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大语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语博客

由“字本位”汉语教学观说开去

作者:周治南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057 次   更新时间:2020/4/16 文章录入:珍珠鸟



 

字本位汉语教学观说开去

文字改革成果不容否定大学语用教育势在必行

 

周治南(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在湖北大学语文研究领域,发生了“字本位”语文教学观和“语用”语文教学观的争议与纠结“字本位”一反“词本位”的语文教学惯例,把汉字理解为最小却是最本质的语义单位,忽略词汇和语法在语言运用中的决定性意义。“语用”语文教育观强调语言运用的主观因素、环境因素对语言表情达义的影响力度,认为不管是“字本位”还是“词本位”,字词的意义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定的语境往往赋予了字词特定的语用涵义。 

一、保护文字改革的积极成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教图(中国教育图书网)发布了一个公众号链接,文题为《由“志”“致”想到的》[1]咬文嚼字”点了个赞。该文缘起于前几天国务院发布“全国哀悼”公告,其中用了“志哀”一词。为什么不用“致哀”,很多人提出了不解。该文作者分析说:引入西方语言学理论,中国传统的文字学逐渐式微,以至于当代文化人只视词语不赌文字了,所以大都不了解字词的来龙去脉,也就很难真正精准理解词语的含义。这是造成国人母语水平普遍下降的原因之一我们都是现代汉语教育的受害者。此言差矣!
    我当时正在更新《中华大学语文》网站,刚好结合中央“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的部署,换了一则网络标语:向全国抗疫英烈和死难同胞致哀。我在用拼音输入法打这个词语时,提示栏里跳出了“致哀”、“志哀”两个词汇,没来得及翻词典,没有功夫想那么多,凭感觉而已,向什么什么人志(记)哀不顺,向什么什么人致(表示)哀合理。主要是通过语法规范进行语用直觉识别,不可能也无暇顾及词源与字源因素“致哀”和“志哀”,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对人,涉及其事;后者主要对事,兼顾到人。因此,“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和“向全国抗疫英烈和死难同胞致哀”都是正确的用法。
   “字本位”教育观顺应了现代新儒们的心理取向:1)用西方语言学来理解汉语,甚至有人主张走拼音化之路……有崇洋媚外之嫌;2“词本位”为主导的重视词汇和语法,是忽略汉字的表意功能,所生成的现代汉语观,是忘了国学之根本,诋毁“国粹”就是“国贼”“汉奸”;3“字本位”汉语观,重视字的核心功能才是中国语文之正道。咬文嚼字,才称得上斯文,汉语就永远是上流社会的精神财富,不提倡“字本位”就是斯文扫地。“国粹”大师们维护“斯文”的后果,不会咬文嚼字的老百姓就只有做精神奴隶的份儿。“雅”“俗”分野的“斯文”背后笼罩着礼教意识下“上智下愚”的思想文化阴影。现代汉语是大众化的文明产物,是耳熟能详的大众化表达工具。“字本位”汉语观及其教学观,否定现代汉语发展的文明成就,分明是“克己复礼”的倒退观!

当然,古代汉语确有字词一体化的“字本位”倾向,那是因为受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历史局限。比如书写材料有限、贵重,就养成了惜墨如金的书写习惯。这种书写习惯使汉语脱离了底层社会,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豁然断裂,能够识文断字,成为一种社会奢望。文化普及率低,妨害了文明进步,这便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期裹足不前的根本原因之一。汉语书面语言从文言走向白话,是文明发展的必然,岂容否定!重提“字本位”明显不合时宜。 

汉字又称读图文字。这使我想起了没有文字的印第安人在上世纪给美国国会的一纸请愿书,有山有水,有人有地,希望美国社会归还属于他们的领地。图画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朴实的,但根本就没有语法,没有词汇,比汉字还原始。汉字多少还要讲点排列组合、语法规则吧。“克己复礼”的国粹派认为,我们的阴阳五行、《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是现代物理学、现代医学无可比拟的!在“斯文”面前,他们对现代文明不屑一顾。表现在语文以及语文教育领域,对现代汉语、白话词汇、文字改革,怒目圆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谨遵祖制”“法先人之法”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颠覆大罪。由此看来,不如我们都回到读图时代,过茹毛饮血的生活去!所以,美国要帮印第安人建学校、建民居,被印第安人拒绝了,他们认为住岩洞才是传统的、正当的,觉得住现代民居很别扭!印第安人的这种见解和我们的“字本位”汉语教学之说有语用相通之效。 

一些《大学语文》教师受民族传统文化熏陶日久,走的是中国文化一条路,即所谓国粹、国学之路,还曲意去迎合高调张扬政治大国需要以及狭隘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在文化发展上,我主张走中西融和的道路。世界文化是多样化的,应该互相欣赏,互相借鉴,不应互相妖魔化,更不能为张扬自我,视外来文化为“敌对势力”,并把“敌对势力”挂在嘴边上来谋求自慰性刺激!弘扬中华文化无可非议,但与此同时,不要忘记了教育国际化,不要把教育国际化等同于“去中国化”或者“崇洋媚外”。忘记了教育国际化,不是爱国,那其实是一条祸国殃民之道我非常拥护“世界命运共同体”这个战略概念,他的前提是“科学发展观”而绝对不是墨守成规的尊孔崇儒退步观! 

符号系统是人类的思想工具,它也是一个民族形成自己固有思维模式的浇铸模具。的的确确,汉字的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在汉字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中,不管是楔形文字还是拉丁文字,要解读古代文献,何其困难。人们面对埃及神庙以及雅典神庙中的那些石刻文字往往一头雾水。但汉字文化就有不同,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因为有了汉字,得以相对明确地和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让我们追索回味,温故而知新,这是汉字文化独有的优势。现今阅读甲骨文,我们仍然津津乐道。鉴赏汉字不乏艺术品位,但升格为“字本位”就成问题。 

另一方面,电脑和数字化时代的出现,世界已然步入信息化时代。上世纪60年代,美国IBM公司为了实现汉字的输入,他们动员了上百位计算机高手,耗资巨大,费时多年,效率很低,收效甚微。我们花费了几乎20余年的时间,才基本实现了汉字的数字化处理,包括五笔字型输入法和汉语拼音输入法,不过,时至今日,在输入速度和质量诸方面仍然还不算完美。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工业革命的时代,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我们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容不得半点迟疑!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的国学大师们喋喋不休地高谈阔论保卫“国粹”,诋毁文字改革和推行现代汉语,实现“字本位”教学,无异于自绝于时代!

中国的教育落后虽然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制度文化不无瓜葛,但有一个根本的原因也不容忽略,那就是僵化的方块字文化(或称为汉字文化)。1989年张汉生、刘竹筠撰文说:我们建国以来就大力扫盲,扫到现在(1989)还有2.2亿文盲。[2]很多人识字不多,不会读书,但不可能不会说话!这个事实直接说明,汉字和我们的社会生活、汉字和我们的口头语言存在着严重脱节。汉字作为思想和语言的服务工具,就像马车面对高速公路一样困窘。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汉字改革的呼声高涨,至今都没有平息。我们有三大理由推动汉字改革[3]

1.汉字笔画繁复,构架唯美,异体字多,书写费神、费时、费工、费篇幅,难写、难认、难记住,特别不利于数字记录、音符(含乐谱)记录,不利于建立表格关系和坐标体系,不利于实现量化分析、系统性分析、方程式解构与拓扑学表达,不利于发展数理逻辑和抽象思维,不利于形成分析思维、精确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优良习惯,热衷于类似性、模糊性和笼统性的判断,这样一类的逻辑思维定式往往妨害社会的科技进步。不仅扫盲困难,数字化输入困难,中国古代就有好多优越的乐谱和高超的技艺就已经失传。我们再也听不到美妙无比的《阳春白雪》,无从重复越王勾践剑的铸造工艺了!  

2.汉字源于表意文字,汉字字面与汉语词义人文性、伦理性色彩浓重,存在着历史文化浸染后产生的或浓或淡的宗法意识所遗留的价值导向痕迹,情感性、夸张性、褒贬性色彩强烈,中性词语不多,不利于中立、公正地考量问题,容易导致结论偏颇或者绝对化,特别是容易成为宗法政治的洗脑工具,产生盲目的、非理性的、弥漫性的权力崇拜和社会依附心态,致使民间智慧被普遍削弱。譬如:“官本位”是东方中国的元叙事语境,所以在汉语里,“官人”“官腔”“官场”“官司”“官兵”“官话”“官妓”“客官”“官办”等带有“媚官”色彩的词汇多得很。“官本位”文化惯性下,“公务员”一词不管你在哪里使用,还是覆盖着一层浓重的文化色彩,仍然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官”字!  

3.和单纯的表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字词一体的。汉字字面涵义复杂多样,除了本义、引申义以外,还有假借义、转移义、偏义、形同义不同、义同形不同(异体字)、多音单纯词(连绵词)等现象,缺少精确性,歧义横生,十分费解。汉语语言运用过度强调韵律、对称、工整、含蓄、文采等神秘朦胧的装饰性、创意性效果,导致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严重脱节,学习难度加大,普及性差。在中国古代社会,汉字及其书面语言的使用权基本被统治集团所垄断,容易培养咬文嚼字的文痞习惯和形式主义政客作风,各级行文都必须“穿靴戴帽”“歌功颂德”。再如“罪不容诛”一词,原意是即使处死也不够抵偿所犯的罪恶。如果望文生义,容易错误地理解为所犯下的罪行还没有达到要被处死的程度。

其实,在汉字还没有出现以前,汉语口头语言就已经成熟,连绵词就是当时口头语汇遗传下来的活化石,这些词语一般是多音节的,在现代汉语中不仅存在,而且应用广泛,比如“徜徉”“徘徊”“流连”“叮咛”“踌躇”等。还有一些自古就有吸收的外来词汇,如“胭脂”“琥珀”“坦克”“咖啡”“迷你”“逻辑”“罗曼蒂克”“阿弥陀佛”等,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连绵词和外来词都是表音词语,其词义和汉字字面没有本质性联系,但他们在现代汉语应用中依然十分活跃,没有因为汉字的字源结构而导致表达不清、产生误解!“字本位”教育观是对汉字改革和现代汉语发展的严重误导。  

存在的往往就是合理的,就好像吃土豆地瓜与吃大米白面都可以维持生命一样,但不得不承认生存质量会有区别。不可否认,汉字文化开创了别具生面的表现力,在推动中华文明的存续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在历史长河中,人类都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奔赴理想的道路上各有所持,西方人怀疑一切,不断地解构现象,探索本质,追求真理,走着一条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路线;中国人视“阴阳五行”、“三纲五常”为铁的定律,走的是另外一条伦理化兼艺术化的成长路线,一路之上也是可歌可泣,波澜壮阔。艺术化思维主要是一种形式思维,与汉字文化的形式美很合拍,追求的是创意和意境——一种通过“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玩弄文字游戏的表现境界。所以,当东方人摇头晃脑地唱读经典、陶醉在艺术天堂里的时候,西方人已经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科技大潮,由此催生了一次又一次产业革命。面对这一沉重的历史事实,我们并没有讳疾弃医,而是有所反思,有所觉悟,一方面,我们要秉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面对事实,不卑不亢,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实事求是地大胆地给文明的历史沉疴动动手术。抱残守缺,只能被动挨打,敢于自我否定,才能够自我刷新,这是西方文明后来居上的宝贵经验。

20世纪早期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我们的传统文化痼疾发出了诊疗信号,她所引发的白话文运动汹涌如潮,方兴未艾,迎来了中华文明史上的首轮“启蒙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积极推行文字改革,在横书格式、简化汉字、汉语拼音、普通话以及中西文字混排模式等方面成效卓著,补救了汉字汉语的短板,完善并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激活了我们中国人的智力潜质,充分地提升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在文字改革这条道路上我们没有回头路可走,应该一往无前。我们的文化并不虚无,不然就走不到今天,但也并不优秀,否则就不会如此落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汉字汉语自身存在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存在可以弥合的生理缺憾,只要在世界符号系统中纳人所长,补己之短,她定能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很明显,白话文、橫书式、简化字、汉语拼音、普通话不可废,并进一步发展中西文字混排格式,保留汉字汉语形象化的特征及其强势的文艺语体表达功能,逐步向汉字-拼音文字融合混排过渡,拓展抽象思维空间,以便配合“知识大爆炸”所带来的科技进步环境,以便适应越来越突出的科技语体的表述需要。 

新冠肺炎期间,小学生在家上网课,要做笔记。上数学课时,学生书写“平方厘米”就明显慢一拍,老师告诉学生可以这样写cm2,结果快多了。现在许多量度单位,都基本西文化了,书写速度相对提高,表达也十分简洁明了,何乐而不为?难道我们在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一定要教学“分”是用刀把一条线段切割成两半,“米”是一个外来词语的译音,不如汉字“尺”字(像一只手把合谷张开伸长的两个指头般大小)生动形象,教学时如果把汉字起源、本意不交代清楚,就会造成字面和词义的误解吗?由此可知,“字本位”学说何其荒唐!我们不要孤芳自赏,而应该积极融入世界。比如“OK”“BB”“CEO”“KTV”“VIP”“WTO”“WHO”“PC”“TV”“PM2.5”(Φ 2.5 μm的空气悬浮颗粒物)“DNA”(脱氧核糖核酸)COVID-19(新冠肺炎)“VC”(维生素C)“APEC”(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会议)“ICU”(重症监护室)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一系列外来词语的英文缩略语以及汉语新语汇“¥”“RMB”(人民币)等就已经直接进入了汉语横书中西文混排格式和表格、坐标体系,在网络语汇中,汉语拼音缩略语汇也层出不穷,比如成语“ZQSG”(真情实感)、“YYGQ”(阴阳怪气)、“DSSQ”(大势所趋)等等,其发展势头势不可挡。 

秦统一后统一使用秦小篆,人们对先前各类传统文字,根本没有人去守成念旧,崖刻文字、泥胎文字、钟鼎文字、石鼓文字、甲骨文字的遗存只能作为考古的工具。由此推及全球化运动,其最终结果即所谓世界大同,“世界语”将会在那个时代成熟起来并独领风骚,在那久远的将来,世界语究竟是一个什么形态,会不会夹杂部分汉语、汉字,尚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相信我们后人的智慧。只要汉字不被僵化,汉字就不会灭亡!中国的旗袍在世界流行,说明旗袍造型完美,有流行和保留价值。当我们一些“国粹”学者,摒弃长袍马褂,穿着西装革履,在那里指手画脚,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唱衰现代文明,力主“字本位”的时候,你不觉得汗颜吗? 

鲁迅先生说得好:“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宗,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4]鲁迅先生声嘶力竭的呐喊,为什么就唤不醒我们的这些“国学大师”的“睿智”呢? 

二、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开展现代汉语语用教育 

 语用是指能结合一定的语境进行正确、合理、妥贴地言语表达。言为心声,语用教学不是唯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语言训练,而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实现“言”“意”互转、“言”“意”融合的语言学习,以提升学生适应环境的语用表达能力。语用教学就是通过对教学范文中铺叙语言和人物语言的用心感受,犹如置身其境,来剖析语言和内容的内在联系,来体验语言运用的微妙。

比如“和谐”一词,本来是一个常用的宣传口号,用以反映美好的社会面貌。但宣传归宣传,现实归现实,现在网络上经常说“被和谐了”,就是被删帖了,被禁言了,被踢出局了,被网络暴力了。“被”字之用,一语道破天机,“和谐”一词变味了再如“果不其然”这个成语,源自《儒林外史》,意思和“果然如此”“不出所料”差不多。在“儒雅”群体中使用“果不其然”,能够彰显个人底蕴,但在工农群众中,还是用“果然如此”晓畅,如果用“还真是那么回事”就更接地气了! 这就是语用的微妙,只有切入社会实际,通过语用识别,方能有真切感受,否则,你会莫名其妙 

前段时间,因为孔子言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句中“女子”的译法纠结起来。有学者认为“女子”应译为“你们这些学子”,笔者不认可这种译法,坚持“女子”即“女人”之说。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父)叔梁纥(鲁国高官,时已耄耋之年)与颜氏女(陪护其回娘家的妙龄少女)野合而生孔子。[5]关于“野合”,世人有多种解读,或有乱伦之说,但有一点可以认定,孔子属于非婚生子女,孔母因此受到家族歧视,被迫背井离乡含辛茹苦把孔子拉扯成人,自己过劳成疾,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按理,孔子成年后,应该仇视封建礼教制度,结果适得其反,反倒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混账话。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自古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女神赞歌,但浊流翻滚的犬儒文化,男尊女卑,歧视妇女,严重污染了我们源远流长、原本圣洁的中华文化母亲河。  

有本书叫《论语对译与新解》[6]作者认为孔子是圣人,圣人不会歧视妇女,所以对《论语·阳货》中“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7]做了全新解读:“女”在古汉语中经常与“汝”通,是“你、你们”的意思。子:弟子,学生,名词。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不好教育培养的。”将“女子”等同于“你们这些学子”,是基于“字本位”提出的见解。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汉字拆分与组合使用的形式问题,结合说话的语境考量,实际上是一个严肃的语用识别问题。  

《论语·阳货》讲述了孔子与阳货、公山弗扰、佛肸、孺悲四个“小人”的纠结故事。孔子厌弃与虽有满腔抱负却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阳货、孺悲接触,却甘愿与反叛朝廷、忤逆不道的公山弗扰与佛肸为伍,遭到了他的学生的强烈反对。  

如果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译为“只有你们几个学生和小人一样是不好教育培养的”是不恰当的,这不符合素有师道尊严、不苟言笑的孔子的个人秉性,孔子怎么可能动粗口谩骂他的学生尽是“小人”呢?况且,这句话直接回答的是子贡“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这一问题。“君子”这个概念的对立面当然是“小人”。如果说孔大圣人不会歧视妇女,“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是“你们这些学子”,是不是学生就应该歧视呢?把“女子”解释为“学子”实属牵强附会提问的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孔子曾其为瑚琏之器”,他能被孔子视为“小人” 吗?“上智下愚”观是孔子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也是《论语·阳货》这篇文字的主题思想。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解释为“你们这些弟子”显然与这一主题不符。由于歧视女性不符合现代文明,这句话的思想内涵被儒们在“面子工程”中通过混淆概念的手法抹掉了。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论语·阳货》就是一面镜子。正如孔子所言:“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为了个人利益患得患失、无所不用其极的人,算得上正人君子吗? 

仁德、雄辩、勇气、庄矜,是正人君子的品行,达变、收敛、伪装和附和是孔子的另一幅嘴脸,孔子表里不一,倡导双重人格。儒教意识形态定于一尊的正统地位,垄断了中国的教育大权,古往今来,其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畸形人格教化,教坏了多少中国的知识分子,历代官场上腐败分子都精于此道,为人精明、狡奸巨猾的清代巨贪和珅就是典型的一例。当代天门县委书记张二江,人称“五毒书记”,古典文献注译专著颇丰,也被媒体称为“国学大师”。他们深通君子之学,却少有君子之风。

经过对《论语·阳货》进行语用分析与体验,孔子那副伪君子的嘴脸在读者面前暴露无遗。说话离不开语用环境,理解说话也就必须结合语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剥去伪装,还其本来面目。不是说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要跟孔子平反,帮他复职,恢复他“至圣先师”的封建封号,孔子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代表。

孔子的“上智下愚”观在现代社会依然阴魂不散,在2020年前后新冠肺炎爆发期间又有淋漓尽致的表演。“上智”掌握着话语权,为尊者讳讲真话的李文亮医生反被领导约谈、警察训诫,老百姓被那些无知的领导人无情愚弄。

本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组第一时间到了武汉,在考察中发现存在“人传人”,而且是“高效性”的,但领导层进行了低调处理,主流媒体上都不讲“大实话”,只有“有限人传人”、“低致病性”、“新增病例为零”报道误导舆论,延误防控,造成了民间特别是国际社会的许多猜疑。 

李文亮医生首先吹哨,提请社会警惕,结果“被和谐”了,还不准戴口罩接诊。李文亮在毫无防护的情形下不幸被感染,加上“被和谐”导致的抑郁情绪,最终被“新冠肺炎”剥夺了生命。这便是宏大叙事语境和微观叙事语境的区别。任何人都必须把握和运用好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要在越权与丧权之间进行最有利的发言权衡调整。是的,李文亮是“秀才遇到兵(官),有理说不清”。李文亮不过是一个年轻的眼科医生,他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来源于该院急诊科主任艾芬医生对疫情的权威“发哨”。痛失李文亮等医生之后,艾芬主任曾痛心疾首地说:“早知道有今天,我管他批评不批评,老子到处说!”李文亮临死前说过一句话:社会应该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李文亮的这一夙愿道出了人民的心声

 这使我想到了1947年晋西北的翻译家、评论家王实味先生,他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我并非平均主义者,但衣分三色、食分五等,却实在不见它必要与合理”[8]的大实话。所谓“衣分三色、食分五等”,指的是当时延安仿照苏联搞的等级供给制。王实味只是避重就轻地说了个“没有必要”,就这么一句不痛不痒话惨遭砍头处决。在行刑前的批判中,指证王实味很重要的一条罪行,就是他的文章“被国民党反动派利用”了,给敌人送了炮弹!如果说李文亮是一个新冠肺炎的吹哨人,那么王实味只不过是一个制度腐败的预警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播由人际传播转向网络传播,全民记者的时代汹涌而来。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自媒体各种不同的声音汇聚成信息的海洋,大有挤兑“主流媒体”之势。每一个人都在浩瀚的资讯中进行语用比对与识别,对事物做出独立判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个武汉人谈到他的感受时说,来自自媒体的信息其可信度远比主流媒体上一度占据全屏的“有限人传人”“低致病性”“新增病例为零”高出几万即使道听途说也要比瞪眼胡说的要可信得多。自媒体行业门槛较低,良莠不齐不同的语用视角与语用识别,引出了不同性质的三类语用现象:选择实话实说的,结果往往是好事变成了坏事,容易被“和谐”;选择“明哲保身”“难得糊涂”,结果“沉默是金”“左右逢源”;歌颂“正能量”的人却能把坏事变成好事——要不是发生“新冠病毒”,怎么能够彰显“精准施策英明伟大,人民需要“感恩”政府

武汉解封后,“感恩”政府的话语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令人匪夷所思。政府的性质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应该履行的法定公职。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他们由纳税人奉养,受纳税人委托,理当替纳税人办事。是的,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是件值得庆幸的大好事,感恩是有必要的,但要把观念翻转一下:站出来感恩的应该是政府。政府要向那些不给社会添堵的死难者家属、要向躺在医院里与死神抗争的重症患者、要向勇敢逆行的的白衣天使、要向在封城期间奔波于各条战线上的工作者和志愿者、要向一千余万配合疫情防控困守在家的千万武汉市民感恩。我们的党和政府是这样做的,追认李文亮等为抗疫烈士,抗疫表彰与优抚活动频频展开,宣布4.4全国哀悼日……,懂得感恩的政府,才是人民的政府。是的,官民同心抗疫,可歌可泣,值得赞美,但“谢主隆恩”已经被现代文明摒弃,站在“官本位”立场上的领导者和媒体人是应该好好地反思反思:是不是不感恩,上级就不再关心我们湖北武汉了?

“感恩”这个不寻常的词语,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它会像“和谐”一样产生语用“变异”吗?语用变异自古有之。《诗经》“风”、“雅”、“颂”三大体例,“风雅”早已合成一词,仍然是思想解放的源头活水,有着鲜活的感染力与生命力。“颂”品却是文痞作风、形式主义的万恶之源,为世人所不齿,就像病毒一样,官场仍然是易感人群。

宏大叙事语境就是一个政治话语权的问题,作为弱者,确确实实需要学会顾全大局,学会适应,学会变通的问题,学会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问题前有王实味掏心掏肺,现有李文亮实话实说,他们的声音毕竟响彻云霄,名垂青史他们虽死犹生。他特权腐败的预警者,是新冠肺炎的吹哨人,他们也反腐倡廉的旗手、文明启蒙的号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十多年前的全国大学语文南京会议上,我提出了“语用语文课程”[9]的概念,并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当时的“大学语文”定位误区重重,主要有高四语文论和思想文化教育论。我认为大学语文既不能重复高中语文,也不能变相取代思想文化教育,应该结合语境,强调语用,培养语用识别与应用能力。语用知识是高中面“高考”没有深入及的语文教育领域,语用识别同我们的社会生活与工作联系紧密,比如我们常常所说的外交辞令、公关语言、官场话语、工作用语、艺术语言、在商言商等是也,语境不同,语用不同是大学语文面就业环境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要任务。可惜人微言轻,和者寡矣。 

我们要保护文字改革的积极成果,加大大学语用语文教学力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意识,走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改革道路,迂腐、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字本位”语文教学观可以休矣! 

  

参考文献:

 1.周金声《由“志”“致”想到的》[OL],中教图https://mp.weixin.qq.com/s/1v7BsxMQTUdL-2OQfW-rNQ 

2.张汉生、刘竹筠《也谈汉字改革》[J],北方论丛1989-4 P109. 

3.周治南《也谈文字改革[OL]博客中国/归元福地的专栏 -  ttp://345638150.blogchina.com/2295559.html

4.鲁迅《汉字和拉丁化》[OL],天涯社区/论坛/天涯论坛(转载)http://bbs.tianya.cn/post-free-5905280-1.shtml 

5.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OL],《史记》全集在线阅读/史书典籍http://www.shicimingju.com/book/shiji/47.html 

6.周金声《论语对译与新解》[M],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4 

7.孔子《论语·阳货》[OL]古诗文网/古籍/ https://so.gushiwen.cn/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5C22677EEA3861CB.aspx 

8.王实味《野百合花》[J]《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2.3.13-23

9.周治南《大学语用语文课程论》[C],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南京,2006-08-25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54525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