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羊:大学语文亟待完善顶层设计
如今说起“大学语文”,是一个很痛心的话题。早在2004年年初,《光明日报》记者邢宇皓就深入教学实际考察了湖北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光明日报》于当年2月13日用较大版面刊载了他撰写的评论《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一文,《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都相继做了转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2011年8月7日,光明日报记者陈雪紫再次对湖北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做了专访,发表了访谈纪要《失落的大学语文》,凭借光明日报的影响力震撼了全国高等教育界。2017年5月18日,《光明日报》再次发表赵洁的新评——《“大学语文”之痛》,对“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位、适合什么样的授课方式等问题,均未仔细研究探讨过”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批评,再次引发舆情热议。遗憾的是,如此强大的舆论高压,却没能引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足够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王灿龙先生在2022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向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和提升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提案》[1],针对大学语文教育遭受冷遇的问题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顶层设计”,有理有据,势在必行。
1.尚方宝剑在握,大学语文开课政策依据强大
为了推动文化、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9月印发了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第三十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里,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指出:“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央和国务院给我们出了一道作文题,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把这篇文章做好,从国家层面看问题,没有设立“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没有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语文能力水平等级测试标准,教材体系建设也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不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升级版,就是大学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翻版、节缩版,没有体现大学语文本身的特色。
2.铸造民族之魂,大学语文责无旁贷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而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建筑材料,是灵魂中的灵魂。谁对青少年一生的行为影响最深?调查的结果显示,不是父母,不是领导,不是同学,不是同事,是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语文教师才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积累了文化,这种文化积累是学生精神成人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的文化巨人,他们大都是语文学科的佼佼者。希腊三贤是这样,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是这样,中国先秦诸子是这样,人民领袖毛泽东也是这样。打造民族之魂,帮助学生精神成人,是母语教育的重大使命。所以,教育行政要保证国家对母语教育最起码的尊重。
实际上,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团队对民族文化和母语是有着深厚感情的,出于这种自觉意识,他们已经含辛茹苦,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3.谁是公共基础课龙头老大,大学语文当仁不让
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开设覆盖面有限,课时不足,师资薄弱,不能满足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需要;“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体系建设与管理机构不健全,从国家层面上说,教育部为“大学外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计算机”等公共类课程设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大学语文”却没有专职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等级测试标准,大学语文课程成了无头苍蝇,靠撞运气维持命运。运气好的,不管是基础课部、公共课部、文学院还是通识教育学院,老师们总有一处归属;运气不好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课,即使开点课,连“教研室”这样的机构都不予设立,有的学校甚至把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挂靠在外国语学院的名衔之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一般性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用母语进行沟通,反之,有多少机会能用到英语?王灿龙先生认为“实际上,至少50%的大学毕业生后来在工作岗位上不再(或很少)使用英语,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却是所有人一辈子都离不开的”。将英语设为必修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大纲、等级测试等配套设置齐全,而把母语教育视为二娘养的,是不是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酸味。“大学语文”课程是全国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最直接、最重要、最有效的课程和平台,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大学语文教育理应是大学公共课教育课程群中的龙头老大。
大学语文自身的特色是什么?“大学语用语文”[2]课程建设思路值得肯定。“大学语用语文课程”应该以事务语体和科技语体教育为主,把事务性阅读与写作、科技性阅读与写作以及工作口语沟通教育作为主要教学任务。中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启蒙教育,主要教育任务是识字教育,词汇积累,组词造句,通过一定量的文学阅读建立文艺语感文感,丰富文化常识,能写一般性“美文”(即所谓“千字文”,10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大学不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阅读量和强化文学写作的技巧(这是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而是要结合职业环境建立职业阅读与职业表达的能力,包括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比如说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口语沟通的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所谓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是面向职场的教育,语文教育只有去主动配合,才有出路,岂能自恃清高,把大学文学院的培养目标等同于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我行我素?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连写一份请假条和申请书都一脸茫然,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出现的严重失误!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写申请书,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写项目策划书、论证报告书、总结报告书,协助专业教育打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王桂宏教授组编的《大学语文学本》基于成人语用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已经在大学语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迎合专业教育的需要,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你就会受到欢迎,你就有了出路。如果不是这样,你挥舞中央《纲要》、高举国务院《意见》又能怎么样?有了尚方宝剑,教学行为脱离学生专业培养实际,恐怕也是鞭长莫及。
中央《纲要》和国务院《意见》属于大政方针,还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将其细化为技术层面的“顶层设计”,完成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付诸实践,方能发挥大学语文促进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和精神成人的教育优势。诸如《大学外语》一类的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早已为大学语文的顶层设计建立了参照系,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填空补缺,出手不难。
注释:
[1]王灿龙《关于加强和提升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提案》,参见中华大学语文网[OL]http://www.hbdxywyjh.com/news.asp?id=1534
[2]周治南《大学语用语文课程论》《大学母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C]2006 P274-279
[2]王桂宏等《大学语文学本》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M]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