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毕耕:历史•社会•精神•文化•未来

作者:毕耕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17 次   更新时间:2025/11/27 文章录入:珍珠鸟


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要掌握人间正道”,必先研究历史发展规律,让历史告诉未来。在平顶山学院刘立成教授主持编撰的《姚家林村简史》定稿之际,我很高兴接受任务为《姚家林村简史》写序,并就此谈谈我先睹为快之后的几点体会与感悟。
      、《姚家林村史》梳理了历史根脉
    《姚家林村简史》从历史发展的源流,把姚家林村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了。姚家林村隶属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道,地处汉蔡高速公里以南,高湖与后官湖三面环绕,新修的通城大道南北纵贯,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姚家林村人口主要由姚姓、邱姓、吕姓、华姓、王姓等组成,各姓村民和谐相处,守望家园。经本课题组严谨考证,早在1368~1417年间,明朝发生八次大移民之际,姚氏先祖福龙公随“江西填湖广”大军,从江西南昌府迁居于汉阳。因当时老屋台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故得名“姚家林”。随后在1628~1700年间,邱姓和吕姓陆续迁居于此。江西的先辈邱站公、邱穆公兄弟俩来到高湖,靠打鱼为生。吕姓在清代从临近的国利村搬来,居住在姚家林的华家台。《汉阳姚氏宗谱》等留存文史资料,记载了先民筚路蓝缕、拓土开基的壮阔历程。上述这些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轨迹以及文史资料等,在《姚家林村简史》中都有清晰的梳理、明确的记录和详细的考证。
      二、《姚家林村史》讲清社会变迁
    《姚家林村简史》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把姚家林村破茧化蝶新生的历史变化讲清楚了。近代以来,姚家林村在时代洪流中奋勇前行,一批批仁人志士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光荣事迹载于地方史志,成为民族记忆的永恒丰碑,谱写了大仁大爱的壮美诗篇。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姚静涵出任国民党汉阳临时县党部妇女部长,后被叛徒出卖,英勇牺牲,年仅47岁。抗战时期,奉十八集团军驻汉办事处主任董必武指示,姚杰创建了由160余人组成的川阳人民抗日游击队,并任队长。姚欣安带头捐资在姚氏宗祠建启贤小学,为启迪民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 年以前,姚家林村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完全依赖自然条件,靠天吃饭,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姚家林村人积极响应“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的号召“大干快上”的热情空前高涨,集体经济蓬勃发展。1958 年,仅用三个月就建成一座小型水库,解决了部分农田的灌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姚家林村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乡镇企业为突破口,实现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历史性跨越。过去,姚家林村曾流行一首民谣:“养女不嫁姚家畈,去一担回一担,冷水淘热饭。”如今,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汽车家电一应俱全,还开办了村办食堂,往日的贫穷落后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姚家林村简史》运用新鲜真实的案例与生动活泼的笔触,书写了姚家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三、《姚家林村史》写出精神品质
   《姚家林村简史》从思想政治的高度,写出了姚家林村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努力拼搏的精神品质。自改革开放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姚家林村以“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四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为核心,实现从“传统农业村”到“特色产业村、党建示范村”的跨越,成为全国“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并先后斩获了一系列殊荣,包括获得武汉市级“五星级特色科普基地(村)”、湖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集体经济进步村”、“省级生态村”、司法部与民政部“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等光荣称号。为什么姚家林村会获得这么多的荣誉?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归根到底一句话,就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姚家林村人发扬“勇争头彩”的“姚家林精神”,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姚家林村简史》通过真实而生动的事例,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启示。

  四、《姚家林村简史》展现了文化特色

《姚家林村简史》从民族文化的视野,写出了姚家林村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俗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姚家林村人不仅创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生机勃勃、绵延不绝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现出人民群众敢于创新创造的精神品质。在姚家林村,至今还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保留着“龙舟赛”“采莲船”“醒狮”“舞龙”等文体娱乐项目,还被上级部门抽调去参加各种文艺表演活动。每逢节庆之日,鼓乐喧天,彩旗招展,村民以舞龙、舞狮、高跷、彩船、锣鼓等传统艺术形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愿,抒发对生活的热爱。此外,在婚丧嫁娶、庆生聚会、新房落成之际,男女踩高跷、歌舞曲艺、渔鼓演唱、器乐演奏、打孝鼓等也都是民间文艺队伍轮番上演的传统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形式,既是反映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凝聚共同体认知的基本方式。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姚家林村还有习文尚武的优良传统,讲究耕读立身、孝义传家,人人以读书立业为荣。尤其是在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竞渡活动中,姚家林人更是齐心合力,奋力拼搏,将“勇争头彩”的“姚家林精神发挥得了极致。这种代代相传的“姚家林精神”,在《姚家林村简史》中都有非常具体生动的体现。
      、《姚家林村史》指明未来方向
    《姚家林村简史》从乡村振兴的前景,指明了姚家林村未来前进发展的方向。今日的姚家林村,与全国各地的新农村一样,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姚家林村党委、村委决定通过编撰《姚家林村简史》来进一步认清历史现实,把握发展规律,找准前进方向,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他们表示,不仅要积极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促进生态农业与服务产业的同步发展,而且要强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全国气象第一村”建设落地生根,同时还要通过村史馆的建立,搭建一座连接世代村民情感记忆、承载新时代使命担当的桥梁,用以致敬历史、期许未来。故此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姚家林村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前行,唱响社会主义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胜利凯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谨以此序,献给姚家林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25年11月26日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岳阳学院文传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省和武汉市社科联委员,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7846247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