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笔耕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笔耕园地

爱在晚秋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2302 次   更新时间:2015/8/20 文章录入:

      经过一场高温酷暑考验的人们特别盼望秋天的到来,生活在“四大火炉”之一的我们,对于秋天有着格外的亲切感。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期盼和如释重负的解脱。说秋天,秋天终于来了。

      选择武汉生活是要有勇气的,我也不止一次将武汉与那些四季如春、避暑胜地、蓝天白云、宜居城市相比,武汉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有3500年的历史沉淀,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知名的教育,有令全世界羡慕嫉妒的江湖水系,然而有一千条理由爱上武汉,也有一条令人生畏,那就是武汉的夏天,太热烈、太直白、太个性、太不可理喻。生活在武汉很幸运,生活在武汉也很无奈。好在上帝公平地给地球安排了四季,武汉有可怕的夏天,也有可爱的秋天,爽爽的秋天在人们的期盼中不经意地说来就来了。 

      初秋虽然没有初春那样充满生机,充满着急不可待和蠢蠢欲动,但初秋仍有躁动,仍有孕育,轻拂掠过,驾一朵白云,不显山露水,不夸张浮华,轻描淡写、若隐若现,谦逊而羞涩、受宠而不惊、稳重而大方,用暗示的手法告诉人们,秋来了。 

      仲秋就显得华贵和骄傲多了。一个中秋节将之装扮成美丽的新娘,人们相互祝福,既有轰轰烈烈,又有恬淡田园;既有明月高挂,又有钱塘观潮;既有团圆相聚,又有千里思亲。一个仲秋让诗人们忙乎了许多年代,不论汉赋、唐诗,还是宋词、元曲,秋成了诗人们的小情人。刘禹锡写《秋词》、辛弃疾“却道天凉好个秋”、秋瑾女士“秋风秋雨愁煞人”、朱自清《荷塘月色》、毛泽东“独立寒秋”,使人感到有秋才有诗。为秋,画家、摄影家也没闲着,秋韵、秋游、秋霞、秋波、秋收,一串串富有诗意的词组,令人激动和向往。多有褒意,仲秋象征着丰收和喜悦,象征着团聚和幸福,是一场豪华的盛宴,是一种宣泄和张扬。

      与初秋和仲秋相比,晚秋就稳重、憨厚多了。她踏实、无私、深沉、洒脱,她爱憎分明、敌友分明。“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猎枪。”她将沉甸甸的果实奉献给辛勤劳动的人们;她用彩笔将土地描绘得五彩缤纷,一片金黄,一片赤红;她用剪刀修理残枝败叶,荡涤污泥浊水;她提醒那些人类的朋友,进入漫长冬季必须有足够的储备。 

      朴实的晚秋展示的是一种实在和信任。 

      晚秋虽有萧瑟、惆怅、清冷和怆然,但她绝没有冬的冷酷、凛冽、无情和贪婪。她与冬是有区别的,她也绝不与冬混淆,她有她独特的个性,该留时留下,该走时毅然决然,牺牲自己,无私奉献,为冬作嫁衣,体现一种担当和淡定。 

      我翻过《全唐诗》,对秋天的描写多有贬义,而且多集中在晚秋。李白“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与“老”划上等号了;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与“冷”相近;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与“悲”相连,与“多病”相比拟;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与“愁”,音相近,意相同;宋朝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是将“秋”与“离别”相对应。然而,我对秋看到的是她婀娜多姿的一面,是积极向上的一面,特别是晚秋。杜牧“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枝深红出浅黄”,“秋”出“气势”,出“深红”;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孟浩然“兴是清秋发”,“秋”与“兴”、与“发”相连,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潮”,“秋”胜“春潮”等等。诗言志,秋喻收。一个秋饱含着人们多少期盼和希望,承载着人类多少成功和丰收的喜悦。我曾想,没有秋,特别是没有晚秋,世界将变得残缺,万物将显得无奈;有了秋,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万物才显得活泼可爱。 

      不论你爱与不爱,晚秋还是来了。诗人们在采风、画家们已出发、摄影家更是踏着秋的步伐,追秋而去,人们盼望着长假,盼望着一个个周末,倾巢出动,远去新疆、西藏、北京,近去恩施、神农架,看香山红叶,看安陆银杏……或者就在公园里、校园里,看着那一片片的金黄、淡黄、鹅黄,一片片的姹紫嫣红,读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诗句,聆听秋的自语、秋的歌声,享受秋的魅力、秋的妩媚,甚至享受姑娘们暗送的秋波。啊,晚秋真好! 

      没有理由不爱秋,没有理由不赞美秋。在四季中,我最爱晚秋!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2833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