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杨建波:三首流行歌曲对经典的改编

作者:杨建波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627 次   更新时间:2021/12/14 文章录入:珍珠鸟


有意境的作品,由于能让人生发出无穷想象和品味到无穷意蕴,所以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和空间。

下面从意象与意境、主题与情感以及改编后的效果几方面简评根据张继的《枫桥夜泊》改编的《涛声依旧》、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的《烟花三月》、《红红的雨花石》的主题歌《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改编的流行歌曲《雨花石》。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①意象与意境:《涛声依旧》巧妙地运用和改造了原作意象:渔火、枫桥、月、乌、霜、夜、客船,还有动词“眠”, 营造了一个新的凄迷的意境,虽然作者重新组织了画面,对原画面有深化与拓展,但其情调与氛围即意境,有鲜明的原诗的影子。原诗的主人公形象与《涛》诗主人公形象不同。《涛》诗只有“我”,“船妇”始终没出现。

②主题与情感:张继是唐天宝年间的进士。原诗抒写的愁是什么“愁”,不得而知,古人诗中好写愁,从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来看,可能是羁旅之愁,也有人说他是落榜之愁。还有一种说法仅供参考:他中进士的后两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玄宗仓皇出逃蜀地。当时江南政局还算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也可能因此来到江浙一带。从全诗看,可知他是一人独眠于秋夜寒山寺附近的江船上。诗人在诗中营造了一种黝黑、寂寥的水上环境,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感伤落莫的基调。是羁旅之愁?是落第之愁?还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忧时伤国之愁?读者自可以进行悠长的品味。与一般的流行歌曲那样,《涛》词就比较直白。表现了一种怀旧和断弦重续的感情,将原诗改成一对昔日恋人重逢、能否重续旧梦的主题,,只是这个“愁”字没有直接出现。

③《涛》词舍去了原诗最具特点的“寒山寺”与“以动衬静的“钟声”,让其变得更加世俗。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烟花三月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①意象与意境   李白原诗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友人要去的目的地。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画图:长江之畔黄鹤楼下,两位天才诗人在依依惜别。当”故人“的”孤帆远影“从视线中消失,只剩下“天际流”的长江时,诗人感到十分失落、惆怅。诗中虽没有出现”我“的字眼,但”我“的失落、惆怅之情已跃然纸上,此时仿佛浩浩长江只因有了故人的帆与船才会有意义。

流行歌词《烟花三月》运用原诗意象:黄鹤、孤帆、烟花三月、扬州、长江。创造性地增加了”二十四桥“意象、并将扬州的”瘦西湖“改造成”西湖瘦“。另将“故人”变为“你”。

②主题与情感  改编后的歌词与原作主题基本一致,表达的都是一种送别、惜别之情。但改编的歌词在原作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缘文驰想、立足原作超越原作)。思念中渗进了担忧。且用排比句反复吟咏这种担忧,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了。特别是将”瘦西湖“改造成”西湖瘦“,突出一个”瘦“(”我“因“思念”“你”而”瘦“),更加深了全词的思念之情。《烟花三月》对《送孟浩然之广陵》再创造是比较成功的。

 

两个“雨花石”

 

偶然在中央电视台的元旦晚会中,听到了由李玉刚与石头演唱的歌曲《雨花石》,发现其中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这两句 的歌词与曲调十分熟悉,仔细回忆,仿佛觉得这应当是一首革命歌曲。于是在网上搜索,才发现这是70年代的电视剧(又说为电影)《红红的雨花石》的主题歌《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中的两句。 词作者为肖仁 徐家察,由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创作》常务副主编的龚耀年作曲。整首歌的歌词为: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静静地躺在泥土之中。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

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

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啊

 

《红红的雨花石》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受尽苦难的穷人家的孩子,在中共地下党员孙大叔的指引下,踏着烈士的足迹,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的故事。故这支歌由童声演唱,属于“儿童”歌曲。

年长一点的人可能都知道南京城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与雨花石。在雨花台上有一座高约60米,宽约2公里的小山岗。岗上风景秀丽,松柏葱郁。据传:南梁初年,高僧云光法师曾在此设坛说法,因内容十分精彩,感动佛祖,顷刻间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台”。岗上盛产的彩色玛瑙石,也因此得名“雨花石”。国民党统治时期,先后有近10万革命者在雨花台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先烈英灵,政府在雨花台上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达87公顷的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1988年陵园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重要的革命纪念遗址。因此本属自然物的雨花台与雨花石也便与政治结缘,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内涵,具有极强的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以比喻的手法,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委婉含蓄又不乏鲜明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情操胸怀。“小小的石头”称得上是美学上的悲剧形象,他知道自己很“小”(暗喻自己年纪小)微不足道,所以他“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泥土,喻人民群众与抗日根据地)。他有远大的抱负与志向:他发愿用自己的身躯与生命,“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踩着自己的身躯去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小小石头”的精神就是雨花石的精神,就是革命烈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短短的一首歌,无论是“石头”、“泥土”、“五彩的路”、“黎明”这些单个意象,还是整首歌曲营造的情调、创设的画面,都极其悲壮,也极具象征性。

脱胎于或者说借鉴于《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的《雨花石》,据说由著名音乐人胡力为自己与石头量身制作的,目的就是要打造华语乐坛男女对唱“最高最强音”。(元旦晚会上是由李玉刚与石头演唱的)。

歌词为:

雨儿轻轻飘 心儿似火烧

那是谁的泪 在脸上轻轻绕

石对雨的爱 就像蓝的海

虽有万千语 不知怎么去表白

你在哪儿

我看不见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

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

你的影子已看不清

我还在寻觅当初你的笑容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

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

千年以后繁华落幕

我还在风雨之中为你等候

我还在土中为你守候

 

是不是华语乐坛男女对唱“最高最强音”我不论。文学艺术上经常有以某一原作为蓝本进行再创造的现象。再创造当然是应该立足于原作又超越原作,问题常常会出现在“超越”上。这些年来,有些文化人完全不管“沿波讨源”,“缘文驰想”,以游戏人生的心态随意改编古典名著,经典作品横遭厄运的例子屡见不鲜。遵照“沿波讨源”,“缘文驰想”的美学原则,《雨花石》不应改变《我是一个小小的石头》中“石”的基本形象,基本含义,不应改变服从于《红红的雨花石》这部电视剧的《小小石头》的基本主题。

一些中青年文化人,其实并没有多少文化,稍有一点中国现代史知识,也不至于连雨花石的特定“身份”、特定的象征意义、特定的文化标签都不知。正如春草象征思念、明月象征团圆、桃源象征隐逸、关公象征忠义、红色象征革命一样,雨花石特定的文化意蕴是不宜随意改变的。将“流血牺牲”的雨花石改装成谈情说爱的雨花石,是此石对彼石的亵渎,或者是对象征特定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石头形象的歪曲。

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别人的成句、成调,应征得原创者的同意或得到原创者的授权,否则就应在演唱时予以说明,这正如我们写论文,引用别人的言论必须注明出处一样。每一个文化人都应具有这样的版权意识。

与许多流行歌曲缺乏生活是致命的缺点一样,《雨花石》留给人的也只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呼喊。缺乏生活的艺术是难得引起人心灵的共鸣的,当然仅娱乐一下感官是可以的。

              

                                 2012.1.4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2964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