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杨建波:张三丰的《云水集》

作者:杨建波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855 次   更新时间:2022-11-5 文章录入:珍珠鸟



张三丰为元明之际著名道士,大约于元延   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在世。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史·方伎传》载: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在各种有关张三丰的材料里,还有全式、玄玄、三峰、玄一、君实、居宝、昆阳、邋遢张仙人等诸多名号。《明史》载:三丰“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则尽,或数日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

历史上有不少道士以受到皇帝召见为荣,张三丰却不然。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诏命张宇初寻访,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诏命胡  等寻访,此后又屡次设法迎请,张三丰均不出见。求访不得,又屡加尊崇,明室于正统元年(1436)敕封“通微显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 )特封“韬光尚志真仙”,嘉靖二十四年(1563)又封为“清虚元妙真君”。明朝最高统治者希望以此感动张三丰来朝,然而张三丰始终没有露面。

张三丰是武当道教的实际开创者,奉“真武大帝”为祖师。主张三教合一,儒道双修。张三丰虽为北宗传人,在丹法上却承接南宗的“先命后性”,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张三丰精通武术,他编创的健身长寿拳术──太极拳,源远流长。不仅在中国有数不清的习练者,而且远涉重洋,风靡全世界。

张三丰的著述由清雍正年间汪锡龄辑成《三丰祖师全集》。道光年间,李西月据汪氏残本补辑,编成《张三丰先生全书》八卷。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方春阳点校的《张三丰全集》共八卷,其中收录的张三丰的诗词、道情等有卷三的《玄要篇上》、《玄要篇下》;卷七的《云水前集》、《云水后集》、《云水三集》。《玄要篇》主要以金丹为讴歌对象,文学性不强。《云水集》主要以云水自然为讴歌对象,间或抒发道人隐士情怀,较有文学价值。以下所谈全是《云水集》中的诗。

山水情结人人都有,张三丰的《云水集》更体现了一个道士比“俗”人更浓的山水情。他以

一个道人的眼光、心灵敏锐地观察和感受着大自然,从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快慰和情感上的满足。通过与人酬答、抒怀等方式,表明了他有关的道教主张与内丹修炼方式及高人隐士的胸怀与情趣。

张三丰诗的风格,一是豪放飘逸、二是冲淡恬静。我们这里就以风格论之。先看张三丰的豪放诗《庐山雨后题石》:

 

飞瀑悬崖石,一落一千丈。骤雨洗烟岚,一峰一屏嶂。海风吹我来,山云随我上。头簪瑶草花,口诵渔家唱。拍掌而登楼,幽阁琴声亮。信笔写龙蛇,字字作活像。欲识我为谁,笔架峰头望。

 

这首诗刻划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山中骤雨、瀑落千丈,景象何等壮观!诗人就将自己放在这个大的自然背景下来刻划:“海风吹我来,山云随我上。”这种与海风、山云的默契关系显示了何等豪迈的气慨!飞瀑、骤雨、峰岚,整个大地就象展开在诗人眼前的一张纸,他以峰头为笔架,以大地为纸张,“信笔写龙蛇”。一个活脱脱的多才多艺、洒脱豪爽、兴致昂然的高士形象呼之欲出。再看《西游》:

 胸中五岳待全探,泰岱恒嵩已过三。今日更登西华去,白云开处望终南。

 

这里罗列了一系列道教名山:泰岱、恒山、嵩山、太华山、终南山,与这些雄山峭峰的气势相符,诗也写得极有气势,显示了诗人情在五岳、志在名山的胸襟。再看《登瓦屋山》:

 

大冈高远压峨岷,顶上云开眼界新。万树风号来虎气,诸峰雨过出龙神。辟支崖有千秋雪,弥勒洞无半点尘。大地河山归脚下,西方世界此超伦。

 

这首七律的气度更大,眼界更宽,“大地河山归脚下”,大有盘虎踞龙、顶天立地的气魄,道人由于常与名山结伴,故大山给了他们包容天地宇宙的气度与胸襟,铸造了他们“壁立千仞”、“海纳百川”的性格。再来看两首古体诗《蹑云歌赐梦九》、《御风吟》:

 

    君莫羡鸿行远鹤翥空,君莫夸豹披雾虎啸风。听我歌一曲,其气更熊熊。渥洼余吾生青龙,是名天马马之雄。西涉流沙数万里,一蹴上与青云通。云程迢迢,云气    ,云衢渺渺,云影溶溶。忽然几阵罡风吹入四蹄上,直踏十三万仞来苍穹。噫嘻乎!快不可追,高不可及,怕有仙之人兮与尔长相从。

 

生不愿歌大风怀壮士,亦不愿乘长风破万里。尝愿身如古列子,仙乎仙乎其乐只!今日道成有如此,飘飘然、泠泠然、浩浩然,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这是两首游仙诗。诗人似乎以整个天体宇宙为活动的境界,写自己凭虚御风、登云啸月、远游苍穹、气宇轩昂。那极度的夸张、奇妙的想象、博大的情景、动荡的境界,飘逸的风度,乃至语言风格,都酷似谪仙李白。李白继承了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善于描绘崇高壮美的形象,抒发壮阔豪迈的情感。张三丰似乎也吃透了李白,他不仅得李白浪漫之形,而且得李白谪仙之神。

张三丰诗的另一种风格是冲淡恬静,先举一组描写山居生活的诗,《栖云庐闲望二首》(选一)、《石室山用五言全仄书石上》、《留题天竺院赐叶居士》、《听梦九子思敏读书》、《早秋山居》:

 

    风卷山云飞过水,雨飘柳絮落残春。精庐镇日全无事,两卷《黄庭》养性真。

        尽日坐石室,古洞自寂寂。竹隐数万笋,绿径少过客。鸟语唤卓午,气静向翠壁。踏到水涧外,鹿步响木叶。忽见伐木者,对面两静立。问我姓与字,一笑不可识。

        将去又留半刻谈,春风回绕径三三。不知门外闲花落,细拨炉灰坐小奄。

        最宜听是读书声,隔院传来字字明。杨柳当窗草满地,春宵雨过一斋清。

        芭蕉雨过天然翠,菡萏风摇自在凉。正好谈禅凭水阔,个中又有木墀香。

     

清幽、寂静、闲适、恬淡是这几首诗的主旋律。第一首,风卷山云,雨飘柳絮,虽然是动景,却是一种无声之动,动更显精庐之静,更衬主人之闲。而《黄庭》养生经又使人变得更闲适恬淡。第二首,镜头随着诗人的脚步移动,定格在诗人与伐木者身上。彼此心灵的感应,闲适的情趣,尽在那以形传神的“静立”与“一笑”中。第三首是写诗人留坐叶居士天竺院的情景,二、三句以景物衬托一个幽静的环境,一、四句以人物行动体现诗人与朋友的情谊与雅兴。细语款款有如“春风回绕”,让人味之不尽。第四首,张先生惯爱读书,儒、释、道书皆读。读书声与当窗青草、拂风杨柳十分协调地组成一副声色明朗的图画 。只有懂得读书真谛的人,才会有如此清俊之笔。张三丰是主张三教合一、佛道同源的,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寺、禅的字眼,他的“禅”、“寺”,有时就是“道”、“观”的同义语。第五首诗,芭蕉滴翠、荷花送凉、桂香沁脾。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水阁中谈禅说道,诗人真感到进入了物我合一,心凝形释的境界。这几首诗,纯用白描手法,“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情景交融,动静相衬。读之,让人在山青水静、心远地偏、气慧神闲、离尘绝垢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只有真正热爱山林,懂得山水之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沁人心脾的诗歌。

     张三丰不少写景诗都充满着清新旷远、冲淡俊逸的风韵。他吟咏秋景的诗最多,对于秋,他确实情有独钟。他曾在《水石闲谈·三十》中自白:

 

    吾极爱此金秋之气,至清至肃,安得携一壶酒、一张琴、一支笛,登陟乎高峰之顶,笑玩

大地山河,烟     ,云淡淡,看日暧暧之村墟,波渺渺之长川。彼时笛声起乎林梢,琴声发

乎石上,酒气通乎红泉碧嶂之间,山禽自鸣,空翠洒落,真快事也。

 

这段文字本身就是一首诗,可以看出张三丰极善于用情景交融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以下就试看几首写秋景的诗,《山行夜过清晖阁》、《月里江山》:

 

    拍手时吟啸,徐徐度翠微。千崖新雨洗,万嶂湿云飞。夜阁琴声静,秋阶草色肥。泠然清兴远,倚树立岩扉。

    江山月里画中求,倚阁开窗远近收。峰顶压云深入夜,竹梢沾露重凝秋。虫声唧唧啼苔砌,灯影荧荧照树头。遥看榕阴涵晚雾,     烟树隐高楼。

 

这两首咏秋诗分别以秋雨和秋月为中心,选择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意象,构成了清新静谧和朦胧深远的意境。这里再随意摘取几首,以见张三丰的秋天情结《秋夜与诸生复集轩然台二首》(选一)、《秋夕》、《新秋》

 

    细雨纱窗外,虫吟不忍听。云封千树黑,夜静一灯青。禁句谁能道,前人总未经。自拈蕉叶写,草字作龙形。

    淡淡星河夜,秋风响桂林。凉云三径晓,冷露一楼侵。竹影高怀僻,山居道意深。迩来无别语,尘扰漫关心。

   斗柄横天汉,新秋渐指西。梧桐风乍起,吹月过桥堤。

 

其中有一首《高楼秋夜》写得极有生活情趣:

 

     夜静高楼上,秋江见远灯。渔家相笑语,并坐补丝

 

诗写的是远景。远灯处,能听见渔人之笑,是因为“夜静”之故。寥寥数笔勾画了一个旷远宁静的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下,诗人摄取的“渔家相笑语”“补丝   ”的小镜头,将渔家之乐、渔家之亲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张三丰笔下的景色不仅是秋景,它丰富多彩,异样纷呈。但是他不管描绘什么,歌咏什么,都能够创造一种诗中画,画中诗的意境:如《示隐士二绝》(之一):

 

    水田深处白云飞,听彻秧歌入翠微。昨夜鸠声啼不断,今朝细雨入茅扉。

 

这首诗也颇富生活气息,得田园山水诗的真谛。极有限的语言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极抽象的符号激发人们有形有色有声的立体感受。

    张三丰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道士,他不象明陶仲文之流,以自己修道的名声去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混迹于朝廷,他来无踪、去无影,常年在深山老林里出没往来,他只是为他的“道”而活着,他有一首《自韪画像》曰:

 

     风日清于酒,水云淡若诗。乾坤壶里坐,这个老仙师。

 

“清淡”的风日水云,滤就了他同样“清淡”的胸襟,因此他就能彻底摆脱一切人事的干扰,纯以自然的眼光心灵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因此他也就能写出上乘的自然诗篇。他的诗如一杯清茶,越品,滋味越浓。多一些清淡,少一些功利,也许这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不失为一剂良药。

    道人之诗就怕“过分专业”,道味太重。经得起“俗人”的欣赏品味,就是好诗。遗憾的是这部分好诗大多还处在沉睡状态。整理研究,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应是我们的使命。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40250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