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四行仓库”安在哉?
武汉留美学子 志翔
对上海,我一直有一份喜爱之情。这喜爱源自对周润发和赵雅芝合演的电视剧《上海滩》。但对上海产生厚重和深远的情怀,则是来自我对历史的嗜好。当我对百年来中国的历史了解的越多,对上海的喜爱之心也变得越浓烈。2006年春节后,我从武汉假道上海去美国留学。走在上海的街头,听着浦江上来往轮船的汽笛声,看着洋人的老房子,依然能嗅到旧上海那特有的气息。的确,上海改革开放龙头地位的确立,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由自晚清至民国百余年的历史,文化,经济的传承决定的。上海的魅力不仅仅来自于影视片中那份婉约的情致,更来自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慷慨悲歌和英雄好汉的勇于赴死。如果您是一个有历史感、民族感、爱国感的人,那么,就请您去闸北的西藏北路走一走,您肯定能听见70多年前的炮声,枪声,嘶喊声和战歌声。因为那里有一个叫四行仓库的地方,而那一群坚守在仓库里的英雄好汉,即是1949年前上海人家喻户晓的四行孤军,史称八百壮士。2011的7月,我乘回国探亲的机会,又一次来到了曾经的四行仓库。
1937年8月13日,国民政府全面对日抗战,以蒋中正为首的军事委员会为了诱使日军将由北至南的进攻路线改为由东向西而增兵上海,作主动歼倭寇之势。由此,中日间围绕上海展开了近三个月的大鏖战,史称8 ·13 凇沪会战。此次会战,国民政府为彰显对日抗战的决心,不惜赔上中央军的血本与倭寇血战,终于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的痴梦。但由于实力之悬殊和战术上的失误,伤亡巨大的国民革命军不得不于10月底撤离凇沪战场,上海遂成孤城。在生死存亡之际,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400余众(对外号称800人)坚守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撤离。当日本鬼子耀武扬威地进入上海时,他们万没料到还有一支孤军在等着他们,准备与他们决一死战。战斗打响后,苏州河边顿时聚满了上海市民和租界的洋人,他们没想到在大部队撤离后,于四行仓库里还潜伏着几百个中国的热血男儿。这些好汉们以寡敌众,以一挡十,以血肉之躯向全中国和全世界昭示着中华民族发奋雪耻,力抗凶暴的顽强意志。当市民们得知孤军仍在坚守时,苏州河岸一片沸腾。人们时而欢呼,时而涕泣,时而雀跃,时而悲鸣。而14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更是于夜间游过苏州河,将一面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献给谢团长和他的孤军。次日,孤军们在四行仓库顶楼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这一幕由是也成了中国抗战史上最鼓舞士气最经典的一幕。于是一曲反映四行仓库血战的歌曲《中国一定强》不胫而走,迅速唱遍全国(此歌在今年台湾的双十庆典的典礼上,仍被咏唱)。在日本虎狼之师的层层包围下,这支孤军从10月26日一直坚守到11月1日,完成任务后,才奉命撤入苏州河对岸的英租界。此役后,“四行仓库”成了抗战中国家喻户晓的地方,“八百壮士”也成了中国军队对日抗战的精神象征。
我第一次知道“四行仓库”的故事是在高中二年级(1995年,斯年为抗战胜利50周年)。当时历史课中所教授抗日战争的内容,往往以“中国军队”来模糊在正面战场艰苦作战的军队的政府属性,对国民革命军许多正面战场的大会战都是只言片语几笔带过。偶有一日,我在书摊上购得了一本由团结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名为《燃烧的太阳: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的大部头书,如获至宝。该书作者张朴宽、张洪涛对四行孤军史实的描述,让当时饱受应试教育与片面教育之苦的我耳目一新,热血沸腾。后来,我去问我的老外公是否知道四行孤军的故事,他伸出大拇指,用厚重的江苏口音说“有骨气”。由此,我也渐渐了解了课本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活生生的我所不知的抗战“抗战”。四行仓库的事迹使我对上海的情感遂变得具有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让我对抗日战争那段历史的好奇心越来越重,以至于硕士论文便是做的“中日战争中的武汉保卫战”。的确,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审视,如四行仓库一类标志性的抗日场所都永远值得上海人和中国人铭记与追思。
遗憾的是,现在上海的年轻人,大多对四行仓库曾发生的故事茫然无知。我的哥们大华去上海的时候,曾想去看看四行仓库,但是当他问路的时候,人们都不晓得这个当年曾引起全世界人瞩目和景仰的地方在何处。我在美国求学,凡遇沪上之同仁,都要同他们谈起四行仓库的史迹,可无一人能应对。于是我在唯基百科上搜查关于“四行仓库”的资料,几行让人心酸的文字赫然入眼帘:“该遗址虽已于1985年9月被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批准为抗日纪念地,但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商场,被多家单位使用,室内装修陈旧,门面不整,外墙广告牌、店招、空调外机等显得凌乱不堪,加上人杂车多,建筑整体形象与“抗战纪念地”极不相称,史迹陈列室也被淹没在上海的喧嚣之中”。
在美国,凡是为这个国家奋斗牺牲的人,从政府到民间会不拘泥于意识形态而持久的悼念和追思他们。因此,他们的英雄志士是永恒的,而我们呢?我们抹杀了多少不该抹杀的历史,淡化了多少不应淡化的感情,肢解了多少理应成为大历史里不可分割的内容!左的意识形态通过历史教育的渠道传递给广大受众,人们了解的不是有血有肉的宏大历史,而是抽象和机械的课本语言和官方语言,学生们所学的也不是能唤起崇高情感的历史事实,而是一些抽象的政治符号和为谋求好分数的死知识(当然,这种现象现在已有所改观)。因此,四行仓库被广大的上海人,甚至许多中国人遗忘也并不奇怪了。此时,真想问一句,那些近年来,高喊保卫钓鱼岛的爱国青年们,那些渴望和已经嫁到东洋的上海女孩,可知道八百壮士的故事?
精忠报国的谢团长在1941年于上海英租界被汉奸刺杀。据载,谢团长牺牲后,上海市共有1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25万人次的上海市民涌进了孤军的营地瞻仰他的遗容。如今世易时移,孤军里的人也大多辞世。最后一个还健在的孤军士兵杨养正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在重庆被找到。多年来他生活的贫寒和凄苦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很难想象的。电视里渺一目的他(在四行仓库的战斗里,失去了一只眼睛)身体挺的直直地说:“我作为热血军人,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理所当然,如果再次让我选择,我还会扛枪去四行仓库打鬼子。”“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①,杨养正和他的战友们就是我们祖先赞扬的那种几近“大道”的人,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脊梁。
今天的上海滩,不但延续了往日的辉煌,也正在续写新的历史篇章。当上海人都忙着就业、赚钱、出国、留学、移民,或尽情享受上海改革开放成果的时候,也请您能偶然记忆下那个现在已满目疮痍的四行仓库。因为在那里,曾经有400多个好男儿,用他们的热血与生命去捍卫了东方巴黎与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们的精气神早已融入了上海的历史底蕴里,他们书写了上海滩和中华文化中最阳刚坚毅的一页。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放翁的词句正是70余年前,上海四行孤军的最好精神写照。
注释:
①为而不恃,功成弗居: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200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