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波:大学语文课程与AI
人类进入了AI时代。AI以不可阻挡的强势改变着各行各业,当然教育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不可能不被它改变。但AI如何渗透和改变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则要看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看这门课程的性质。AI对大学语文课程会有怎样的渗透和影响呢?
1 前AI时期语文教学的“缘文驰想”
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母语教育,大学语文则是高等母语教育。由于学生学习的是纸质教材中各朝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和准文学作品,故此处的“母语”应当主要指“汉字”。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唯一现存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音形意的集合体,尤以表意为特征,汉字通过形体来会意,所谓“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是也。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深深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烙印。透过汉字,可以获取有关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风俗社情、民间信仰等多种信息;可以了解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等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先民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水平。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小的文化世界。汉字虽然是“立象以尽意”的象形文字,但汉字的象是抽象的“象”、间接的“象”。这象不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
正因为汉字的“象”是抽象的“象、间接的”象“,这就给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留下了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而且应当带领学生把这抽象的“象”、间接的“象”通过想象将其在头脑中激活。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中曾说:“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的黑字,我们读者却要倒翻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成具体的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想象是一种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包括创造性想象和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就是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想象,再造性想象就是个体根据语言、文字等所提供的“再造条件”来进行的想象。阅读语文教材时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性想象,谓之“缘文驰想”,这种“缘文驰想”在教学中的作用很大,依次表现为:一是把语言符号变成可听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二是补充、丰富、改造作品中原有的艺术形象,对形象进行再创造,使之变成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三是有助于对作品内在意蕴的发现、开掘、补充与发展,对作品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语文的审美性、文化性、思想性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便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AI赋能大学语文教学
1)激“活”文本中的文字,生成“沉浸式教学”。
从甲骨文的具象刻画到隶书的抽象演变,“立象以尽意”的汉字 为AI进入语文教学,提供了独特的切入点。它在语文课的语义辨析、意象还原、作家研究、文化溯源等许多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处。
有了AI,学生阅读文本时,除了调动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将语言符号变成可听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外,还可以将文本中用文字描绘的抽象的“象”、间接的“象”,变成实实在在的场景,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景的感受。由于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与心理都被调动了起来,学生进入了体验式的学习境界,于是学习兴趣会更高,这种虚拟仿真的教学模式叫做“沉浸式”教学。“缘文驰想”,依据文本文字进行的再造想象主要是在读者头脑中进行的,而AI生成的“沉浸式教学”却是诉诸于各种感官和心理的呈现在屏幕上的真实场景。例如经典篇目《春江花月夜》、《长恨歌》,原本都是作家的创造性想象之辞,AI均可将其还原成真实的场景,让其中的人物“活”起来,景“动”起来。滟滟随波千万里的江海明月,扁舟子上漂泊的游子,明月楼上寂寞的思妇,落月摇情下的满江树木;虚无缥缈的仙山楼阁,急切寻妃的临邛道士,独居仙山的太真杨妃,她云鬓半偏的装束、赠物寄词的悲情,都可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同时AI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景、看到人,还可以让作为读者的学生自己也置身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互动”。读《兰亭集序》,学生可以真实地看到曲水流觞的景象,以虚拟身份参与其中宴饮赋诗;读《前赤壁赋》,学生可以真实地欣赏“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长江美景,体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凭虚御风遗世独立”的快感,可以以虚拟的身份与苏子一起夜游。还可以结合语音识别技术实现古今“穿越式”文化体验。
笔者北大版《大学语文》中的“阅读欣赏指导读物”中收录了元明之际著名道士张三丰的《水石闲谈(三十)》,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吾极爱此金秋之气,至清至肃,安得携一壶酒、一张琴、一枝笛,登陟乎高峰之顶,笑玩大地山河?烟蒙蒙,云淡淡,看日暧暧之村墟,波渺渺之长川。彼时笛声起乎林梢,琴声发乎石上,酒气通乎红泉碧嶂之间,山禽自鸣,空翠洒落,真快事也。
用AI技术将这一百多字的描绘复活,学生便会看到屏幕上的高峰、大地、山河、烟云、村墟、长川、红泉、碧嶂、山禽、空翠等景物组成的博大景象;看到处于这景象中心的“携一壶酒、一张琴、一枝笛”登上山顶的张三丰。结合声景模拟技术,真切地听到他“起乎林梢”的笛声,“发乎石上”的琴音。AI助那个风度飘逸的、气概磅礴的、飘然欲仙、“笑玩大地山河”的道人来到了自己身边。
AI在师生充分感知课文调动情感共同缘文驰想的基础上让课文的内容“活”了起来,其直观性真实性,尤其是那种置身于作家所绘所写场景间的感受,是阅读时单纯地依靠大脑进行再造想象远远不及的,这是AI大大胜于纸媒、胜于仅凭文字进行想象的地方。因为两者都是“激活”文字,想象只在大脑中,AI却是直观的。
但是别忘了,我们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生读书而不是读屏,是在阅读课文品味语言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力感知力审美力探究力,是在培养学生利用纸质教材的语言文字进行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如果一味地依赖或过分地使用这个人工智能,学生更倾向于AI生成的快餐式文本,忽视对经典原著的深度阅读探讨,体验替代了思考,碎片化解构带来整体性审美缺失,便可能导致“去经典化”的倾向和人文价值的稀释,这就不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歪曲了语文课的性质。
2) AI是教师教学中的好助手
利用AI,在提高备课效率、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上有事半功倍之效。
利用智能备课软件,能快速找到丰富又贴合教学目标的资料。对作家,AI可提供作家生活创作的背景资料:如关联同时代政治经济状况,挖掘其社会关系图谱,可视化呈现作者师承关系、挚友关系、合作关系、敌对关系等交游网络(如李白与杜甫的交游);可按时间顺序介绍作家的生平事件以及列出其代表作,自动生成对该作家研究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及代表学者,追踪最新学术会议成果及争议观点,通过文献计量发现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还可以比较同时期中外作家的语言风格(如不同版本的《道德经》译文、不同作家翻译的外国作家作品)、创作风格(如豪放派的词与婉约派的词)、创作题材(如鲁迅的《离婚》与赵树理的《传家宝》)、价值倾向等,进行不同时期与不同国家信仰的跨文化比较。
AI可助教师在备课时激活作家的照片,使教师于课堂上介绍作者时不再那样抽象枯燥,照片中的作家“会“笑”会“动”,活脱脱就在跟前。同时还可构建作者生活时代的3D虚拟空间以增加真实感带入感。设想,如果3D虚拟空间能呈现当年给苏轼带来重大灾难的“乌台诗案”,那课堂不是生动得多,而学生对此的记忆不也长久得多吗!
AI还可助教师设计课堂互动时的讨论题、辩论题,如:余光中“乡愁”诗文的意义及影响、巴金有关“财富并不‘长宜子孙’”议论的社会学价值、“鲁迅国民性批判是否过时"等。
对一些学生深感枯燥的知识如古诗词格律、文言虚字实词等,AI也能进行辅助性教学。
总之,这种智能支持系统可使教师备课时间缩短约40%。
3) AI可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
智能辅导软件能根据单个学生平时的作业和考试等情况,分析出知识薄弱点,推荐适合该生的学习内容;也能分析全班的学情数据,上课时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拟定不同的讨论题,课后为他们推荐分层阅读书目。AI可对学生的作文提出修改建议,从错别字、病句及标点使用、到文章内容的提升 、再到文章整个结构布局,以及今后如何进行写作训练,AI均可提出指导性意见。还可以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程之外对与语文有关的问题进行延伸学习或研究。比如用AI调研短视频平台中的网络热词(如“躺平”“卷”“粉丝”“硬控”),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其文化内涵,预测流行语演变趋势,了解现代汉语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流变。 鉴于大学语文是通识公共课,人数多、课时少,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教师在利用AI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时可因势而为、相机而动。
3 坚守语文第一、AI第二的原则
AI是万能的,它的天然优势得到人们无比的赞扬和追逐,但它又不是万能的,说到底它只是一种先进的电子工具,在人类的工作和学习中起着辅助和助手的作用,属于形而下“器”的范畴,而非属于形而上的“道”。它虽能生成文本、数据,却无法替代人类对情感的体悟、对价值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以自身学养与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仍然是第一位的。
在使用AI辅助教学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反思技术的局限性和带来的风险,切勿忽视对“不可计算的能力”的培养——如想象力(尤其不可忽视阅读中“缘文驰想”的能力)、感悟力、家国情怀、批判性思维等等。可将AI生成的文本与学生创作的同题裁优秀作品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人类作品中独特的情感厚度与思想深度,使学生切身感受AI相比于人的局限性。
运用人工智能本是好事,但也容易导致“语言”作为语文的本位被丢失了,以语言塑造人、教化人、熏陶人的目标被消解了。课堂上教师、学生与作品融为一体而产生的共鸣没有了。机器、课件及视频抢占了风头,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反而成了配角。当教学活动变成一种摁动鼠标的机械动作时,不仅文本与学生被忽略了,教师本身也变成了机器,享受的不再是语文,不再是具有情感、思想和想象功能的语言,而是课件和AI生成的视频。
掌握智能技术在当代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必须的,也正符合新文科学科交叉相融的理念,不会使用智能工具辅助教学和教师在今天肯定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但相比较一个教师的学术能力教学能力来说,智能技术毕竟是可以速成的(这里指的是能在自己所授课程中自如地运用,而非专业水平),而一个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教学基本功、教学能力则需要倾其一生去探究实践才能提高和获得。一个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以中文专业为依托、多学科融通的学者和教育者,其次再是一个软件制作者和智能工具使用者。假若不注重提高自己的“硬实力”,误把课下热衷于用AI生成资料,课上热衷于用AI生成的视频吸引学生,那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在驾驭运用电子技术的同时,必须坚守人是第一位的;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坚守品味阐释探究语言是第一位的。
我在《给大学语文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课件很好,请勿依赖;网络很好,请勿照搬;慕课很好,请勿追逐”。现在我再加上一条:AI很好,请勿滥用。
2025.6.4完稿
2025.6.5修定
最后再补充几句:今年5月,我50年前的广水高中毕业班学生搞班庆,热情邀我参加,我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之后,他们派几位同学带着自作的巨幅牡丹国画和其他礼物前来看望我。 这一刻,我真正感到做一个教师好幸福。半个世纪前的学生还如此记得我,不是因为神奇的AI,不是因为精美的课件(半个世纪前不可能有这些),而是因为我作为一个教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同学的那份真诚、对工作的那种执着、讲课时的独到见解和精辟分析以及独具魅力的教学语言,还有劳动时的身先士卒(那个年代劳动很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大学曾有学生对我说:学生对一个任课教师有无印象和印象的深浅,决定了此教师的价值。此乃至理臻言。
在人和器面前,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25.6.23下午增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