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评:“尊严”问题?“面子”问题!
近段时间,一篇题为《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节操值多少钱》的文章在网络上走红,该文批评上述四所中国顶尖大学接受了美籍华裔廖凯原的捐款后,不仅以其名字命名受其捐资的建筑,还聘其为名誉校董,成立“廖凯原研究中心”,为他开设了与轩辕黄帝等有关、带有明显玄学特征的选修课等。有网民认为,大学不应为吸引捐款而接受捐助人提出的太多条件,而应提高捐助门槛,维护大学声誉和尊严。
大学应该维护怎样的尊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
2011年,清华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由于“真维斯”是一个休闲服装品牌,大家纷纷质疑清华的“商业气氛”太浓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曾经,五粮液集团提出愿拿出5000万元在清华捐建一座“五粮液体育馆”,后这一要求被清华大学拒绝。由于没有经费,这座体育馆的建设计划没有实现。
如今,“真维斯楼”的铭牌依然挂在第四教学楼的门外。学生们在此进进出出,很多学生都曾在这座充满了“商业氛围”的楼中彻夜苦读,相信他们今后的成功也少不了对“真维斯楼”的记忆。而反观那座没有建成的“五粮液体育馆”,如今已经再没有人提及。只是当学生们感觉到没有地方健身时,也许心里会想:再多一座体育馆该有多好。
此时,谁会关注这座体育馆叫什么名字呢?
回到“尊严”的话题。这就如同一个自然人一样。当接受另一个人的馈赠时,常常会接受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过分,我们可以选择拒绝,反之则可以欣然接受,这是天经地义的,与所谓“尊严”之类毫无关系。而四所名校在接受捐款之后,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自身的科研教学压力,最终受益的是广大学生。此时,以谁的名字命名建筑,甚至于开设一些或许不太“靠谱”的课程,与这笔资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性价比”如何难道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吗?
说到底,所谓的“尊严”问题,更多地可以被理解为“面子”问题。当大学还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时,“面子”是很重要的。但如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们的高校开始抛开“面子”,努力接纳更多的社会资源时,“面子”问题却依然在公众中广泛存在,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让人无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