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网上说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说课

杨建波:以张三丰《水石闲谈(三十)》为例简谈语文课怎么上

作者:杨建波 文章来源:本站4200 点击次数:681 次   更新时间:2022-10-2 文章录入:珍珠鸟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要达到三个目标:1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关注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三个标准定得很高,欲达到有相当的难度。不过这其中弹性很大,伸缩性很大、空间很大,高中语文初步达到这几个标准和要求即可,大学语文则可以在高中的基础上较高水准地达到这几个标准实现这几个要求,笔者所谓的“立足中学超越中学”即指此。立足中学超越中学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原则和指导思想,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立足教材是根本,超越教材是提高,回归教材是目的。本文以张三丰《水石闲谈(三十)为例谈谈大学语文如何超越中学和大学语文课应如何立足、超越、回归。

 

笔者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张三丰《水石闲谈(三十)》全文只有300来字

张子游岳云之上,止吟风之馆,而与诸生曰:今日山清人静,心远地偏,洵是难得风景,诸子各赋新诗,再命涵虚子一弹再鼓,以助吟兴,不亦乐乎?

人即不能鼓琴,亦须善学听琴,以消除一切涴涴浊浊之私欲,糊糊涂涂之妄想。静听琴声,如游太古,声籁俱沉,旷然遐思,超然绝俗,泠然善,悠然深, 如我亦在鼓琴之间,忘乎尘事,与虞、周相遇,与孔、孟想见,伯牙、子期又其后焉,乃为上等幽人,否则俗人耳,浅人耳,何足共居!

吾极爱此金秋之气,至清至肃。安得携一壶酒、一张琴、一枝笛,登陟乎高峰之顶,笑玩大地山河,烟蒙蒙,云淡淡,看日暧暧之村墟,波渺渺之长川。彼时笛声起乎林梢,琴声发乎石上,酒气通乎红泉碧嶂之间,山禽自鸣,空翠洒落,真快事也。

下面即以它为例讲讲大学语文如何上课:

 电子手段只是辅助  教师可以依据文字的描绘,自制或在网上找一相应的短视频播放,也可以依据文字内容创作或在网上找一幅张三丰登高鼓琴的画作让学生欣赏,但在全部教学活动中,视频和电子画作,都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而且最好是利用课间播放或欣赏。无论是视频还是画作,都只是借助于文本进行的再创造,而不是原创我们的目的是教学生读原创的作品教师可以以PPT的形式制作讲课的板书,但切不可为电子手段绑架、离了它就不能上课。

  立足教材:“闲谈”的主题及层次  

这则短文与朋友一起登高览胜、鼓琴、赋诗、饮酒时所见的壮观景象和心理感受揭示了大自然对人的胸襟视野的开阔作用和琴声对人的心灵陶冶净化功能。先讲作者与朋友的登高活动,次讲一个人应有的艺术修养,最后讲作者的情趣爱好,集语音美、语形美、语句美、语境美、语义美为一体,是一则不可多得的“闲谈”。 

立足教材:学生须深读纸质版课文。  

学生上的是语文课,学习的是作者的原创作品,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闲谈”因此深读纸质版的原作,学习作品的语言、品味作品的艺术性,阐释作品的文化性才是正道。语文课不能上成文学史课、上成资料汇编课、上成泛文化课、纯知识生课、纯技巧传课等,凡脱离了文本,把教材扔在一边的课就不是语文课。教师课前应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原文,课堂上再给几分钟学生默读或吟诵。这是初步感知课文的阶段。

立足教材:学习文学性的文章须“缘文驰想”。 

张子的“闲谈”属于文艺随笔一类,文学性很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语文的本质特征,而语言激发的想象可以超越时空,其优势是视听艺术和多媒体无法比拟的。培养学生利用语言提供的信息进行再造性想象的能力是语文课的目的之一。比如语文老师问“冰融化了是什么”,学生答是“水”,对的,是“春天”也是对的,前者是就自然常识的层面回答的,后者是从文学的角度回答的;前者是物理课的答案;后者是语文课的答案;前者基于自然观察,后者基于浪漫想象。假如教师判“春天”的回答是错误的,那教师就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一个有可能成为作家的学生的未来。没有想象的语文课是没有灵的课;没有形象思维的文本阅读永远进入不了审美的层面。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再进而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这样阅读就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低级上升到了高级的阶段。

在充分感知课文基础上师生共同调动情感缘文驰想作者一道流连于红泉碧嶂的美景之中陶醉于回响在高山大地的琴笛声里山高人更高,同学们可想象张子和同伴们屹立高山之巅,吹着山风、沐着阳光,在林壑松涛间笑玩万里河山的情景想象他们的琴声笛音、诗韵佳句,感受他们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的兴致胸襟让这个既悠闲淡定又胸怀五岳的张三丰在头脑中活起来

超越教材:探究挖掘作品的重点内容

    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的不同主要表现对文本解读的深浅程度上,大学语文姓,应在中学基础上也必须在中学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在继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尤其要把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当作重点。大学生大多有探究的兴趣要求,但面对一个新文本,往往不知应当如何去探究,如何去打开这扇探究的窗户,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去探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立足文本又不囿于文本,以教材为圆心向周边辐射,把教材放在阔大深远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来审视观照,带领学生“探究”潜藏在教材字里行间那广博深厚的文化意蕴探究的内容则因文本而异。此即“超越教材”,也即超越文本。这是对课文理性探究的阶段。

闲谈完全是建构在庄子“齐物论”的理论上的。在缘文驰想的基础上,探究玩味其深含的道家美学意蕴和哲理意义是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师简介庄子“齐物论”,或让了解“齐物论”的学生来介绍,教师补充)。人与景、人与琴不分彼此,这就是一种“齐物论”的境界。人在与自然的观照中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人在鼓琴与听琴的享受中远游高飞。张子说:“人即不能鼓琴,亦须善学听琴”,为什么?听琴可以消除一切涴涴浊浊之私欲,糊糊涂涂之妄想”,这是就普通人的层面讲的。静听琴声,如游太古,声籁俱沉,旷然遐思,超然绝俗,泠然善,悠然深, 如我亦在鼓琴之间,忘乎尘事,与虞、周相遇,与孔、孟见,伯牙、子期又其后焉,乃为上等幽人”,这是庄子《逍遥游》中说的圣人、神人、至人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也即张三丰讲的上等幽人的境界。假如既不会鼓琴”,又不听琴”,那就只能做一个俗人”、“浅人这样的人又怎么与之相交呢?怎能引为朋友呢?何足共居因为“幽人”与“俗人”、“浅人根本不在一个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张三丰用精炼的文字给我们描述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至境——无已无待、人琴为一,物我相融。台湾著名漫画家曾这样描绘自己作画时的状态:我的心从不为外物分散,只要坐在桌前,埋身进入工作之境,于是纸、笔、我便融为一体。在这其中,没有纸、没有笔、没有我。这就是艺术上的共性与普遍性:“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达生》),主体与客体高度地契合,人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旷然遐思超然绝俗”、“忘乎尘事”,艺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作用也便在此

教材里外(感性与理性交叉)中的张三丰形象  张子与同伴登高游览,所携一壶酒、一张琴、一枝笛,”“诸子各赋新诗”,极富文人色彩笑玩大地山河一个“笑”字,以形传神,登山者的状态、神情、心境全被带出。烟云长川山禽空翠红泉碧嶂村墟大自然、人世间,尽收眼底。在享受视听之娱的时候,更有美酒助兴,对彻底抛却功名沉浮,胸怀五岳苍穹的人来说,怎么不是真快事也掩卷闭目,一个飘逸的高形象屹立眼前。他的文人情操、人格风范、宇宙胸怀、艺术修养美学理想统统涵盖在此“闲谈”中了。

超越教材:概说历史上的张三丰  

传统的阅读课,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都会向学生介绍作者,但老师介绍的多是作者的籍贯、人生经历及著述,比如对苏轼,老师会列出苏轼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杭州、定州、惠州、儋州、常州的人生轨迹,介绍他大起大落的人生,而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化意义,在逆境中求生存、抑郁中求达观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的心理品质则常常被忽略。大学语文不能停留在中学这样的浅层次上,资料性的东西学生自己有渠道去获得,老师给学生的应是经过提炼与概括的理性的东西。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从思想文化和人生追求、人格情操的层面认识作者,了解作家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和人格素质。

回到“闲谈”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和课上充分研读“闲谈”文本的基础上,老师向学生理性地概括地介绍张三丰其人。张三丰儒道兼修、文武双全。他是元明之际著名道士,有道士飘逸不羁的一面;同时他又是一个文人,有文人多才多艺的一面。他创立太级拳,是武当道教的实际开创者;同时又谙熟儒学经典,诗文俱佳(有《《云水集》传世)。他不攀附权贵,明太祖、明成祖几次派人寻访或迎请,均不见。他热爱钟情大自然,毕生以登临高山峡谷为乐,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天地宇宙之中。延伸阅读张子《西游》诗胸中五岳待全探,泰岱恒嵩已过三。今日更登西华去,白云开处望终南予以进一步佐证。

张三丰的文风有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李白也是身兼文人与道士双重身份(李白正式受过道箓),具有文人与道士两种特质。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张三丰与李白或许有着太多的相似!

回归教材  

1 背诵全文,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尤其是它蕴含的道家哲学,以此陶冶情操,汲取有益的营养。

2 品味文章的语言,领略三字句、四字句、对偶句、长短句交错的妙处。

3 记住以下词汇与句子并学会运用:山清人静,心远地偏声籁俱沉旷然遐思超然绝俗烟蒙蒙云淡淡日暧暧之村墟波渺渺之长川山禽自鸣空翠洒落

4 写一则旅游短文,尽量用到以上的词语。

 

延伸阅读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简体字本二十六史《明史·方伎 张三丰》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张三丰全集卷七〈云水集〉》

 

笔者以为,如此上课即在较高层次上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审美能力文本阅读能力,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能力,也即立足中学又超越了中学。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44034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