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以“大学语文+”为载体 创新地方高校中华文化现代教育传播新路径

作者:彭书雄 文章来源:长江云 点击次数:2123 次   更新时间:2019/11/8 文章录入:珍珠鸟


以“大学语文+”为载体 创新地方高校中华文化现代教育传播新路径

原载:长江云  

作者:彭书雄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 习近平同志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4]综观我国文化建设的政策、理论与实践表明,教育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教育传播,对于培育“文化自信”,建设“高度文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地方高校如何承接国家文化战略?怎样担当“文化传承”大学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怎样才能真正落地?这是我们的时代“考题”,我们必须认真作答,争取交出合格的答卷。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教育传播,必须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辨证地传承;必须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效对接,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互鉴互融。大学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反应堆。文化传承是大学使命之所在,文化传播是大学铸魂工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教育传播,厚植浓郁的中华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精神气质,这既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通衢大道,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最有效路径。地方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教育传播,必须基于国家战略、学校定位、学科发展情况,实行创新性、差异化战略推进。具体而言,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和发展比较完整,人文学科实力强大,教育资源丰富,学术水平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传播和教育传播的主阵地;部属行业性重点大学,虽然学科布局有限,人文学科实力不如综合性大学,但由于教育经费投入充足,也能够成为文化学术传播和教育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相对于重点综合性大学和部属重点行业性大学而言,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行业性高校,学科布局不全,人文学科发展有限,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师资水平不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地方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传播与教育传播。这也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必须因地因校制宜,寻找与探索有别于上述大学的文化教育传播新路径。这里仅以地方行业性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的探索为例加以论述。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于学校“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实践、实用、实干”的“三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的一贯追求。在学术传播方面,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与美国奥本大学合作,建立了传播中华汉语文化的“奥本大学孔子学院”;为了更好地支撑文化传播事业,学校与国家汉办合作,建立了国家级教育与研究机构“汉语国际推广中华饮食文化培训基地”;建立了弘扬楚商文化的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企业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研究中心”两个校级研究机构,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传播和教育传播提供了平台支撑。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下的通识教育,不断优化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努力建设一个“大学语文+”金课群; 全心打造两个“品牌课程与课堂”;不断完善“三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课程体系,为提升学校文化品格和一流本科竞争力提供坚实支撑。

一、努力建设一个“大学语文+”金课群

一个“大学语文+”金课群是指以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语文》和省级精品视频课《千年黄鹤—黄鹤楼的文化世界》为核心,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按照“大学语文”为纲、通识选修课程为目、纲举目张的原则,建设以《大学语文》为核心加多门通识课的人文类金课群(简称大学语文+)。金课群建设分三个系列,构建有说写能力系列课程,如应用写作、申论写作、汉字与书法、演讲学、普通话训练、跨文化交际等;文学欣赏系列课程,如千年黄鹤、唐宋诗词鉴赏、四大名著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欣赏、现当代文学作品欣赏、外国文学作品欣赏等;经典导读系列课程,如《诗经》导读、《楚辞》导读、《老子》导读、《庄子》导读、《论语》导读、《史记》导读等课程体系。金课群建设依据“互联网+教育”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双万”金课工程建设计划,按照“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思路,遵循成熟一门、建设一门、上线一门的原则,大力推进“三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大力打造两个“品牌课程与课堂”

“两个品牌课程与课堂”是指大力打造经管特色的“经院大语”品牌课程和“国学实验班”品牌课堂。大学对课程的重视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大学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的质量水平;任何课程建设都必须在课程思想的引领下才能实现;高质量课程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在“经院大语”品牌课程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不改革无以求发展,非精品无以谋地位,只有有为,才能有位”的课程建设理念;始终遵循由大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指导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由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进而实现高水平课程建设目标的发展路径;紧紧围绕“理论建设是灵魂、团队建设是核心、教材建设是关键、课群建设是支撑,平台建设是基础”五大内容打造高水平课程。通过文学与文化经典的阅读与鉴赏,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专业成才提供可持续而坚实的母语文化支撑。“经院大语”品牌课程经过10余年的连续建设,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已经彰显以“人文语文”为理念;以“人文素质培养兼及高级语文能力提升”为定位;以3位教授和5位博士副教授组成的高层次专职教师队伍为支撑;以自编经管类《大学语文》创新教材为依托;以大学和大学生为语境;以民族文化思想为主线;以中华文化基本经典研读为核心;以大学之道与大学文化、母语与民族文化、《老子》《庄子》与道家文化、《论语》《孟子》与儒家文化、《心经》《坛经》与佛家文化、《孙子兵法》与中国古代战略思想、《诗经》与中国农耕文化、《楚辞》与浪漫的荆楚文化等16个专题为教学内容;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以跨学科教学为特色;以兼顾知识、能力与素养“三位一体”为目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专题导读”为模式的“经院大语”品牌特色。在全省和全国同类课程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美誉度。目前“经院大语”品牌课程,已经纳入学校“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的6门通识必修课程,“大学语文+”金课群建设项目也被纳入学校重点培育的高水平教学成果进行建设。

“国学实验班”品牌课堂是学校为了落实国家文化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培养具有国学底蕴的高素质财经类管理人才,依托“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平台和学校近年引进的一批在文、史、哲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台湾籍青年教师及中文系师资力量,充分利用与整合武汉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向全校国学爱好者开设的特色实验班。国学班品牌课堂特色主要体现为:独特的招录模式。国学班学生招考,由学校教务处负责制定政策,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申请”原则,通过理论考试和才艺展示答辩环节,由中文系负责招生录取和组织教学,学生修完相应学分授予辅业证书。精准的培养目标。国学班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典的研读,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国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的创新思维人才。高水平的顾问团队。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长江学者湖北大学江畅教授、著名楚文化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教授、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教授、著名词学家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等专家组成国学班顾问团队并亲临授课。跨学科的教学队伍。授课团队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并有丰富研究成果的多学科背景教师组成。创新的课程体系。国学班课程主要由经典课程、应用课程和文化体验课程三类课程组成。经典课程以国学文本精研读为主;应用课程以结合经济管理应用为目的;文化体验课程以人文实践与社会关怀为目的。国学班核心课程有:国学导读、中国禅宗史、中国文献学入门、《周易》选读、《老子》《庄子》精读;《四书》选读、《左传》选读、唐诗宋词精读、宋明理学、古典小说精读;汉字文化与创意传播、中国美术与图像学;戏曲文化体验、书法文化体验、茶道文化体验、中国武术体验等。

三、不断完善“三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教育传播体系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要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建好高质量课堂文化。要推动实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变轨超车”。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也在《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中指出:课程是教育最微观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问题;课程是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性的短板、瓶颈、关键问题;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为聚焦聚力一流本科教育,我校提出加快建设好专业、好课程、好教材、好课堂、好实验室等“五好”建设计划,着力打造有灵魂的本科教学、有水平的本科教学、有研究的本科教学、有温度的本科教学等“四有”要求。学校特别重视加强高水平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实施高水平通识课程建设工程。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三级”金课体系按照面上普及(全校必修)→部分深化(全校选修)→精英培养(国学实验班)三个层面设置。《大学语文》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通开的必修通识课程,属于面上普及性课程,是学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第一层级;以“大学语文+”设置的系列通识选修课程是面上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以满足部分学生对经典文化深化学习的需求,是学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第二层级;国学实验班是以系列国学课程对人文素养相对较高的学生实施精英化培养,是学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最高层次。通过三个层级的课程设置,实现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全覆盖,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创新了新路径,也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作者简介

彭书雄,男,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导师;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学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理事;湖北省一级学会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湖北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库专家;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楚商文化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汉语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会会员。

备注:本文为作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9年年会暨第八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上的主题发言论文。

1.《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2.出自《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3. 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新华网,2018年3月13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新华社,2017年1月25日。


(责任编辑 胡汉敏)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2954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