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耕:“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全国农林高校中文课程教学改革高端对话会”会议综述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创新,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国家教育部门先后提出了建设“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任务目标,着力于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9年6月,教育部召集全国数十所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齐聚浙江安吉余村,在******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地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宣言》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创新发展,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必须发展新农科。要努力实现农科与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多学科的有机融合,注重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在新农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年9月和12月,教育部又先后在黑龙江与北京推出“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正式发布新农科建设的实践方案和行动指南,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林高校的学科建设与改革创新。
在全国农林高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从深入探讨新农科背景下的农林高校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出发,同时将笔者于今年申报获批的校级科研项目《新农科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研究》付诸实施,以求进一步汲取同行经验和智慧,拓展学术研究的新视野,于是笔者倡议举办“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全国农林高校中文课程教学改革高端对话会”,并得到了其他农林高校教师的一致赞同和大力支持。本次会议由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汉字文化》杂志社、《名作欣赏》杂志社、中华大学语文网和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联合主办,并由华中农大文法学院承办。会议主题是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全国农林高校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具体包括中文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及其学术流派建设,应用写作、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教学改革等。会议时间统一安排在7月18日至20日上午,以专题报告、对话交流和专家评点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在腾讯网上线直播。来自全国各地19所农林本科与高职院校的21位中文教师,在会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吸引超过200多位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上线参会和对话交流,同时也受到了中文教育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7月18日上午9时,会议开幕式正式开始。笔者首先发表讲话,一是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参与,二是说明开会的目的和要求,三是介绍与会嘉宾。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瞿明勇首先代表主办方致辞,对全国农林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本次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称赞这次会议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湖北大学文学院杨建波教授代表学会致辞。尽管杨会长身体欠佳,但仍然撰写了三千多字的讲话稿,拳拳之心令人感动。《汉字文化》杂志执行总编莫笑牛研究员、《名作欣赏》杂志社社长李永明编审和中华大学语文网站站长周治南教授先后介绍了办刊办网情况和栏目特色,提出了明确的用稿要求,并欢迎各位专家和读者踊跃投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原主任安文军博士介绍了本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情况,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最后,全体参会人员开启摄像头一起合影留念。
会议开幕式结束后,首场专题报告会正式开始。笔者邀请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国学部主任白金杰副教授担任主持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田恩铭教授担任点评专家。报告内容主要围绕中文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等问题展开,时间分配预定为每人发言15分钟,提问交流5分钟,专家最后集中点评15分钟。在首场报告会中,笔者不揣简陋首先发言,以求抛砖引玉。安徽农业大学沈琳教授、江西农业大学夏成讲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康新慧副教授、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任向红副教授和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颜琳教授等人随后发言,分别从不同视角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
笔者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中文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在全国农林高校开展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针对当前农林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现状、深层矛盾与发展瓶颈,依据新农科建设的任务目标与发展要求,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厘清中文通识课程与新农科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整体设计、整合优化面向新农科的中文课程与教材体系,完善具有农业特色的中文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开发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形态教材,打造中文素质教育的“金课”,提升课程高阶性,突出课程创新性,增加课程挑战度,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农业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怀、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随后,各位专家依次进行了发言和汇报。沈琳教授在《基于新农科背景下的中文类课程开发研究》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本校中文类课程的开发建设情况和主要特色,并针对当前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特定任务目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与改进措施。夏成讲师在《论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中指出,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应是生活美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美,从而爱上阅读,在阅读中实现种种价值诉求。康新慧副教授在《语文类公修课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详细汇报了本校语文类课程的建设情况,既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又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任向红副教授在《新农科理念下融合开发建设“大国三农”通识课的实践探索》中特别强调,农林高校通识课程的开发建设必须贯彻新农科理念,突出“三农”特色,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实际训练。颜琳教授在《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人文通识选修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既汇报了本校建设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具体情况,又介绍了主要工作成绩和突出经验,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经过简短的问答交流之后,田恩铭教授对全部发言内容进行了逐一分析和认真点评,认为各位专家的发言观点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高屋建瓴,又各有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7月19日上午9时,第二场专题报告会正式开始,主要议题是探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笔者邀请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系主任沈琳教授担任主持人,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教授担任点评专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田恩铭教授、新疆塔里木大学包朗教授、湖南农业大学罗欣蓉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高列过教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佀同壮副教授、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陆坤讲师和浙江农林大学彭庭松副教授等专家依次发言,详细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看法,时间分配与上一场报告会相同。
田恩铭教授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重点汇报了本校大学语文和其他文学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在总结实践经验和体会的同时,提出了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观点和认知。包朗教授在《双回单法在民族学生<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报告中,着重介绍了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中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方法与效果,全面总结了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罗欣蓉副教授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设想》的报告中,既回顾了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历程,又总结了过去取得的经验成果,并重点探讨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和改革设想。高列过教授以《关于农林高校语言学科农学特色建设的构想》为题,在汇报本校语言学科建设基本情况的同时,特别强调语言学科建设一定要联系实际,体现农林高校的育人特色,并以新农科建设为支点,注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佀同壮副教授在《中学语文“为人”,大学语文“为己”》中指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必须注重突出农林高校的自身特色,防止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同质化。陆坤讲师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三个对接”与两个“转变”》中强调,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力求做到与专业、与生活、与职业的对接,实现由“应试”到“应用”、由“知识”讲授到“思想探索”的转变。彭庭松副教授在《大学写作在浙农林大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中,详细汇报了本校借鉴清华大学教改经验开设“大学写作”课程的探索过程,以及所取得实践经验和体会,同时还与沈琳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最后,何二元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点评,认为老师们的发言都是围绕新农科建设的主题展开的,非常切合实际需要,并强调应用写作课程无论如何发展都是无法取代大学语文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大学语文上来。
7月20日上午9时,第三场专题报告会正式开始,主要议题是探讨应用写作、写作与沟通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笔者邀请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孙尊章讲师担任主持人,广东仲恺工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颜琳教授担任点评专家。华中农业大学金艳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常琳副教授、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刘亲荣副教授、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孙月华教授、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曾凡云副教授、福建农林大学白金杰副教授和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闫慧霞副教授等专家分别发言,时间分配与前两场相同。
金艳副教授在《新农科背景下“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分别从课程名称、建设过程、学时安排、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本校“写作与沟通”课程教学改革的试验情况,总结了近两年来所取得收获、经验与体会,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常琳副教授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的报告中,主要汇报了本校应用写作课程的实践过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并联系新农科建设的具体要求与任务目标,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构想。刘亲荣副教授在《“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育人的路径探析》中指出,课程思政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并结合写作教学的实践过程和经验体会,深入探讨了在写作课程中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孙月华教授在《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报告中,主要结合本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情况,深入探讨了如何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方法来提升写作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曾凡云副教授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语言教学新模式探索》的报告中,主要从学与用关系的辩证角度,探讨了加强语言教学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并强调要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白金杰副教授在《农林高校生态美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的报告中,着重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和作用,强调要针对农林高校特色,重视生态美学的教学与科研,通过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设生态美学课程和开展中华经典诵习等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品牌,传承传播优秀经典。闫慧霞副教授在《基于OBE理念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本校应用写作课程的开课情况,然后重点阐述了“成果导向理念”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并就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写作课程的教改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考试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湖北工业大学周金声教授在交流讨论环节做了补充发言,提出要对语文的内涵进行正本清源,强调语文教学就是助力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必须把语文与写作课程结合起来开展教学。颜琳教授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分析评点,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她强调指出,这次高端对话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希望以后能够举办第二次、第三次同样的研讨会,同时建议成立农林高校中文教学联盟,将全国农林高校的中文教师组织联合起来,更多地开展教学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工作。
在专题发言、交流和点评结束后,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由笔者对连续三天的会议情况进行简要总结。笔者指出,这次高端对话会是在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特定环境下,由全国农林高校中文教师共同参与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也是第一次通过网络形式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因而具有里程碑似的重要意义。各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中文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语文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和真知灼见,可以起到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重要作用。笔者表示,非常赞同筹建全国农林高校中文课程教学联盟的倡议,并希望尽快提上议事日程,以便能够为将来开展学术交流与协作创造更多机会。最后,笔者再次衷心地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并祝愿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加强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协作交流,着力推动和促进农林高校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迈上新台阶、提升新高度和开创新局面,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毕耕,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兼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传播学研究生导师、美国普度大学访问学者、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秘书长、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大学语文论坛》辑刊编委、中华大学语文网站创办人、湖北省社科联委员、武汉市社科联委员、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农分中心特约研究员兼写作小组主任。本文将刊登于《汉字文化》杂志2020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