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耕:印尼慈育大学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总结
2023年春季学期,本人应印度尼西亚慈育大学中文系的邀请,并经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派遣,作为孔子新汉学计划“理解中国”项目的高级学者,为该校中文系汉语专业的本科生讲授《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线上学分课程。授课通过该校教学网站和Google Meet会议平台同步进行,并采取远程线上教学方式。原定教学工作时间是2月13日至6月16日,共计18个周,但因该校的课程安排而提前一周进行。本人的授课时间自2月10日开始,至5月26日顺利结束。同时,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还分别于3月30日至4月2日、6月15日至20日两段时间内,认真完成了期中与期末考试的阅卷评分、上网登分等事项,累计教学工作时间为20周,前后历时5个月,最终顺利完成了全部计划项目。
本次计划项目的外方联络员与负责人,是慈育大学中文系主任洪萍利教授,同时还有王云香老师担任教务工作,蔡雅欣、吴丽娜两位青年教师担任助教工作,负责学生管理与辅导等事务。该课程是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必修课,授课对象系该校两个校区的三年级本科生,累计人数为63人。每周授课1-2次,累计上课26学时,学分数为2分。上课时间主要安排在每周五,以及周二、周三的下午14点半到16点10分,时长100分钟。授课时间分两阶段,前一节课主要是线上答疑,就预先布置预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交流。第二节课是课程讲授,每次讲授一个专题内容,同时布置作业,回答问题。与此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还安排了三场专题讲座,即《学术论文写作指引》《文学接受理论》《文学文本解读方法》,聆听讲座者主要是中文系各年级的学生,以及该校中文系教师等,每场累计人数约150人左右,共计约450余人。为此,学校还专门颁发电子讲座证书以资纪念。
为了认真搞好该课程教学,本人预先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学要求与学生情况。本人通过网络购买了参考书籍和课件,广泛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各种教学素材,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实际情况,本人对教学内容、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全盘规划,拟定出具体的教学大纲,同时制作好了PPT课件。而且,一边上课一边备课,力求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俗易懂。鉴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本人将教学内容设定为文化概论、神话、祥瑞、文学、戏曲、书画、器物、服饰、体育、饮食、体育和丝绸之路等十个章节,既注重专题性,又有系统性。本人设计制作的教学课件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做到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同时还有百度百科链接,以便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并且全都转发给学生,便于反复阅读和温习。
在授课过程中,本人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既要有一定的学理深度和专业水准,又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其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汉语水平。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注重进行启发式、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在选择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讲解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开展交流和研讨,最后布置4-5个思考题作为课外作业。此外,还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对期中与期末考试试题进行审阅评定,让学生通过制作视频讲述相关内容,再由老师来评定学习成绩和上网登分。
除了上课以外,本人还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把大部分学生拉入微信群中开展探讨交流,答疑解惑,以及进行信息咨询与辅导等,因而与不少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此同时,本人还应该校大四学生和毕业生的请求,分别为洪光发、曾流金、许莉双和林芳丽等多位同学撰写推荐信,积极鼓励和推荐他们向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院校申请硕士学位课程,以便有机会来中国留学深造。
通过本学期紧张而忙碌的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对方学校的师生普遍都比较满意,认为教学信息丰富,方法灵活多样,专业水平和汉语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感觉收获满满,受益匪浅。即便如此,本人认为还有不少问题和缺憾。主要是因为远程线上教学,无法面对面进行交流和辅导,客观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加之网络有时不太稳定,图像与声音传输也受到影响。此外,由于讲授内容过多过深,学生难以跟上进度,交流讨论的时间也不多等。对于这些主要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以后进一步加以探讨和解决。
总之,通过这半年来的线上教学实践,本人对开展对外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知,对开展对外教学业务有了深刻的体会,对中外学生的差异性有了真切的感悟,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教学工作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次实践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个人的教学经历,而且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更坚定了搞好对外汉语教学、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信心与决心。
2023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