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杨伟凤:为高职语文“正名”

作者:杨伟凤  文章来源:本站转录 点击次数:2165 次   更新时间:2018/6/22 文章录入:珍珠鸟

为高职语文“正名”

发表时间:2013年5月31日14:41:53


    摘要:以“高职语文”名称的确定为主线,提出高职语文的发展应该抛弃“大学语文”这样不恰当的称谓,以正确确定“高职语文”名称为先导。为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正名”的过程,是正确认识高职语文学科本质的过程,也是树立路标、确立高职语文发展方向的过程。 
  关键词:高职语文;大学语文;正名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称是个代号,它虽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但正确名称的确定过程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高职语文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缓慢前行的,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高职语文一直被看作是“附属品”,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在“适度够用”原则的指导下,高职语文几乎被视为无足轻重的课程。高职语文发展出现多元化倾向,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 
  从教材命名看高职语文学科的命名 
  学科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教材的命名,也就是说教材名称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的“代名词”,高职语文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就教材的名称来看,2000年以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其教育目标、学科性质等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所以课程设置往往以本科院校教学为参照,高职语文几乎是本科语文教学的“压缩饼干”。事实也是如此,2000年以前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虽前后修订增删多次,有三类九种之多,但它始终没有摆脱本科院校学科教学的束缚,缺乏职业教育特色。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深入研究,2001年周治南、桂裕胜、李卫光主编的《实用语文》,2002年李竹林、邸艳妹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2003年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等具有代表性的高职语文教材相继问世。这些教材与先前的教材相比,开始注重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逐渐显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2005年以后,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大学语文》、《大学新语文》、《应用语文》、《高等语文》和《大学人文读本》等名目繁多的教材更是不断推出,职业教育的大讨论影响到高职语文学科的发展。从《大学语文》到《实用语文》再到《应用语文》,逐步体现了人们对高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用性特征的重视。但从另一方面看,名目繁多的教材名称,也反映了高职语文缺少一个能代表学科特点的相对统一的称谓。我们对北京、浙江、广东、江西、湖南、山东、甘肃、宁夏等部分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的命名情况进行了简单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对高职语文课程的称谓随意性较大,大多是按照高职院校使用教材的名称来定名,更多的高职院校仍旧使用“大学语文”这样的称谓。 
  研究者和教师对高职语文学科的命名 
  职业教育研究者和高职院校教师,对高职语文学科是怎么看待的呢?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个检索: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检索项,时间设定为2000~2010年,以“高职”和“语文”同时为检索词,共检索出440篇相关论文;以“高职”和“大学语文”同时为检索词,共检索出131篇相关论文;以“高职语文”为检索词,共检索出302篇相关论文。通过统计得出:以“高职”和“大学语文”为主要内容的论文占以“高职”和“语文”为主要内容论文总数的29.8%。用同样的方法,在搜索引擎“百度“中,以“高职”和“语文”同时为关键词、以“高职”和“大学语文”同时为关键词和以“高职语文”为关键词,检索近一年来的相关文章,分别检索出4220,000条、546,000条和80,400条记录,其中以“高职”和“大学语文”为相关项,占所有高职语文相关检索内容的12.9%。在搜索引擎“Google”中的查询结果分别是2,630,000条、264,000条和93,400条,其中以“高职”和“大学语文”为相关检索项,占所有高职语文相关检索内容的10%(2010年4月23日查询结果)。这些数据证明,直到现在为止,提到高职语文时,对职业教育给予关注的各类人群,仍然有一部分人把“高职”与“大学语文”同时论及,甚至职业教育研究者或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也认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称谓是理所应当的。 
  当然,随着研究和讨论的深入,很多人已经明确表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不同于本、专科的“大学语文”。本、专科的“大学语文”明显强调了语文学科在普通高等院校的体系性,它与职业教育的“适度、够用”原则有很大的不同,并且高职院校虽属于高等教育,但它与真正的本、专科体系下的学科教育有本质的差别。“大学语文”这一名称体系下的学科内容受本科教学模式化的影响太深,即使我们对“大学语文”的内容作了根本性改变,使其渐渐适用于高职学生,但继续使用这样的称呼无疑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的本、专科教育是同类型的教育,或者高职语文是本、专科教育的“附属品”,所以高职语文的内容重要,形式也同样重要。无论如何,摈弃“大学语文”这样不恰当的称呼是首要的。最简便的做法就是仿照“大学语文”的命名,将面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开设的语文课程称之为“高职语文”。 
  “高职语文”是高等职业 
  院校语文学科的应有称谓 
  “高职语文”虽然不是高屋建瓴的称谓,但这一称呼使用和推广却可以有意识地打破在学科体系下高职语文朝“大学语文”发展的倾向,也可以避免因片面强调高职语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而将其命名为类似于“实用语文”、“应用语文”等的弊端。一方面,“高职语文”这样的称呼不仅有传统“语文”的定位,而且以“高职”置前,区别于“大学语文”,使之明显独立于“大学语文”之外,预示着“高职语文”是与“大学语文”同等地位的专门面向高职学生的语文课程。所以,“高职语文”是高等职业院校语文学科的应有称谓。另一方面,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高职教学的实用性是无可厚非的。在素质与技能并重理念指引下,加强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培养也是大势所趋,然而面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实践技能提高的要求,找到它们中间的平衡点,才是解决高职教育与高职语文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 
  教学内容决定高职语文的命名 
  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语文课程该有什么样的名称,最终还是由高职语文的内容决定。从外部环境来看,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专业技能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最显著特征。现实情况是,由于增加技能课程的比重,几乎在所有职业院校类似于语文教育等素质拓展课程都面临相当尴尬的境地。以高职语文为例,即使职业院校开设此类课程,大多也仅30个课时左右,这对于那些语文水平较差、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 
  人文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需要充分利用极其有限的教学计划时间,而且更应该以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为引导,同时注重利用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建立起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培养链”,最大限度地做好学生人文素质的拓展培养工作。 
  从内部组成来看,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终究离不开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没有阅读欣赏,缺乏表达训练,人文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就只是空架子。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人文”与“工具”的协调沟通,理想的高职语文也必定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较好融合的统一体。所以“高职语文”的名称,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即注重“实用”又不偏废“人文”,其称谓可谓恰如其分。 
  为高职语文“正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思考的过程,正确的高职语文名称就是高职语文正确发展的一个路标。路标正确,方向正确,才有可能走正确的道路。我们不妨仿照古人的话给高职语文命名作这样的总结:“大学语文”怎么可以用“高职语文”的名称呢?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是最要紧的。

  参考文献: 
  [1]刘国庆,何玲霞.浅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定位[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郭红欣.功能与定位:面对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语文》课[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麦齐好.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定位[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55959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