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彭书雄:通识教育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

作者:彭书雄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904 次   更新时间:2017-12-15 文章录入:珍珠鸟

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2017 •湖北大学)


彭书雄:通识教育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精品课程建设配合大学语文学科建设设想,是彭书雄一以贯之的研究主题,表现出长期积累,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学术水准。宏观研究,高屋建瓴——形而上)

 


一、影响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两大背景


20153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国家领导人和部位政策为引证,论证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理路;与陈淑梅教授自下而上的理路不同。这也是新锐专家与传统学者论述理论的变化。一个是国家政策研究,一个是专业知识研究。)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的提出,不但会引发传统行业的全新变革,而且也必将给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带来一场全新革命,201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明确提出七大重点任务:“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规范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的师资和技术人员培训;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201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文件,在“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部分,明确提出:“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要以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致力于以学为本的课程体系重塑、课程内容改革,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这两大文件就是对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回应,这是我们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必须面对的第一大背景,这个背景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来讲,是一把“双刃剑”。


2016年颁布的《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部分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领域要“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部分提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推动高校统筹使用相关经费,加大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通识教育”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验后,终于上升到国家教育战略层面,这表明国家将在“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推进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也必将成为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绕不过的第二个背景,这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又一把“双刃剑”,必须谨慎从事,认真应对。

这两大背景,既给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二、双背景下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三个机遇:

(一)通识教育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为提高大学语文教育地位,加强大学语文学科与课程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一个是寻找强大的日用支持,一个是寻找强大的政策支持。)。因为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20多年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实践中,一直是被作为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而设置的,大学语文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是毫无疑问的。教育部高教司【200738号文件指出:“大学语文在提升大学生汉语言素养和能力方面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大学语文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家园和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公共必修课程”。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出版前言中也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1996430日)。


(二)国家提出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是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以来过度专业化教育所造成的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过弱、知识结构失衡、文化素质不高等现象与问题的矫正,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国内外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综观世界与国内一流大学、一流人才,可以发现一个的共同的规律,那就是他们都有一流的通识教育(我国叫素质教育)和一流的人文素养。


(三)国家教育部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为大学语文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手段变革提供了重要条件,教育部“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公共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大力推进大规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为大学语文学科与课程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经费支持。一所大学、一个地区的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的好坏,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水平,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与课程生态。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所提供的财政资源,乘势而上;要有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自信与勇气。


两个挑战:


(一)实施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博雅教育(我国叫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跨越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所开课程既有归属于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也有在学科交叉地带产生的学科归属不明的跨学科课程,课程体系庞杂。在这个涉及众多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课程(课程定位),在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它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课程地位),这是我们必须要深刻思考的。如果解决不好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地位问题,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将会面临严峻挑战。如果我们只看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通识性,把大学语文课程简单地等同于其它通识教育课程,而不在课程定位和课程地位两方面深刻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很容易让大学语文课程在众多的通识课程中消失掉。最近几年来,有些高校借通识教育之名,砍掉(用其它课程取代大学语文课程)或削弱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现象(把必修改为选修,削减课时)时有发生,使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没有深刻认清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通识性、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课程地位(不可替代性)。这个问题不解决,直接会影响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这是挑战之一。


(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实施,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变革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技术条件。但不管怎样,它只是辅助条件,“互联网+教育”绝不会取代现行的全部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和消灭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现行教育中人与人的思维、情感和个性的生活性相互影响和促进,是再先进的视频教育和人工智能所不能代替的。现实的课堂氛围是网络教学无法复制的。就像我们不愿意坐在电视机前看各种球赛与表演,而愿意花费昂贵的费用去现场观看一样。大学语文课程是人文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氛围和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是网络在线课程无法比拟的。在我们大量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课程录制完成上网了,课程就不用开了,老师解放了,甚至取消或减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这是“互联网+教育”给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带来的又一挑战。目前,有些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建成了在线开放课程后,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被减了,甚至认为可以取消了。这是我们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必须高度警惕的另一种走向。


三、双背景下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大学语文》课程是湖北经济学院组建以来,面向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性公共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课程。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着重提高大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建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性批判思维能力与有效的沟通能力。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专业成才提供可持续而又坚实的母语文化支撑。通过文学文化经典的阅读与鉴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走进文学;通过文学,亲近文化;通过文化,涵养精神。以实现大学生审美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我校 《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至今已走过15年历程,15年来,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一直坚持“不改革无以求发展,非精品无以谋地位,只有有为,才能有位”的课程建设理念,任凭环境变化,我们的目标始终如一,经过团队的努力,终于获得了理想的回报:


建设成果:我们建成了《大学语文》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千年黄鹤》省级视频课等两门省级质量工程,这是我校《大学语文》团队十五年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建成了《大学语文》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大学语文》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语文》校级优秀资源共享课程等三项校级质量工程。大学语文理论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最先发表两部大学语文研究专著,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大学教学、中州学刊、求索杂志等权威及重要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大学语文研究文章。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果连续五届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教育学科优秀成果奖。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遵循由大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由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推动课程资源建设,以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实现高层次发展目标的建设路径。


课程建设内容紧紧围绕“课程理论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资源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四大内容。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以“人文语文”为理念,以“人文素质提升兼及高级语文能力培养”为定位,以“文学文化经典名著专题导读”为经院新型课程模式。(经院大语特色体现在我们自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中)


(一)理论建设是核心。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理论与实践历来是一对孪生兄弟,互为关联。没有理论成果支撑的课程建设实践无法实现软着陆。理论研究与理论成果是课程建设的“压舱石”,它代表着课程建设的高度。


首先,课程建设中一些重要实践问题的解决,如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理念、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地位、课程标准等问题都决着大学语文课程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的模式?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没有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撑,课程建设的诸多实践问题,都可能是无解。


其次,各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经费与平台的争取,从根本上讲也都是依托着课程负责人以及团队教师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撑。没有这些硬通货,一切无从谈起,大学语文教学生态环境也无法得到改善。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师大、安徽大学、西北大学、华中科大、湖北工大等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也都体现了这个特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把课程理论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优先研究攸关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以求在认识上达成较高认识,再在较高认识基础上,去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再次,以理论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也符合当前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评价机制与评价标准,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在当前的评价机制中,尽量靠近中心,而不至于被边缘化。只有让我们的大学语文老师先在学术上硬起来,我们才能够挺直腰杆向领导去要政策、要经费、要平台、要机会。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才能够得到较好的改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才能够有所作为。


(二)队伍建设是关键。


一支稳定、精干、有事业心、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是高水平课程建设的关键。这支队伍建设的现状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该课程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总的来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职的教师队伍,归属于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大学语文学部或大学语文研究所。如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设有大学语文教研部,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设有大学语文教研室,山东大学设有大学语文研究所。另一种是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这种队伍多数教师分别归属于不同的学科专业,也兼带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队伍也相对固定。如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这两类教师队伍各有优势与不足。但从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来讲,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向。其优势是长期固定从事大学语文教育与研究,对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对教学对象学者现状与教学内容的把握相对熟悉,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语文教学。不足的是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与职称结构整体上有待提高,但近些年一批博士的加盟,使这支队伍整体上向着好的方面发展。专兼结合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其优势在于学术水平和职称结构相对较高,但对大学语文投入精力有限,研究也不够,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把握,不是太准,很容易把教学对象当做中文系专业学生对待,结果是深度可以,但宽度不够。


所以,当前对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来讲,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老师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只有学术水平提高了,我们才能够在专业化的大环境中,挺直腰杆,发文章,抢课题,争平台。才能够有获取各种教育资源的能力,以促成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教材建设是基础。


教材建设是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是《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支撑和必然要求。高水平的课程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教材资源。我校大学语文课程教材资源建设经历了由最初使用高水平国家级规划教材、到参编国家级高水平规划教材,到最后自主编写有“经院特色”大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路径。我们曾经使用过徐中玉、王步高、丁帆等教授主编的“十五”“十一五”《大学语文》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参编了王步高教授主编的“十一五”“十二五”《大学语文》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参与策划了由尚永亮、杨建波教授任主编的“十二五”《大学语文》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并承担副主编工作。以本院教师为主体,编写了具有“经院特色”的经管类高校《大学语文》通识教育创新教材,并在国家权威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是我们十余年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探索性成果。主要面向经管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教材编写主要基于“侧重人文精神引领,兼及高级母语能力提升”之教育定位,凸显创新教材编写模式、综合语言文学文化、兼顾知识能力素养、融通人文社科自然等四大特色。


(四) 课群建设是支撑。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必须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建设,建立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的系列课程群。通过课群建设发挥群体效应。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基础性、前瞻性、整合性、普适性、经典性的原则。课程体系内容要以文、史、哲、艺为主,同时兼顾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还积极开展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外加多门选修课程的课程群(简称大学语文+)。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是纲,其它选修课程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如说写能力系列(如演讲学、普通话训练、应用写作、申论写作、汉字与书法等)、文学欣赏系列(如古典诗词欣赏、现当代文学作品欣赏等)、经典导读系列(如《诗经》导读、《楚辞》导读、《论语》导读、《孟子》导读、《老子》导读、《庄子》导读等)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五) 平台建设是保证。


平台建设是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互联网化的信息社会,“互联网+教育”是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锋,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引擎。“互联网+教育”可以更广泛地关注每一个体学生,把学习内容呈现得更多样、更合乎需要,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作用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性更能充分表现,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细微化,使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教师更主要是指导者、引导者,是学生人生的关心者、启迪者。所以我们必须适应和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大力参与推进“互联网+教育”,掌握“互联网+教育”的领先权和主动权,大力开展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平台建设。


多年来,我们根据学校要求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不断建设了《大学语文》校级精品课程网站(http://jpkc.hbue.edu.cn/xj/dxyw/)、“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网站”(http://jpkc.hbue.edu.cn/xj/yywh/。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功能齐全,设有教学资源系统、通识课程群资源系统、研究成果展示系统、在线交流系统、在线考试系统、教研动态发布系统,全方位反映我校大学语文教学水平与教育成果,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互动平台,获得了同行的好评。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网站,是以大学语文教学团队教师为核心研究成员,以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与汉语国际传播、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不断发布与展示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该网站是我校所有校级研究机构中唯一最早建成并能够持续更新运行的网站。


在上述网站资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近期我们又积极开展《大学语文》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



彭书雄:湖北经济学院教授、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理事。电话:18942906675;邮箱:peng650@sina.com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41021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