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大语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语博客

杨建波:“慕课”小议

作者:杨建波 文章来源:湖北大语学会 点击次数:2221 次   更新时间:2017-1-4 文章录入:珍珠鸟

“慕课”小议

杨建波

现在MOOC在中国成了潮流。可是慕课的发源地美国似乎还没有我们有热情。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或免费网络学习课程,其作用就是让没有条件到现场聆听教师授课的学子能实现听课的愿望;同时让精品课、一流课借助网络广而传之,实现资源共享,惠及所有的教师学子。但凡成潮流的事都应谨慎,对待慕课,学校领导与老师本人都应谨慎,因为慕课在以前所未有的优势席卷而来时,其弊病也不容忽视。 

其一,教学视频的录制环境与教师上课的课堂氛围完全不同。面对摄像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约束和控制,甚至眼睛只能直视镜头,不能左顾右盼。这和平时自然放松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迥然不同。出现在视频中的教师大多神态紧张,表情僵硬,动作拘谨,说话拿腔拿调,仿佛朗诵一般,远不如平时课堂讲课那样亲切自然(刘颖语)。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教师没有了个性,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与独特的教学魅力。

其二,教学视频的录制时间有严格限制。一个知识点的录制时间一般是5—15分钟。为保证录像拍摄的顺畅,教师大多提前写好讲稿,拍摄时对着提词器念稿,知识讲解一本正经、一板一眼,语言力求“干净”。如此一来,教师对有关学术问题的独到思考和分析、受课堂情境感染的即兴发挥也就没有了(刘颖语)。    

三,慕课的录制没有学生参与,只有教师一人对着镜头。师生间的纵向反馈、同学间的横向反馈、课堂教学中本应有的互动都不可能进行,很象是一出按写好的台词表演的独角戏。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师生合作才能完成一个特定的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才能形成一种特有的教学场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课堂,只是一间普通的大房子,教师也随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学生的课堂,又怎能成为“资源”供众人共享?其作秀的成分至少使其大打了折扣。

其四、慕课加剧了急功近利的浮燥心理。据说教育行政部门发文:要求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必须以慕课形式申报。这就是非慕课课程不能申报省级与国家精品课程。我们现在姑且不论这种把慕课与精品课程挂钩的规定是否太绝对、是否有违教育规律,但此规定加剧了许多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与一线教师的慕课崇拜心理,促使许多学校对慕课制作趋之若鹜(也不管自己学校是否有称得上“资源共享”的优质课程)却是不争的事实。慕课=精品课程=政绩或教绩,如果这种新的等式成立的话,将来很难说慕课会不会成为衡量一所学校优劣高低的标准!假如众人都以上镜头拍慕课为荣,那么还会有多少人脚踏实地地在教学园地里探索与实践!

其五、建设成本高昂。投资一门慕课大约需要3—5万元。慕课开发的势头使慕课迅速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成为商人谋取高额利润的目标。近两年国内一流高校相继与一些慕课推广商签约,先后建成了“学堂在线”、“慕课网”、“超星慕课”、“爱课程网”等多家大型慕课教学网站,一些非一流高校也纷纷跟进,把慕课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重头戏,不惜斥资大力推进。

一项好的科学成果,就要科学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就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变味,违背发明人的初衷。到那时再来纠偏,是否得不偿失?!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93825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