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教师专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专访

彭书雄:推进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书雄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点击次数:3343 次   更新时间:2015/10/9 文章录入:珍珠鸟

彭书雄:推进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1008 15: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彭书雄 

内容摘要:推进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教授作为唯一一门曾经进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并特别要求面向所有大学生广泛开设的一门课程,近十年来。至于以“母语教育并不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强化”等提法,我觉得,经历了百年历程的《大学语文》课程,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说明《大学语文》课程是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生命力的,从大学语文的百年发展史看,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面向广大学生开设。而大学语文教育学科发展极端缓慢的原因在于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研究极其薄弱,严重滞后于其它学科的发展,有限的大学语文研究成果难以支撑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和学科化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语文教育;学科;研究成果;教学;母语;彭书雄;大学生;文化


  推进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教授

  作为唯一一门曾经进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并特别要求面向所有大学生广泛开设的一门课程,近十年来,《大学语文》课程一直“享受”着其它课程所没有的特殊待遇:高校、社会及新闻媒体对这门课程的生存发展状态关注度很高;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上,也有部分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就大学语文教育问题呈交过提案。为何这门课程能够获得如此“待遇”?其如今的生存发展状态又是怎样的?为此,记者专访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彭书雄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据了解,近年来,有些高校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将其归入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并提出,母语教育并不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强化。对此,您有何看法?

  彭书雄:正如“两会”代表提交的一份《关于重视母语教育 提高汉语能力》的提案中所表述的那样:“现在国家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是一个不重视母语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程度不高、国民语文应用能力不理想的国家,称不上是一个人力资源强国,也谈不上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大学语文》课程,不是一门普通课程,而是一门有着特别存载和担当的课程。从宏观方面看,它涉及国家文化发展、民族精神家园建构、社会公民母语能力提升等问题;从微观方面看,它涉及每个大学生的职场核心竞争力及其职业发展问题。而现实的状况是,一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接受母语教育的大学生,连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都过不了关,甚至成了问题。这个问题当然值得全社会关注。

  近年来,全国有少数高校以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等理由为名,将《大学语文》必修课或调整为选修课,或完全砍掉,让位于其它课程,我认为这种做法有欠妥之处。依我之见,我国《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队伍虽说有这样或那样不尽于人意的地方,但从整体上讲,这支队伍还是值得信任和依靠的。因此,以教学效果不好为借口,乱砍或任意“处置”《大学语文》课程,其理由并不充分。

  至于以“母语教育并不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强化”等提法,我觉得,经历了百年历程的《大学语文》课程,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说明《大学语文》课程是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生命力的,从大学语文的百年发展史看,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面向广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教育是母语高等教育,它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及应尽的义务。不能以大学能够开设出其它相关的选修课程群为理由,来取代《大学语文》课程。况且其它课程群不是面向所有学生,而只是面向部分学生选修的。《大学语文》课程与这类选修课程群的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不能互相取代。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能否分析下,之所以人们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现状众说纷纭,甚至将其逐渐置于“边缘化”的境地,主要有哪些方面原因?

  彭书雄:谈及《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大多都会用“尴尬”、“边缘化”、“让位”、“砍掉”、“消失”等词语去描绘,而对大学语文学界做出的艰辛努力与成绩却提及甚少。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负能量,加速了大学语文教育的“边缘化”。

  当然,造成大学语文教育“边缘化”处境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表现为外在与内在两大方面。从外在方面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不深。近年来的大学生母语素养问题和大学语文教育危机问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首先还是认识问题,由于认识所限,大学语文教育的战略地位难以凸显。

  二是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有失偏颇。大学语文教育虽然有百年历史,但发展非常缓慢,处境十分尴尬,这与缺乏国家刚性政策的支持和科学合理的语言规划不无关系。大学语文教育问题,从深层次看,是中国教育体制和语言教育政策的问题。

  三是大学整体人文教育环境不佳。譬如学校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师视野不宽,底蕴不厚、教育观念陈旧,传播方式不当、英语考级教育和“快餐式阅读”,极大地挤占了学生的几乎所有时间,淘空了学生的人文灵性。这些都对大学人文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教育影响巨大。

  四是受急功近利教育观与社会从众心理的影响。一切追求短平快,追求眼前与显性利益,忽视长远与隐性利益。重科技专识教育,轻人文通识教育;重显性知识教育,轻隐性知识教育;重职业教育,轻“成人”教育。

  五是大学生母语水平得不到有效检测,用人单位无法提出母语要求。

  从内在方面看,也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限研究成果支撑不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化发展。二是与中文学科各专业相比,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整体学术水平不高。三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乱象丛生,可供选用的高水平教材十分有限,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大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大学语文教师改革意识不强,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依然落后,让大学生爱上“大学语文”不容易。五是大学语文教育缺乏显性教育效果,不能获得大学领导的有力支持,难以引起他们的重视。我想这内外十个方面的原因应该是造成大学语文教育“边缘化”现状之根本所在,而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大学语文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大学语文的教育定位是什么?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育理念是否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依您之见,怎样的教育理念,才能促使大学语文教学与时俱进?

  彭书雄:大学语文教育定位不清也是造成大学语文教育“边缘化”处境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围绕大学语文教育定位问题,大学语文学界提出了“语言文字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章说”、“语言文化说”、“人文语文说”等诸多定位。但究竟哪一种定位更加符合大学语文教育的实际,大家是有纷争的,这种纷争既是“语文”纷争的延续,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我本人认为,从本质上讲,“大学语文”首先还是“语文”,是语文就必须遵循语文的本质属性,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次才是大学的语文。大学语文教学的环境、教学的目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是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背景下组织教学的,其教学目标不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就业,故必须着眼于大学生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其走向职场,提供高水平的语文素养支撑。因此,必须体现职业诉求、高等层次和大学定位。由于课程定位会受到每个大学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故目前各高校的大学语文定位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基于此,我本人是比较倾向“人文语文说”这种定位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目标是“侧重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兼及高级母语能力提升”。这种定位与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吻合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通识教育背景及有限的教学课时情况,因而它也是与时俱进的。

  目前,大学语文学界比较盛行“大语文”、“文化语文”教育理念。但我认为这两种教育理念太大,很容易导致大而无边,大而泛化。故必须有所限制,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我认为,较之于前面两种教育理念而言,“人文语文”是一种比较合适、能够较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精神的教育理念。“人文语文”既不是“人文+语文”,也不是用“人文”取代“语文”,而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突破纯文学教学理念,在人文学科(文、史、哲、艺)的范围内组织课程资源,以基本的民族文学与文化经典为载体,采用经典专题导读模式,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走进文学;通过文学,亲近文化;通过文化,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价值引领和高水平读、思、说、写能力的提升。“人文语文”教育理念,凸显了教学内容综合化的趋势,符合当代学术发展、学科交叉综合的潮流;打破了学科壁垒,顺应了学科之间互渗互动的需要,有效地拓展了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发展。“人文语文”教育理念,特别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全程文化渗透,特别强调课程内容必须“以人文文化为本位”,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教育的与时俱进。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能否介绍下,我国大学语文当前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您认为还存在哪些“短板”?是否当前关于大学语文研究的状况没能给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彭书雄:刚才我已经说过,造成大学语文教育“边缘化”现状的核心原因,主要还是大学语文教育没有成为独立学科。而大学语文教育学科发展极端缓慢的原因在于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研究极其薄弱,严重滞后于其它学科的发展,有限的大学语文研究成果难以支撑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和学科化发展。

  到目前为止,百年大学语文研究专著只有7部;30年间发表的“大学语文”研究论文不足6000篇,相同时期的“大学英语”研究成果是“大学语文”的3.5倍,“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成果是“大学语文”的3.2倍;自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以来,有关大学语文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只有1项;大学语文研究博士论文只有1篇;发表在高水平权威刊物上的大学语文研究成果更是稀少,这就是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目前已有的大学语文研究成果内容来看,50%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教学法和教学改革方面,19%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大学语文的性质、功能、定位、作用等方面。而有关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问题、教师发展问题、百年大学语文教育史问题、学科建设问题、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设计问题等方面研究成果不到5%。由此可见,这几个方面就是大学语文理论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影响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短板”。因此,加强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大学语文学科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和重要研究方向。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作指导,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只能是浑水摸鱼,很难有效推进。而当前大学语文理论研究成果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实在难以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大学语文学科基本理论建设任重道远。

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您能否结合您的研究,谈谈自己的构想?

  彭书雄: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实行整体联动。 为此,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议:

  一是建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协调好汉语文化的对内传播(大学语文教育)与对外传播的关系(汉语国际教育)。在“应该有所作为”的态度下,站在国家文化发展、民族精神家园建构、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全社会文明素质提升的战略高度,科学进行语言教育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出台相关措施,有效推进大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议学科设置管理部门,尽快理顺与解决大学语文学科设置与归属问题。建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要充分发挥研究平台作用,做好理论研究规划,带领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大力开展大学语文基本理论研究,解决制约大学语文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推动大学语文教育学科化发展,尽快摆脱大学语文教师没有专业归属的尴尬处境。

  三是建议各高校大力开展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的优质课程群资源建设。《大学语文》课程群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以课程理论建设为先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网络平台建设为依托的课程“四大建设”环节。

  四是建议大学语文教师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尽快提升能够多方获取教育资源的竞争力,努力促进大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跨学科化、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教师发展的学者化和专业化。

  五是建议大学语文教师要有改革意识,以改革求发展,向改革要质量,不断创新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以一流的教育效果,彰显大学语文的魅力。本网记者郝日虹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80419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