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武城职夏惠敏: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及作用

作者:夏惠敏 文章来源:武汉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次数:3448 次   更新时间:2016-4-1 文章录入:珍珠鸟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公共课部 夏惠敏

 

摘要: 通识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接受。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完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它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刻表述和具体体现。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兼备的特点,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语文;核心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大,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为避免高职教育向功利化工具化倾向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实施以培养完全完整的人为目的的通识教育。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发文《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通知》(鄂教职成【2013】7号)强调,“按照人人成才,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德育工作为主线,公共基础课教学为重点,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提高我省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培养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温文尔雅的气质和风度,使学生做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众多高职院校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领域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课程也逐步确立了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领域的核心地位。

1 通识教育理念的确立及其教育目的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 又称为“通才教育” 、“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 。它是西方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传统,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倡,主要让学生修习文化、逻辑、修辞、几何、天文、数学、音乐 及博雅艺术等学科,其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与教养,培养健全的公民,发展健全的人格。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是非职业和非专业的,其特点在于“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使人的生活目标文明,使人的情感反应文雅,并且根据我们时代最好的知识,成熟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我国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通识教育,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几年, 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也紧跟其后, 但成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是因为高职院校生源的文化综合素质比本科院校低 ,学生在校时间较短, 受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高职院校往往会更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在人文素质方面不够重视, 导致学生文化素质偏低,人文精神缺失。其实,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低于本科院校并非说明不能进行通识教育。现实告诉我们,实行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 需要培养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才干, 树立创新的学习理念, 不断激发创新意识。实行通识教育也是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职业变动日趋频繁,岗位技术要求不断提升,人际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从目前人才市场情况来看, 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专业方面的技术要求, 而且相当重视人才是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以及交流合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这必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职院校一定要尽可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规格的新要求,积极推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博雅的、有道德感和优美情感的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审美性特征可以直接地促进这些目标的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欣赏并学习我国各时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外国的文学精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还能给学生以丰厚的文学审美滋养,而且“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

2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通识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学生必须在包括语言文学和艺术、历史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在内的四个领域各选修一定比例的学分, 文科学生还应选修一定的自然科学。可见, 通识教育是以本国语言文学艺术的掌握为基础的。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中的通, 并不是通才的通, 即样样都精通,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 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时, 能够以开阔的思维进行思考, 不局限于一隅。能广泛收集资料、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这些都需要以大学语文作为基础。中国人读书历来强调要从字里行间去仔细寻找句子的含义, 字里就是字面的意义; 行间即文字符号本身以外的意义, 读懂行间的意义是需要读者进行联想和推理的,读者在这个过程中就能不知不觉地提高推理能力 。

孔庆东教授指出: 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由于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 专业技能的掌握, 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使学生视野受到了限制, 理工科类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 文科类学生不了解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更为可怕的是, 过重的教育功利导向, 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了影响; 过弱的文化陶冶, 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这种把二者割裂开的教育 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 国外有的学者称之为 “单面人”, 就是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必须把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使每一个学生都认真学习大学语文。通过大学语文 课, 使学生增加母语方面的文化素养 , 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阅读、理解、 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提升人文修养。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 这些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应当成为大学生们经常关注的焦点, 将这些思考同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 有助于扩大视野, 突破自己的专业限制, 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及民族精神特质,能够感召、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把学生培养成“尽可能完美的人”和合格的公民。显而易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核心地位不容动摇。

3 大学语文对通识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大学语文课以它的人文性、审美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多方面契合了通识教育的目标要求,能够保证通识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此外,从国外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来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20世纪60年代就把“文学人文”课定为本科一年级的必修课,其课程内容即为古典文学名著。他们认为:这些作品构建了西方的文化与传统,能最直接地 涉及了“什么是人”以及“人可以是什么”等问题,可以驱除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应该成为每个人教养的一部分。这些对“文学人文”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我们也应该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经典告诉学生中国人的一切。

3.1 崇德向善的传统文化能够渗透学生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崇德向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道德意识渗透于中国文化与生活的各个层面。《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人教育最普遍的标准;善,是君子追求的终极目标。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修身立德的做人准则,使得中国人遵从“一日三省吾身” ,重视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不断提升自我道德境界,出现了许多品德高尚的仁人君子。崇德向善的观念还决定了在义利关系上做出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论语·里仁》) 同样,对道德准则的坚守使得许多仁人志士在生死关头毅然仆死,舍生以取义,杀身以成仁。大学语文课程中这种重品德、轻实利的文化传统对于今天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年轻人仍然具有德化作用,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义利观。

3.2 前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能够促进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

中华民族经历磨难,忧患意识贯穿历史的进程中,从孟子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欧阳修总结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患意识成为一种清醒的政治理念,它使得历代忠臣贤才发奋戒惧,有所作为。这种政治忧患还育化出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无数以百姓安乐、社稷安危为己任的前圣先贤,自觉关心民生疾苦,关心国家社稷的前途命运,尽忠报国,为民请命。这种强烈执着的社会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涵。它能够感召今天的年轻学子为人民谋利益,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的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3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能够刺激学生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四书五经”之一 《易经》中,中国人就具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理念,这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意志,激励着中华民族不屈于苦难和挫折,不被任何侵略、压迫所征服与压倒,并且顽强地继承、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文化,使得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不衰,积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许多人的身上得到生动的体现。“头悬梁锥刺股”的历史典故,它也能够给学生以精神力量,激励他们顽强奋斗,勇敢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挑战。

3.4 贵和尚中的哲学观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和谐平衡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中国哲学向来推崇“和谐” ,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人自我身心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应该融和互利,天人合一;人与人应和睦和平;个人的身心应内外相应。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等等,这些贵和尚中的哲学理念,对我们今天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与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调整人类进步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启示和作用。

4 落实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

高职院校实行通识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精神文化, 使阅读成为伴随其一生的良好习惯, 从而培育健全的人格。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大改革力度, 创新教学模式。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沿袭多年的大学语文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 教师必须结合通识教育的理念,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 编写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 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课后主动阅读中外名著及各种有用书籍的积极性。

4.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计要由“大语文观”着眼于“小语文实践”

所谓大语文观,高职语文课程内容不是简单的高中语文的延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以文学作品的阅读内化为主,使学生内心世界更丰富,使之能更人性化,更滋润地生活。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比较厌倦。大学语文要引导学生进行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广泛涉猎,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文学素养,提升人文情怀;所谓小语文实践,就是要将大语文观,通过具体的教学转化为学生母语能力的综合运用,做到素养与技能并重。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要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发挥,调动其他智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发挥文学教育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譬如,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将阅读口语训练的形式引入专题训练,通过背诵朗诵诗歌作品学生感受诗歌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韵律;通过演讲辩论等形式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自己的体验;通过写作随笔或小论文抒写感悟,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形成有形的文字升华自己的情感;文学剧本采取角色表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语文实践的乐趣等等,这些做法都是由“大语文观”落脚于“小语文实践”理念的体现。实践证明,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即阅读过大量文学作品的人,思路开阔视角独特,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灵活运用语言方式和技巧,在“小语文实践”中能很好地培养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

4.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采用模块式教学的策略

根据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专题模块为单元,以带有现实性和启发性问题导入,再附以相关文选,把文选放到中心地位,体现阅读欣赏的基本功训练,辅之以扩充材料激发进一步思考。模块的设置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等问题紧密相连,体现出通识教育理念与人文关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譬如根据需要可设计修身立志、华夏国魂、生命如歌、人伦情爱、品味人生、山水咏怀、继往开来、乡里乡情等,使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以及有地域特色的部分优秀作品穿越时空通过模块整合起来 其实也就是对人文精神的现代解读,也兼顾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解答学生的成长烦恼;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能够精神成人。

4.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给予阅读指导

温儒敏教授说:“大学语文最大作用是刺激学生对中国语文读写发生兴趣,达到这一点大学语文就成功了。通识教育主要鼓励学生读书,读‘基本的书’——最基础的书,对所有学科而言最基本的书。如《论语》、《孟子》、《红楼梦》、《古文观止》……”。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呈现出感性认知比较显著的特点,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还比较肤浅,要提升学生的感悟需要知识的积累。教学中应当向高职学生传授一些文体阅读的知识和方法并结合一定数量的阅读篇目,使学生阅读欣赏文学的能力得以实践,久而久之内化为学生个人修养。此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专题内容和学生需要,开发特色校本教材,设计为学生开列推荐切实可行的阅读书目并配以简洁的图片文字说明,从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强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总之,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崇高美好的审美情趣,活跃完善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于潜移默化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以践行“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己任。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可以说既是当代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也是其自身的性质与功用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锉.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2】彭振宇. 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J]. 职教论坛,2007.

【3】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4】周庆华.从通识教育到语文教育导论[M]. 台北: 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

【5】温儒敏.2012年11月3日在全国大学语文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作者简介:夏惠敏(1970-),男,湖北红安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20918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