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毕耕:中国语言文化课程对外教学的总结与体会

作者:毕耕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442 次   更新时间:2024/12/5 文章录入:珍珠鸟



摘要:自2020年9月以来,笔者先后应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印度尼西亚慈育大学和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的邀请,并经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派遣,作为“孔子新汉学计划”项目的高级学者,分别为这三校开设中国语言文化类学分课程,并通过互联网开展远程教学。这几年的对外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满意的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一批热爱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学子,同时对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课程;对外教学;实践;总结

 

2023年7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中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1]他强调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并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当前加强与改进国际中文教学、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情况概述

自2020年9月以来,笔者先后应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印度尼西亚慈育大学和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的邀请,并经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派遣,作为孔子新汉学计划“认识中国”项目和“海外线上学分课”项目的高级学者,分别为三校开设中国语言文化类课程,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迄今已有4年共8个学期。现将授课情况概述如下:

1.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的授课情况

2019年初,笔者应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东方学系汉语教研室主任法丽达·吾拉孜肯博士的邀请,并经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审批同意,作为孔子新汉学计划“认识中国”项目的高级学者,计划于当年秋季赴该校开展汉语教学与交流访问,但后来因故取消原定计划。2019年秋,经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再次审批,定2020年2-4月赴该校为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讲授社会语言学相关课程,并已办理好了签证、机票等事宜,但因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不得不中断出国讲学行程。后改变原有计划,实施远程线上教学。于是,在2020年秋季学期,笔者通过ZOOM教学平台,为该校研究生讲授《外国文献学研究的现代方法论》和《东方语言现代术语研究》两门课程,授课对象为语言文学专业和翻译专业的二年级硕士研究生4人。同时,还举办了一场《文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听课对象为硕博研究生和教师等。课程结束后,通过网络进行期末考试,请学生汇报课程论文的写作情况,并对课程论文与总结材料进行审阅评分,最后评定期末成绩。随后,在2021年秋季学期,笔者通过腾讯远程教学平台,继续讲授《东方语言现代术语研究》和《多媒体环境下的文本分析与翻译问题》两门课程,听课研究生共计有5人,最终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生也感到非常满意。

除此之外,为了加强两校之间的学术交流,笔者还主动邀请该校教师开展互访和讲座等活动。2019年11月,笔者邀请法丽达博士来我校举办国际汉语教育与哈萨克斯坦语言文化系列讲座。随后,笔者在2021年5月应邀参加该校为庆祝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30周年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通过ZOOM教学平台在研讨会上作主旨发言,与该校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教研探讨。此外,笔者还邀请该校法丽达、布利布利与朴莱莎等三位教师,以及笔者所教的研究生阿斯娅在笔者主持的中华文化传播网络论坛上作报告各一次,就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进行交流探讨。

2.印度尼西亚慈育大学的授课情况

自2022年春季学期起,笔者应印度尼西亚慈育大学中文系主任洪萍利博士的邀请,并经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审批同意,作为新汉学计划“海外线上学分课”项目的高级学者,为该校中文系汉语专业的本科生讲授《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线上学分课程,并连续完成了2022-2023年度共4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笔者的教学工作是通过该校的教学网站和Google Meet会议平台同步进行,授课对象系该校两个校区的三年级本科生,累计人数超过280人。在4个学期的授课期间,还先后举行10余次专题学术讲座,包括《学术论文写作指引》《文学接受理论》《文学文本解读方法》等,聆听讲座者是中文系全年级的学生和部分教师,每场累计人数约150人左右。为此,学校还专门颁发电子讲座证书以资纪念。与此同时,在2020年12月间,笔者邀请洪萍利博士举办了三场网络学术讲座,主要介绍印尼的民俗文化与华裔的身份认同等问题,听众为笔者所教的华中农业大学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本科生,以及部分教师与社会人士等。此外,笔者还邀请洪萍利博士在笔者主办的中华文化传播网络论坛上作报告2次,向与会者报告印尼的中文教学与文化传播等问题。

3.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的授课情况

为了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与深化人文交流,加强与不同国家高校之间的友好交往,笔者在2024年春季学期,应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东方学系汉语教研室主任阮氏玉华博士的邀请,并经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审批同意,作为新汉学计划“海外线上学分课”项目的高级学者,为该校汉语专业的本科生讲授《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线上学分课程授课方式是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并由阮氏玉华博士协助开展授课准备与辅导工作。授课对象为该校汉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共有35人。随后在2024年秋季学期,笔者继续担任该校“海外线上学分课”项目教师,为汉语专业本科生讲授《中国文化地理导论》线上学分课程,授课学生为32人,因教学认真细致、授课生动活泼而受到学生称赞与好评。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无论是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还是印尼慈育大学和越南国家大学的本科生课程,从课程性质上讲都属于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主要涵盖语言学、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民俗学与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讲解,以便外国学生对中华文化与中国国情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任务目标,为促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笔者为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共有3门,即《外国文献学研究的现代方法论》《东方语言现代术语研究》《多媒体环境下的文本分析与翻译问题》。其中,《外国文献学研究的现代方法论》主要讲授文献学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笔者以杜泽逊撰、中华书局出版的《文献学概要》和孙钦善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文献学》为参考教材,围绕中国古代文献及其研究方法开展专题教学,其内容涵盖“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2]《东方语言现代术语研究》以刘青、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术语学概论》为基本教材,以俄罗斯学者谢尔盖·格里尼奥夫所著《术语学》为参考资料,主要介绍中国术语学科建设,术语的历史、现状与演变,以及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增加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领域的专业术语等内容。《多媒体环境下的文本分析与翻译问题》以王耀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文本解读》为参考教材,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作品为主要分析文本,探讨文学文本的解读与翻译方法。笔者所选择的授课资料,通常具有思想性、典型性、趣味性与新颖性,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又能反映出当代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因而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大有裨益。

笔者为印尼慈育大学的本科生讲授的课程是《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授课大纲由该校教师拟定,主要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前三个学期的授课内容拟定为神话传说、祥瑞动物、古代文学、中国戏曲、书法绘画、精美器物、衣冠服饰、体育娱乐、饮食文化和丝绸之路等十个章节,最后一个学期重新修订为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姓名与民族、传统节日、宗教与哲学、医学与科技、神话传说、诗歌小说戏曲、中国书画、中国服装、饮食文化、体育与游戏等十二个章节,授课内容和课时均有所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更加全面、广泛和丰富。

笔者为越南国家大学本科生讲授的课程有2门,即《中国文化研究》和《中国文化地理导论》。前者虽与印尼慈育大学的授课名称大致相同,但在内容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内容涵盖中国民俗和礼俗文化等方面,主要包括生肖、数字、颜色、花木、委婉、谐音、起名、祝寿等内容,可以帮助越南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礼俗和中国社会概况”,[3]以便有效地避免“文化休克”与“恐外症”,进而为开展社交、商贸与文化交流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后者包括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和专题两大部分,包括自然地理概述、高山峻岭、江河湖海、气象气候、著名城市、民族民俗、自然与人文旅游地理等内容,在向学生讲授人文地理的同时,也向学生讲授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增进学生对于中国的理解与认知。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为了认真搞好课程教学,提升教学水平,笔者不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准确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力争取得满意的效果。由于是对外国高校学生开展课程教学,必须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4]所以笔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外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学要求与学生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考与计划,着手开展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工作。不仅如此,笔者还清楚地意识到网络远程教学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利用网络特点,充分发挥在线优势,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满意效果。

为此,笔者根据外校领导和教师的意见和要求,结合网络远程教学的环境条件,对教学内容、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全盘规划,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拟定和调整,以适应对外教学的规范要求与实际需要。由于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属于新开课和研讨课,该校也没有现存的教学大纲,所以笔者根据法丽达老师的要求,重新设计和撰写出了教学大纲,并严格遵照大纲要求开展教学。慈育大学虽有教学大纲,但前后对教学内容与学时进行了调整,笔者还得根据新大纲进行备课,对授课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河内国家大学有现存的教材,笔者也是根据教材进行备课,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化与拓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明确教学对象、落实任务目标和制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笔者通过网络途径购买了许多参考书籍和教学课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各种教学素材,认真做好备课工作。由于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笔者在备课时注重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既注重专题性,又讲究系统性。在拟定和落实具体教学内容的同时,精心制作出授课用的PPT课件。笔者设计制作的教学课件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做到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同时还有百度百科链接,以便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并且全都转发给学生,便于反复阅读和温习。同时,一边上课一边备课,根据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内容和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既要有一定的学理深度和专业水准,又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其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汉语水平。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注重进行启发式、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在选择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讲解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开展交流和研讨,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授课结束时,最后还要布置3-5个思考题,作为课外作业供学生练习。此外,笔者还根据各学校的教学要求,对期中与期末考试试题进行审阅评定,让学生通过撰写论文或制作视频来汇报学习成果,最后由笔者来评定学习成绩,并上网登分。其中有许多琐屑的事务,笔者也是亲历亲为,力求完美,让大家都能满意。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

通过近年来持续不断、认真负责的对外教学工作,笔者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委派的各项工作任务,而且和外国高校的领导师生开展了广泛的学术研讨与交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批热爱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学子。根据笔者与外校师生的交流得知,对方学校的领导师生普遍都感到比较满意,认为笔者教学信息丰富,方法灵活多样,课堂生动活泼,工作认真负责,学生普遍感觉收获满满,受益匪浅,专业素质和汉语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尽管对外教学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笔者认为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缺憾,主要是因为远程线上教学,无法面对面进行交流和辅导,客观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加之网络有时不太稳定,图像与声音传输也受到影响。此外,由于讲授内容过多过深,外校学生难以跟上进度,交流讨论的时间也不多。对于这些主要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以后进一步加以解决。

除了上课以外,笔者还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将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和慈育大学的学生拉入微信群中,用于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和咨询辅导等,因而与不少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与此同时,笔者还应慈育大学部分大四学生和毕业生的请求,分别为洪光发、曾流金、许莉双、林芳丽和黄新伟等多位同学撰写推荐信,积极鼓励和推荐他们向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院校申请硕士学位课程,以便有机会来中国留学深造。此外,笔者还在去年暑假招待来汉参加夏令营的部分越南学生。他们赠送了笔者的画像框和数十张留言卡,上面用中文写满了学习收获与感谢短文,让笔者深受感动、幸福满满。

总之,通过这几年的对外教学实践,笔者对开展对外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对开展对外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中外学生的差异性有了更真切的感悟,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外教学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一方面,这次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个人的教学经历,而且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做到了教学相长。正如古人所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5]。另一方面,这次教学活动也是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播,对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向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3-07-04(1).

[2]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4.

[3]张欣.中国社会文化礼俗[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

[4](春秋)孙武.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36.

[5](西汉)戴圣.礼记[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53.

 

毕耕,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荣休教授,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原主任,兼任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职务。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80522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