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大语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语博客

周治南:读杨建波教授《文革乡风》有感

作者:周治南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944 次   更新时间:2017-3-24 文章录入:珍珠鸟

周治南:读杨建波教授《文革乡风》有感 

不可遗忘的文革记忆 


读完湖北大学文学院杨建波老师的大作《文革乡风1-2》,掩卷遐思,沉吟良久。

全文真实地再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段荒诞不经的历史,题旨深沉,材料典型,细节真切,人物鲜明,可触可视,感人至深,甜酸苦辣,五味杂陈。有一夜大雪,如住进冰窟窿的非人经历,有一个女孩子挑粮98斤落下终生腰疼的深切感受,像沤肥、插秧、修梯田、挑水、吃派饭,搞外调......这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文革“壮举”举不胜举,也有参加“骨干学习班”可休息三天、席地吃瓦锅炖五花肉的惬意和享受......;有“纯朴得与机器人一样”的社员,有“一歪一拐”“老三篇背得滚瓜烂熟”的何婆婆;有“大老头”表现出来的阶级优越感和地富子弟朝朝暮暮面对轻慢、挑剔、辱骂的“忍耐力”,还有“小男孩把毛主席像章别在胸前的肉上”这样的无知和妄举......在作者笔下,一桩桩见怪不怪的文革画面浮现眼前,一个个活生生的文革众生跃然纸上。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切身经历,当然没齿难忘,多少庸者,知而不觉,至于70后者,未必有知?那种貌似“崇高”的“宇宙真理”仍然阴魂不散,“忠字舞”曲余音绕梁、仍在四境忽悠,覆辙重蹈,旧剧重演,文革思潮卷土重来,不是没有可能!这是一段最荒谬的历史,也是最珍贵的记忆,不仅是一个人的收藏,而且我们全民族都不可淡忘!全文简洁,行文自然,没有半点雕饰,却不失艺术上品,犹如老酒一坛,口感醇厚,异香扑鼻,沁人心脾,意蕴绵长,朋友们,此文值得一读! 

文章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宗教与艺术原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原始社会举行宗教活动时,初民们对着原始图腾,载歌载舞,表达对神灵的崇拜,祈求神灵对苍生的佑护。主持宗教仪式的巫师,将“神”的旨意下达给生民,又将生民的渴求上传给“神灵”。让历史文化学者不解的是:几千年前原始宗教这一幕,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再现!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将原本不是一个宗教国家的八亿国民,全变成了能歌善舞的初民,变成了狂热的宗教徒和宗教仪式的践行者!造就了何婆婆和小男孩这样虔诚的“愚忠”心理与典型的国民形象,也许这种“中国特色”至今让历史文化学家都无法理解与不能阐释。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了不起!这是否也应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初民”行为类比,一锤定音,作者做了最形象、最贴切、最深刻的主题揭示。这一沉重的主题思想,体现了一位文化学者的深层思考和社会责任,这是只有文化学者才能产生的境界,这也是只有有担当、负责任的文化学者才能到达的境界!嗟乎,悲哉,正因为这样的学者太少,致使“初民”行为5000年后又有返祖表现!中国人自古就有祖先崇拜的文化遗传,所谓“人心不古”是也,所谓“克己复礼”是也,所谓“不忘初心”是也,是也,非也,现代人心中应该有杆秤,应该把“古制”“礼教”“乌托邦原教旨”放到现代文明的天平上去掂量掂量!除了真正的学者,谁敢?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203346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