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最新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推荐

推动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作者:人民日报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次数:462 次   更新时间:2022-10-22 文章录入:珍珠鸟

 




  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国将与各方一道,坚定不移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事关人类文明进步,事关世界和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和谐、人类进步的高度,提出文明交流互鉴重要主张,倡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共同进步,推动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展现出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和虚怀若谷的大国气度。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新时代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此同时,中国从各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出发,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主张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国际人士称赞,中国倡导多元文明和平共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交流往来的催化剂。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新时代的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多元文明繁荣发展注入重要动力。首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搭建亚洲乃至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呼吁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致力于把“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推动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推动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构建人文共同体,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形成政治、经济、人文“三轮驱动”……和合共生的中国方案,为国际合作拓展文化内涵,为开启人类发展进步的美好未来提供智慧之钥。哈萨克斯坦自然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克拉拉·哈菲佐娃指出:“在中国引领下,文明交流互鉴将更加频繁,人与人的距离将越来越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的现实,人类更应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培育共同发展的参天大树,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那些鼓噪“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制度对抗论”的声音,那些试图组建“价值观同盟”、挑起意识形态对抗的做法,注定不得人心。各国应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展望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国将与各方一道,坚定不移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谱写崭新篇章。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99696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