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毕耕老师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感受与体会
在今年3月至5月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经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派遣,毕耕教授作为新汉学计划海外学分课程的高级专家与授课教师,在河内国家大学下属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讲授中国文化礼俗课程,于是我们中国学专业第 66 届学生获得了与毕耕老师一同学习的宝贵机会。毕耕老师是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湖北省和武汉市社科联委员。毕耕老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中国文学与文化传播等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有句俗话:“先睹为快”。当我们没有机会去中国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时,正是通过毕耕老师教授关于中国文化礼俗的课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先睹”的乐趣。对我们来说,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一个探索和融入该国文化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汉语知识,而且有机会深入了解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
在毕耕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学习掌握了很多个教学主题,包括中国文化概述、生肖、数字、颜色、花木、委婉和谐音等诸多内容。在开始阶段的课程中,毕耕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概念、历史和特征,以及中文名字的含义、特点等。随后的主题是讲解生肖。那十二种动物形象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属相标识,其背后所承载的古老传说,与十二地支有着精妙对应,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性格寓意,而且每一种生肖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吉祥和尊贵,古代皇帝被视为真龙天子。接下来的主题是数字。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数字有不同的含义。“一”象征着开始、万物之源,如《道德经》中提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了“一”的基础性和开创性。“九”被视为最大的阳数,代表尊贵、长久。随后的学习内容是颜色。那一抹抹色彩不仅仅是简单的颜色,而是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意义,如“红”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生命和温暖。接着我们学习了关于花木的知识,知道每种花都有其象征意义。例如,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在寒冬中独自开放,体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兰花代表着高雅、纯洁,被誉为“花中君子”。接下来的内容是委婉的表达方法,而委婉则最能表达体现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比如在谈论死亡时,人们会用“仙逝”“驾鹤西去”等比较委婉的词语来代替“死”这个直白的说法。随后我们还学习了关于谐音的知识,谐音常被用于表达吉祥如意的愿望。例如,“鱼”和“余”谐音。在春节的年画或年夜饭中,鱼是常见的元素,寓意“年年有余”。尤其在学习中国文化风俗里的谐音文化时,全班同学都表现得极为兴奋、活跃。毕耕老师巧妙地穿插了诸多与谐音相关的诙谐故事,让全班笑声不断。同学们也热情洋溢地交流着所知道的有趣的中文谐音词,并将其与越南文化进行对比。这些互动活动让课堂氛围其乐融融,大家在轻松欢快的情境里学到了大量实用的知识。例如,像“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等;又如数字“八”因读音近似为“发”,象征发财致富等。此外,毕耕老师所作的专题文化讲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中国学专业第66届的学生跟毕耕老师一起学习生肖文化
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中国学专业第66届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国文化礼俗
在每节课堂上,毕耕老师总是使用生动的幻灯片和直观的图片说明,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和有效掌握课程内容。老师不仅讲解理论,还通过使用具体的图片和例子,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老师还向我们推荐了一些与课程主题相关的书籍、研究资料和视频,帮助我们课外学习并扩展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提出问题以激发我们的思维,并鼓励全班参与热烈的讨论。老师总是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供我们交换想法、讨论问题,并一起研究课题,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该课的内容。毕耕老师也总是为我们创造了练习汉语的机会,让我们的课程不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更加实用,更加贴近语言。此外,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老师经常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生活中的趣事,营造一个友好和轻松的氛围,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感到愉快,而不会感到压力。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老师在每节课之前都要求我们进行预习,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上更加主动,并且当我们上课时,如果有疑问或困难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每节课后,我们会复习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并查阅老师在课堂上推荐的额外资料,花时间深入研究,以巩固和提升我们对所学主题的理解与认知。
在毕耕老师的每堂课结束之后,阮氏玉华老师都会针对所讲知识进行总结,并且耐心解答同学们的各类疑问。阮氏玉华老师还会依据毕耕老师所讲授的各个主题,对中越两国文化展开细致的比较。通过这种方式,助力同学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与此同时,也能让同学们越发清晰地认知到中国文化与越南文化之间的内在区别和联系。
然而,由于这门课程以线上形式开展,我们班会遇到了一些客观困难,比如网络不稳定影响教学效果等。尽管如此,毕耕老师和玉华老师始终会尽全力为我们班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两位老师总是提前几分钟进入线上教室,在上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毕耕老师的敬业、热情和幽默深深感染了我们,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依然充满动力,坚持不懈地投入学习。
在最后一节课上,我们一起分享了对这门课程的感想,对毕耕老师的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经历和学习后的感受。对于我们班来说,能够跟毕耕老师学习不仅是一个宝贵的机会,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回忆。毕耕老师是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他的教学方式既生动又易于理解。老师通过这些生动的讲解,让我们班不仅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让我们班体会到了这些文化元素所蕴含的精致与深远,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文明的“博大精深”。
学习结束后,我们班对中国民俗文化有了全新且更为深刻的认知,因而对毕老师的教学非常充满感激。通过这次学习,我们班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也激发了我们班进一步探索和热爱中国文化的兴趣。我们班相信,这些知识将成为我们班未来学术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并且激励我们班在未来继续探索中国文化的更多奥秘。
第66届中国学专业学生致毕耕老师的留言
除了全班共同的感想外,部分同学还分别讲述了自己对于这门课程以及毕老师的独特感受。阮玉琼英同学说:“尊敬的老师,我不知道该如何用言语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每一堂关于中国文化的课,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您不仅教会了我们中国悠久文化的宝贵价值,还激发了我对这些美好、富有意义的传统的敬意与热爱。您带来的每一课,都让我更加热爱这门学科,更加珍惜身边的文化价值。我感到自己收获了很多,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生活的全新认识,是对过去与现在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感谢您用心和耐心去引导我们,激励我们。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所传授的宝贵知识。衷心感谢您,老师!”还有农氏秋贤同学也想向毕老师说几句话:“尊敬的毕耕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汉语文化课程中的精彩授课。您的讲解内容非常丰富、生动,让我对汉语和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兴趣。您的教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还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再次感谢您的辛勤付出,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全班同学将对老师的感受与情感借由肺腑之言倾诉而出,表达了对老师的教书育人充满感激与崇敬之情。
中国学专业主任阮氏玉华博士和四名学生与毕耕教授见面并共进晚餐
今年七月中旬,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夏令营期间,中国学专业的四名学生在中国学专业主任阮氏玉华博士和黎氏金蓉博士的带领下,来到风景优美的华中农业大学校园,有幸与毕耕老师共进了一顿温馨的晚餐。在这充满温情的氛围中,三位同学代表全班向毕老师赠送了一些纪念礼物,包括学生亲手写的感谢卡片,上面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感激之情,还有他们精心绘制的老师可爱画像等。尽管礼物不多,但意义深远。在这次会面中,毕耕老师始终展现出他的亲切与热情,让每个人都感到师生之间没有距离感。毕耕老师认真倾听每位同学的故事,分享了他在武汉的学习与生活,以及他在教学过程中的那些难忘的回忆。这个交流不仅增进了大家对文化的了解,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欢声笑语和美好的祝福,使这次相聚成为所有人心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最后,我们全班都想向毕耕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老师满怀热忱地教导我们,为我们分享有关中国文化习俗的深刻见解与丰富知识。通过这一系列课程,我们不但对中华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而且深受老师敬业精神与热忱态度的感染与鼓舞。在此,衷心祝愿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满,教学事业如日中天、蓬勃发展。同时,也期望未来能再有机会师从老师,学习和汲取更多知识养分,以便将来为中越文化交流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撰稿人:范河英、陈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