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语言痼疾”何时休?
媒体的“语言痼疾”何时休?
· 作者:纸谈风月 2015-10-04 15:04
近年来,有许多媒体、尤其是所谓官方媒体的时政报道上,始终沿袭着一些自己的报道格式和使用词语习惯。这些习惯,往正式里说,或许叫“规矩”。往不正式里说,或许叫“痼疾”。
以下,试举几例:
其一是“领导重视,亲自到场”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这类报道的核心词绝对少不了“领导重视,亲自到场”这样一句。仿佛不说这句话,就没有了领导的地位和重视。村乡镇县地市省,一级一级到中央。没出事之前,好像领导们都在“运筹帷幄”,一出了事,马上就“领导重视,亲自到场”。不“重视”,不足以显重要。不“亲自”,不足以显到场。
各级各类媒体扒扒看,这句用语,无处不在。
其二是“情绪稳定”
各类事故各种意外,不管性质如何损失如何,更不管悲惨伤害如何,“当地群众情绪稳定”,“遇难家属情绪稳定”,“当地社会情绪基本稳定”,诸如此类的词语,多年一贯制。不管社会如何诟病,就是坚持始终如一。也不能说绝对没有与时俱进。这次天津大爆炸的官方媒体上略有改动,在披露灭火牺牲以及失联的公安消防情况和家属反应时,变成了“失联官兵家属情况基本稳定”一词,变则变了,但也万变不离其宗。
其三,词义混乱,含糊不清
【例一】还用“天津发布”的报道说事。
有一段是这样的:“截至目前,善后工作组已经与烈士家属签署抚恤协议18份。同时,工作组还在积极为官兵们争取荣誉称号、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奖励。”作为我国的抚恤和褒奖条例,应该有着相对明确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于有功人员,什么样的应该评为烈士?什么样的应该记与一二三等功?应该是有标准的。该申报,必须申报。不够标准的,应该给与其他方式的安抚或奖励。
什么叫做“积极争取荣誉称号”?莫非意思就是可有?可无?如果有,也并不都是你献身奋斗的结果,是我给你积极争取了,你要感谢我?
【例二】媒体上文章标题“国平:习近平访美向世界确认中国方向”
这个标题,看似大气磅礴,实则四六不通。
一个方向,或者说一件事情,要么自己确认自己,要么让他人确认自己。有“向他人确认自己方向”的用法么?
如果想正确的表达作者意思,标题改成如下,或可以妥当一些:
要么是:习近平访美让世界确认中国方向
要么是,习近平访美向世界表明中国方向
我在此随意一说,如有更好的标题,各位自己品玩。
【例三】还是今日媒体上的文章:“习近平带给普通百姓的访美成果”。
目前的中国人,可以分成几类?几等?
莫非在中国,除了有“普通百姓”,难道还有“非普通百姓”吗?
估计写文章作者的脑子里,一是几十年来“老百姓”“老百姓”“老百姓”的叫顺口了,二是叫别的,他也的确找不到合适的,叫“公民”?合适吗?
写文章的要诀,既要扬长避短,又要把话说出来。那么,在如果没有办法的办法之下,该标题改为“习近平带给中国人的访美成果”,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以上举例,可以算作官媒报道“语言痼疾”的话,那么这些“痼疾”又是如何产生、从何而来的呢?
本人揣度,“语言痼疾”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官方媒体“通稿”的约束和影响;
2.官方媒体业内规则或“规矩”的约束和影响;
3.多年来受“和上级保持绝对一致”教育的影响;
4.疏于业务,专于经营或专于钻营的影响;
5.心浮气躁,高高在上,脱离了社会大众基本情感的结果。也就是,有些在官媒上发表文章的人,或者官媒的从业人员,长期自己把自己看成是一个“非普通百姓”了。
试想一下,你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百姓”,古代的远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以及现代的不太远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类的高大上的不说,假如,你自己或自己的亲人遭遇了不幸的意外和事故——就像天津爆炸当中至今没有下落的失联人员,你自己还能够做到“情绪基本稳定”么?
上述举例,一是随眼随笔,看到哪里说到哪里。二是就事论事,就文字说文字。
譬如,对于“习近平访美向世界确认中国方向”一文,只是就标题文字说文字。至于,“何时确认的方向”、“怎么确认了方向”、“确认了什么方向”等等,不在本文论述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