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杰: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守望者高天星
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守望者高天星
始于上上世纪50年代,长达60多年,俯身躬耕,情结和用功研究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守望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和文脉,开拓民俗文化流派研究和审美研究,诠释民俗文化的特质、特色、特征,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多元化体量和容量,为非遗文化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弘扬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高天星教授在参加活动
耄耋老人高天星,是郑州大学教授、人文学者,民俗专家。倾情关注和重视中原非遗文化,为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弘扬非遗文化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是著名的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者、守望者、守护者、播扬者。
"俗文化,谈俗话。" 谈到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与认知,高天星认为,民俗文化是民众的一种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包含生、活、死三个文化方面,相对有些国家民众的西方文化的"悲生、悲活、悲死"和"苦生、苦活、苦死"文化习俗;中国民俗文化彰显的是"乐生文化、乐活文化、乐死文化"。民俗文化以朴素的草根文化角度观照。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风情生活文化的统称,是民众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俗,信俗的生态文化,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创造形成的结晶的人生智慧,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也是世界的人类文化。
据了解,高天星:高国胜,字天星,以字行,1937年6月生,河南信阳人,郑州大学教授,人文学者,民俗专家;195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留校执教,后调任至郑州大学,首任郑州大学成教学院院长、《大学文科园地》杂志社主编、郑州大学民俗文化所所长。培养文艺学研究生、博士生。历任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化史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郑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学会和研究会的众多职务。长期俯身躬耕,从事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文艺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坚持文学创作,笔耕不辍,出版人文科学论著三十多部,发表社科论文和文学作品400多篇。多部论著获得国家及省市金奖、一等奖和优秀奖;荣获“中华优秀专家”、“中华当代文化名人”、“新郑黄帝拜祖大典特殊贡献奖”、“河南民间文艺终身成就奖”、“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等称号。
高天星参加非遗项目的考察评审
1997退休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退而不休。2005年联合国在苏州召开了世界遗产保护大会,应邀参加大会之后,便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先后参加了众多非遗项目的考察、论证、鉴定、申报文本的撰稿及传承人的评审。参与的重要项目如下:新郑黄帝拜祖祭典、淮阳伏羲太昊陵祭典、卫辉比干祭典、南乐仓颉庙会、洛阳关公信俗、宝丰妙善观音习俗、浚县正月古庙会;登封农历二十四节气习俗、新郑上巳节;登封少林功夫、焦作太极拳,郑州摔跤、郑州太乙拳;武陟董永七仙女传说、固始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济源创世神话群、灵宝老子传说、列子寓言传说、济源愚公移山传说、杞县杞人忧天传说、桐柏盘古神话、沁阳神农传说、卫辉姜子牙传说、中牟潘安传说、巩义河图洛书传说、荥阳先蚕氏嫘祖传说、登封许由的传说、淇县鬼谷子传说、禹州大禹神话传说、新郑黄帝传说、禹州吴道子传说、禹州张良传说、禹州马文升传说、长葛葛天氏传说、长葛钟繇传说、长葛陈实传说、新郑白居易传说、宝丰白朗起义传说、光山司马光砸缸传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禹州钧瓷烧制技艺、汝州汝瓷烧制技艺、焦作绞胎瓷烧制技艺、西平棠溪宝剑铸造工艺、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镇平玉雕制作工艺、新密密玉俏色技艺、新郑大枣习俗与砑枣技艺、郑州黄河澄泥砚、郑州北宋官瓷烧制技艺、郑州古琴斫制技艺、郑州高浮雕传拓技艺、新郑耿氏香制作技艺;新郑中原民居营造习俗、郑州朱氏古建筑彩绘、郑州剪纸、郑州泥塑、郑州砖雕、郑州烙画、郑州香包、登封木版年画;新密超化吹歌、巩义小相狮舞、沈丘回族文狮舞、光山花鼓戏、回民秧歌、济源王屋琴书、巩义河洛大鼓、罗山皮影、荥阳玉门号子、中牟黄河打硪号子、荥阳穆沟道教祭祀古乐、新密挑经担、登封闹阁、原阳抬阁、巩义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郑州猴加官、济源王屋琴书、信阳灶书、登封中原传统婚俗;宝丰酒酿造技艺、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济源卢仝煎茶技艺、郑州蔡记蒸饺、荥阳霜糖(柿霜糖)制作技艺、荥阳河阴石榴栽培技艺、禹州药会、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登封摸摸会等等,众多项目分别列入国家和河南省市的非遗名录。
始于上上世纪50年代,长达60多年,俯身躬耕,情结和用功研究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守望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和文脉,开拓民俗文化流派研究和审美研究,诠释民俗文化的特质、特色、特征,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多元化体量和容量,为非遗文化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弘扬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