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文:读《诗联墨韵》有感
张友文
邹义伦先生在其新作《诗联墨韵》的扉页上写上“惠存”字样的具体时间是2017年12月28日。掐指算来,距今数月。直到现在才言说,着实惭愧。说实在话,收到此作后,并没有利用整块的时间研读,只是有空才看上一两页,也就是说我只是把她当作茶余饭后的“闲书”。从头读到尾一字不漏读完之后,才知有些篇什还须回望重读。
《诗联墨韵》从内容上分为两大类四个部分。第一是楹联类,由12幅生肖联和106幅域地联构成;第二是诗文类,细分为诗词和散文。其中,域地联占的篇幅最大,遂重点言说之。
此著给我的感觉是比较厚重,有大胸襟、大气魄、大情怀。“厚重”并非指开本的形式而言,而是说内容实质,其可圈圈点点之处非三言两语能道尽,单说闻所未闻的信息而言,就可列举一大堆,如武汉这一“江城”别称就是诗仙李白先生命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第一夫人嫘祖竟是一位宜昌姑娘;三闾大夫屈原也曾在荆州上过班……
因此,说她是一幅湖北民俗风景图也可,说她是湖北文化地理册也行,说她是集诗歌、散文、对联和书法于一体的集子等也不错,就看读者从哪个角度切入,从哪里打开话匣子。
窃以为,此文本情感真、语言美、格律严,最大的特点是地域文化浓郁,在一些域地联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域地联实录地名的变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个地名古今称谓不同,犹如一个人的人生遭际,命运沉浮,物转星移,几多沧桑。如荆州之名源远流长,古荆州疆域比现在的荆州大得多,荆州城始于东晋……
域地联中的风土人情、传说典故蕴含着当地人精神风貌。如武汉市联:“三镇雄峙三桥欲飞三尺岗奋臂劲挥亮三楚;九派畅流九省衢通九头鸟振翮高翔鸣九霄。”这幅有气势的对联似一幅现代国画呈现在读者眼前,立体感颇强。由远而近观之,发现其间有物、有人、有精神。九头鸟本是战国时代楚国先祖所崇拜的神鸟,在此喻指湖北人。湖北人的性格特质通过“奋臂劲挥”和“振翮高翔”等字眼得以彰显,并与当下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进行对接。
再看襄阳市联:“鹿门山存浩然气;卧龙岗遗济世风”同样道出了当地人的精神,还有该地民风。何为浩然之气?孟子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可见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们经过道德的修养所达到的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襄阳当地黎民百姓不仅“存浩然气”,而且“遗济世风”。
由是观之,经过邹义伦先生一番颇具智慧地点染,原本一个个抽象、单调的地名顿时变得具体而生动,从而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域地联中的地名不再是单纯的称谓,而是内化了当地人的精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赏析襄阳市联,先哲先贤的故事不由自主地齐聚心头。不读《诗联墨韵》,笔者还真的不知道鹿门山曾是庞德公、孟浩然和皮日休隐居之地。据说北宋散文大家曾巩因没有游成鹿门山,深表遗憾,有诗作为证:“不踏苏岭石(鹿门山也叫苏岭),虚作襄阳行”。模仿此语,我说我读了《诗联墨韵》,才知道这个典故,于是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事实上,此域地联中文化典故大有潜力可挖,单是有关卧龙岗的传说就言说不尽。毕竟襄阳是一座古城,不少文人骚客曾经在此驻足歇脚。因时间和篇幅诸多原因,不再展开,还是回到精神话题上来。
且看黄梅县联:“黄灿灿金光大道凭君往;梅点点暗香疏枝傲霜开。”此联对仗极为工整,动词、名词、形容词对得不偏不倚;借用互文理论也是有话可说的,“暗香”的典故即出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为了不跑题,还是围绕人作文章。梅花非人,它自己不能“傲霜”,是作者赋予了梅花的精神力量,这是移情使然。正如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吟“梅点点暗香疏枝傲霜开”,是梅是人浑然莫辨。此联表面是咏梅,实际却是讴歌黄梅人民,赞扬他们不怕困苦,迎难而上的现代人文精神。此联无论是比喻,还是拟人或用典,都是为了“神似”,以求发掘人的精神面貌。
毋庸置疑,作者将大小地名嵌入的域地联中,让某些名不见经传的地名富有诗意,并且从此声名远播,正如爱默生所说:“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
红安县联亦然:“铜锣鸣愤将军县;铁笔仗义秀才乡。”吟读此联,当年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如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立于强国之林,与红安县的将军们的浴血奋战、无私奉献分不开。
丹江口市联:“驾轻就熟安行大道;协力同心劲奔小康。”宜城市联:“沿莺河流莺百转总讴乐;过鲤桥锦鲤千翔共舞春”等域地联所书写的正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文集中有如此多的人文底蕴深厚的域地联,足见作者为此付出的智慧和汗水。邹先生不遗余力地为湖北各地名灌注灵动的气质,可谓用心良苦,且功德无量。用心梳理上述域地联,我们会发现咏物、颂人技巧不动声色,毫无匠气,与作者的国学功底与老辣的笔锋有关。
这些域地联不仅存储了相当丰富的人文地理信息,而且蕴藏了邹先生的价值取向。除了真挚而赤诚地谱写湖北各地人民的精神之外,警察情怀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与邹先生多年从警经历密不可分。
如果统计没有失误的话,《诗联墨韵》有四幅域地联嵌“警”,如黄冈市联:“黄间红颜绿色倚杖坡仙迷望眼;冈处吴头楚尾巡道路警献爱心。”安陆市联:“白兆山白云泉白隐十载留胜迹;巡店镇巡道警巡查一路保平安。”广水市联:“关界两省冰封雪阻长车十里警开道;水注三潭翠拥绿堆小楼数楹客忘归。”钟祥市联:“钟灵胜地齐奔小康人皆喜;祥瑞名城莫愁大道警当先。”不言而喻,这些域地联诠释了人民警察的豪迈与艰辛,充满了安宁与和谐的气氛,其中的警察意识就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品读这些直抒胸臆、激情四射、铿锵有力的语句,在收获心灵震撼的同时,下意识地生出一种对人民警察的崇敬之情。
《诗联墨韵》只有4篇散文,其中就有3篇系颂警之作。譬如《桔乡新赋》一文虽然只有三分之一的篇幅叙述警察抢险救灾的故事,但是人民警察英勇奋战的情景已跃然纸上,其舍已为人的美德与著名的爱国诗人的伟大人格交相辉映,如今“屈乡人承继了屈原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时期正豪情满怀地谱写着更新更美的乐章。”
笔墨当随时代,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邹先生做到了。他把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广大读者。在关注时代之时,心系社会责任感,其笔端(含书法作品)流露出的是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可敬可佩!
《2017年国务院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中指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诗联墨韵》的问世堪称与时俱进。他不遗余力地发掘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并坚守正确的价值立场。此举是对国务院重大国策的积极回应,也是对西方后现代话语进行无声而有力的回击。
言犹未尽,还想哆嗦两句。因为有那么一段,让我弄不明白,还想向邹先生请教,即“四百年过去了,三袁的故居连残砖颓坦都看不到了,几位在田间劳动的妇女给我们讲了关于三袁的一些传说,还有几株没有拔掉的棉梗在秋风中抖瑟着!”我知道,这是为“三袁(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兄弟唱的一曲挽歌。开创了明代文学公安派的袁氏三兄弟却英年早逝,惜一;惜二,三袁的故居如今却不见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见五豪帝陵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财物移主,物是人非,似乎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精神财产与物质财产的命运应该有所区别,前者不可轻易地改名换姓,正如《诗联墨韵》的版权作者永远只能是邹义伦先生一样的道理。精神可以传承,而且生命力恒长。那么,邹先生在著作中讲这个故事,用意何在?他是不是担心自己与“三袁”的命运相似呢?“三袁”尚且如此,何况本人呢?他是不是担心大作无人问津呢?……
如今,我写一点感想,除了向邹老学习,为文化的传承尽一点绵薄之力之外,也算是对邹先生最大的慰藉。至于解读是否合理,权由邹先生和其他读者来评判。
文集中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刻骨铭心,即卞和向楚王献宝玉。卞和之举本来是向君主表忠心,可是君王不识货、不领情,可他初心不改,执著的进献。哪怕双脚被砍,他也没有退缩,何其壮也!这种矢志不渝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么?幸运的是那块玉终究被认可了,说明卞和的勇敢和坚守是值得的。如果那块玉是赝品呢?或者终究不被人所赏识呢?……可能是我想多了,解读偏了。
纸短情长、挂一漏万,文集中的诗歌及散文,还有书法作品等,还来不及言说。要言之,首先得感谢邹先生为湖北地名灌注生气。其二,他热爱生活、尽吐情怀、珍视历史、传承文化,常年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值得我们后生晚辈学习。其三是他正确处理工作与爱好的关系,也可以仿效之。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笔耕不辍的精神值得大力弘扬,现在把“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著花”这一句古诗送给邹先生,绝配!
物质财富固然重要,其实,精神财富更重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国人们缺少的并非衣食,而是可贵的精神食粮。《诗联墨韵》就是邹老奉献给国人的一道精神大餐,的确值得品尝,不上当的。(注:《诗联墨韵》于2017年11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张友文简介,自号功不唐捐斋主、湖北警官学院教师、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班学员、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侦探小说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二十多年来,在教学的同时,专注于公安文学评论,成绩斐然。曾出版公安文学评论专著四部:《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曾受邀到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等重点高等院校及新疆公安厅、杭州市公安局等公安实战部门讲授“公安文学”25场次,并在部分高级中学和高校进行励志讲座数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