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教师专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专访

石锓:三十年研究如一日,初心不变

作者:语言学专栏编辑文越 文章来源:湖大文院/公众号 点击次数:241 次   更新时间:2024/12/29 文章录入:珍珠鸟



漫步于科研之路的他,悠哉于学术前沿的他,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永远将自己全心投入。他就是湖北大学文学院的石锓老师。 

当了很多次学生,现在是学生,将来也会是学生。所谓学者,就是以学习为职业的人,能不当一辈子学生吗?石锓笑着说。

1991年,石锓从四川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支边到新疆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工作。1998年,他调任湖北师范学院,从事研究生处管理工作。在此期间,石锓并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在《中国语文》等高水平期刊上陆续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2001年,石锓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并拜在江蓝生先生门下。当时仍有不少零碎的学术思想,在查阅文献时,发现竟与江蓝生先生的学术观点暗合,内心十分激动。石锓说,那种遇知音的感觉让他突然感悟,自己心中并未放下对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爱。

在攻读博士的三年间,石锓在汉语语法史研究的道路上一步一脚印,在艰苦钻研的同时,也硕果累累。《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一书,便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那时江蓝生先生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工作极其繁忙,但再忙她总是及时地指导我论文的写作,并为我的论文查找资料。石锓说,先生不弃愚鲁接他进师门,并一直关心他的学习和研究,他至今仍对先生感激涕零。石锓时常将自己新的学术笔记拿给江先生指导,江先生指出可取之处后,再从宏观视角开阔石锓的思路和见解,在这样的指导下,石锓形成了更完整的思想体系。在食堂吃饭时,石锓也会时常沉浸在思索之中,一旦有了新的观点就立马捧着饭跑回寝室,用红笔在学术笔记上记下自己的看法,再和之前摘录的黑笔字迹进行对比研究。在外人看来这状态有些走火入魔,石锓却认为 只有在如此凝神静气的状态下,自己才能获得最大充实和幸福感。

 2007年,石锓毅然辞去了湖北师范学院研究生处长的职务,投身湖北大学任教。再次站上三尺讲台从教为师的他,也并未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从音韵、训诂到语法、词汇,再从“ABC“AABB“ABAB,石锓将汉语语法发展作为一种演进史,对汉语语法史及断代史的上下求索,其学术研究可谓皓首穷经。

然而,在长期科研中,石锓越来越觉得学习的可贵。随着海外汉语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汉语热日益流行,石锓逐渐认识到自身对汉语国际化的应对能力仍显不足。为了支撑起学校文学院的学科发展,2010年石锓再次选择回炉当学生,时年48岁的他专程赴北京师范大学,拜在了我国语言学界的泰斗——许嘉璐先生的门下,开始了汉语国际教育和国学方面的研究。而那时,身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石锓,已是业内知名学者,他与其它青年博士生同课堂听课,成为当时北师大人文学院交口称赞的一大话题。 


石锓从事语言研究三十多年了,谈到与语言学的缘分,他笑言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了,当时在图书馆看杂志,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看杂志呀,我们当时是喜欢看的,记得那本杂志叫《国外语言学》,我看到一位苏联学者研究《元朝秘史》的语法,我就很感兴趣,然后就开始接触近代汉语。语言学的逻辑、哲学及思辨的美感,令他深深地着迷,从那时起,石锓就和语言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缘分如流不尽的长河,延续到了现在。

一个好的工匠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艺术品,而好的学者更是不断钻研。石锓在学术研究上也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境界。传闻石锓在学术研究上有三大怪癖,其中之一就是喜欢钻牛角尖,在同行看来,他的很多课题都是一个胡同钻到底,可以把一个课题从古到今都研究透彻,这其实体现的是他对学术的专注与严谨,但是关于这个钻牛角尖,他却直言这不是怪癖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怪癖,但是我认为学术研究要站在最前沿,要时刻注意与国际接轨。我研究的领域是语法化、词汇化、主观化和构式化等问题。国外的研究特别注意理论的创新,而国内大多注意个别现象的探讨。我们要特别注意,各种理论体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多对各类语言事实的认识,并能发现许多新的事实,这样才能推动研究快速发展。当然,我们要致力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体系。但是,我们要在吸收世界语言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去发现汉语的共性与特性,去构建有特色的语言学理论体系。没有比较,特色从哪里来?汉语研究要坚持文化自信,但也要避免自卑与自嗨。特别是不能关起门来,盲目自嗨。他强调我们必须像国外的同行一样善于开辟新的道路和新的研究领域,比如石锓教授提到他最近研究的一个新问题:普通话不是从北京话演变来的,它的源头是江淮官话,江淮官话然后向北渗透成了北京话,向天津渗透成了中原官话,向武汉、成都、贵阳等渗透成了西南官话。所以江淮官话才是我们普通话的源头。这体现的其实就是他不断钻研、创新的精神。

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类型学视角下的明清汉语语法研究普通话源头问题,石锓始终表示,他多年来对汉语语法知识的热爱和坚持不会改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走在汉语语法研究路上的石锓还将继续探索他的行者之路。 


学术研究上一丝不苟的石锓,在教学中还是一个有着自己独到见解,幽默风趣的老师。在课堂上,石锓擅于运用发散思维,将语言文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发学生思考,答题互动常常是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每学期第一堂课,石锓会发给学生一列书单,上面分版块、分单元对应精选推荐书目,让学生事先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增强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每周二晚上组织的学术沙龙上,石锓还会要求参与的学生分享自己或最近学习的文章,保证学生们有进度、有计划的开展阅读学习。

这样身为人师的石锓,不无例外地收到了学生们的点赞。在他看来,首先自己要对语言文字感兴趣,全身心投入,如果自己不热爱还要别人去热爱这是不现实的。石锓对于语言学的热情常常感染学生,他笑言讲课上我都是充满激情的,哪怕我在心情最低沉的时候,一站上讲台我就兴奋了,所以说时时刻刻要让自己在状态里面,和大家一起同步前进。

   在石锓看来,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并不存在什么捷径,成功等于99%的努力加1%的天分,而其中学生的天分是可以培养的,学生成长的关键在于导师的培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摸索和思考,逐步发掘学生们的潜在天分,不要求学生一定在专业学习上出成果,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坐冷板凳,在学术研究中耐得住寂寞。他不鼓励自己的学生随意发表论文。他常说,年轻人要珍惜自己的羽毛。他认为做学术研究的人要想真正立于学术,成为值得欣赏的学术人,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长远眼光,并告诫自己的研究生们要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潜下心来做科研。在中国知网收录石锓的论文中,仅有的22篇论文均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丝路学刊》等学报、学刊以及《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中,而石锓的其它数十篇文章,则多是通过约稿、学术会议等发表的,其对学术的专注与严谨可见一斑。

石锓坦言做什么事情眼光很重要,必须要有一个高远的眼光,不能局限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必须要站在最前沿的角度,他说现在比较先进的一个理念:语法网络。我们现在就会带着学生往这方面走。我必须让我的学生站在学术最前沿,所以我的学生选题都会比较新颖,我鼓励他们把一个领域吃透,搞清楚,然后再开始发文章,年轻人要珍惜自己的羽毛,做好学术积累很重要。

  

石锓从事汉语语法史、近代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中,出版了著作多部,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了很多殊荣,谈到这些的荣誉时,他显得很淡然,坦然说这些荣誉影响他最大的是在研究汉语的演变上,激励他找到了一些先进的研究方法,开创一些新的研究格局,发现一些新的语法范畴以及历史演化,一些以前没有人研究的东西。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石锓勤勤恳恳,凭着精湛的专业水平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在语言学研究深耕细作三十载。他朗声笑着说道: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日夜和汉语语法研究作伴,集中精力作出闪光点,才能无愧初衷。生活中的他随和宽容,平易近人,也有很多爱好,年轻的时候喜欢唱歌,现如今回想起当年登台演出仍然记忆犹新。

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石锓教授始终保持着谦和宽容的态度,秉承恩师,用一颗宁静质朴的本心探索着汉语语法现象的演变规律及思辨之美,期待让更多人接触中国传统文字及语言学的博大精深,感受历经千年的永恒魅力。在石锓教授看来,学术研究是一生的事业,需要用毕生的精力来经营,是没有止境的。同时不断勉励自己朝着学术思想年轻化发展,避免僵化,尽力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石锓教授还会继续畅游在汉语语法史研究的长河中,不断追求新的突破,享受个人精神的愉悦。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87116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