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武大唐荣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唐荣昆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 点击次数:3091 次   更新时间:2016/2/22 文章录入:珍珠鸟

——白居易《长恨歌》佳句探析

武汉大学   唐荣昆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它面世(中唐)的当时,即得到朝野上下的喜爱,广为传诵;唐宣宗还写诗夸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声。”此后一千多年来,它长期地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乃至播及到国外。

其实,对于中国古诗中这一长篇佳作,最基层的广大读者,总是根据自已阅读,吟诵时感受到的真善美,尽情地欣赏迷醉。倒是一些文人学士分析、议论起来,却见解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其中最大的分歧是:这篇诗作的主旨倾向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到底是以肯定赞扬为主,还是以否定批判为主?持肯定赞扬为主观点的是少数人。笔者则认为《长恨歌》是着力颂扬帝后(李杨)二人爱情的真挚、坚贞的。由于它所凭借依托的历史题材,本身是悲剧故事,所以在情节进展行文中,必然要涉及一些史实真相,则是点到为止,掌握好分寸。还要考虑到的,是白居易的创作动机。由于安史之乱,马嵬惨剧已经过去五十年,历史教训、是非功过早已明朗诸知;眼前又有陈鸿的《长恨歌传》,从历史的角度强调了“惩尤物,窒乱阶”的主题。白居易是依据民间(关于李杨“希代情事”)的传说进行加工的。更加之白居易自已在实际生活中竟大胆地冲破封建社会“男女之大防”的牢笼,打从少年时代结识农家碧玉湘灵女子,双方逐渐产生纯真的爱情,缠绵暗恋二十二年,终因母亲的坚拒,舆论的制止,双方含泪惨痛地“潜离别”。他有过这一刻骨铭心的爱恋体验,遂把他满腔激越的神圣美好的情怀,倾注到这首长诗创作中来了。白居易专一深情地思念怀念湘灵的诗,现存有15首之多。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这里,我将以往人们漏读、误读的若干精当、警策的诗句,作一些解说。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香山用常得奇”。且看《长恨歌》中,就多有这样平常的,却用得奇特、精妙而传神的词语。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代乐师李延年所唱《北方有佳人》歌中,“倾国”一词原是褒意的,许多人误认是贬义的,错了。“色”也是褒义,不必费词多说。“御宇多年求不得。”这一“求”字,白居易用得精辟,果断、强有力,充分说明主要人物之一的“汉皇”(即唐明皇)是真正懂得爱情的,他和那许许多多根本不懂爱情为何物的蠢皇帝不同。中国历代的皇帝都是凭着无上的尊严、威权,世间的美女任他派人去挑选、掠取,他们只把诸多女子作为“性奴”,何谈爱情啊!作者笔下的这个“明皇”,是要得到自己真心渴想、倾幕的美好女子。用这“求”字,也可以理解为用典,因为《诗经》的首篇《关睢》就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自由相爱,起始时他所弹奏的琴曲即是《凤求凰》。男女双方都有了炽热的渴求、倾慕之心,那才是真正纯洁,甜蜜的爱情。恩格斯就说过:真正的“爱情”,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马恩选集》4230页)“相互倾慕”以至“渴想”而“相求”就是真爱的心态。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这是突显人物心灵品格至美的联句,非常重要的一笔。作为原型的杨玉环是具有内在、外在的美好素质的。《旧唐书、玄宗杨贵妃传》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这一女子是全能艺术家,多面手,不仅是在历史上,就是当今艺坛来看,也是难得的人才。作者选取这一点,在作品中充分展示。“难自弃”,这是人物独具的,最难能可贵的美质。她具有超群出众的才华美质,但自己从不张扬,从不自傲,不卖弄,不做作,不刻意修饰,压根儿没有摆在心上,这就是“自弃”。可以拿一句西谚来作说明:“美人,唯有不自知其美者为最美。”我们读《白居易传》就可以得知:白居易自小的恋人湘灵,就是这样一个“不自知其美”的最美的美人,所以他特别珍爱她,迷恋她。他把自己恋人身上具有的美德移播到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来了。这个人物就是对自身的美毫不在意,弃置不顾。但是,众人还是发觉、关注到她,一致高看她,所以“难自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一联句,正面描写人物杨玉环,第一次出场亮相,是多么神采耀眼,艳绝群芳。这是全诗中,相当重要的一笔,我们要细心体味。有一论述者这样分析:“在所有歌颂性描写中,这是最精彩的一笔”。“它不写美本身,而写美在对方心理上的强烈效果。一见杨玉环,皇宫佳丽(后宫佳丽三千人)一个个就面色苍白了。以效果强烈来暗示美貌的震撼。”(孙绍振《月迷津渡》105页)我看,这样分析理解,是不符合诗作的本意的。这里并不是展示杨玉环一人与“六宫粉黛”“三千人”见面。古代皇宫内恐怕还找不到能容三千人的大场所,让杨玉环一出现在台上,人人都能立即看清她的容貌身姿,“一个个”面目失色。其实是杨玉环与宫女们一群,第一次受明皇的接见。她在与女伴们适情随意的细声交谈中,由于某一动念,发出舒心得体的微笑,再加上她回头转身的优美灵巧的动作,活泼的眼神,这一情态被唐明皇从旁见到了。宫中的无数粉黛,唐明皇都先后见到过,在他的印象中拿来与杨玉环相比,实在太逊色了。要知道,杨玉环进宫之前,她已是训练有素的,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养成了她举手、投足、体态、身姿的特殊风韵,还有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我们还知道,这位君主唐明皇也是音乐舞蹈的爱好者,堪称为入迷的行家里手。他又是渴求得到心灵美的活泼多姿的女色,盼望“多年”而“不得”,忽然遇到这一有高超艺术修养的美女的“回眸一笑”,能不引起他内心强烈的震撼么?白居易这一笔,真是勾魂摄魄的天才之笔啊!这样描画,就为进一步展示帝妃二人的真情挚爱,作了最有力的铺垫。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拥有众多“后宫佳丽”,是中国历代皇帝的特权,封建传统的惯例。然而,这位皇帝,人物唐明皇,由于他是真正懂得爱情的人,就把“宠爱”“三千”的特权放弃了,他将自已的爱,集中在他所“倾慕”的一个人身上。从真正的爱情角度来看,“爱在一身”才是可贵的,纯洁的真爱。------事实上,作为原型的唐玄宗,当然不是这样的。凭着构思出“宠爱在一身”这一例证,也可以再次看出,白居易是根据艺术真实的要求,着意要美化他所描写刻画的人物,以突现、深化全诗的歌颂题旨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笔下的男女主角,这一对恋人,是懂得真爱,互相深情地爱恋着的情侣。

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音乐、舞蹈是这对恋人共同的爱好和专长,他们都具有很高的技艺和才华。原型的杨玉环自小有机会,且专心致意,练习歌舞,精工音律。原型的唐明皇最擅长击鼓,其他多种乐器都娴熟,又会写诗;《千家诗》中就收录了他一首五律《幸蜀西至剑门》。他们这种种高端的技艺,是靠长期勤学苦练,加上足够的聪明才智才能造就养成的啊!白居易就是发现和紧紧抓住人物原型的这一共同特点,精心构想,神奇地创造了迷人的诗意和诗美的。作为人世间最尊贵,最威严的皇帝和妃子,他们钟爱艺术,并不只是作为观赏者,像其他尊贵者那样。他们是全身心地,兴味专注地投入,共同创作、改编、排练、演出,又是作者、编导、演员又是观众,始终以平等的心态,一道斟酌讨论、切磋琢磨,互助互补,相得益彰,且乐此不疲,百看不厌。“尽日君王看不足”。长久地沉浸在艺术天地之中,各自把对方认定为情投意合,最难得的知音伴侣,相互倾慕,平等互爱。换句话说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很高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温馨的甜蜜的。在皇家宫苑,竟有按地位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这一对情侣;过着这样纯艺术的生活情状,可以说是特殊的、奇异的。像这样在人格上平等相待的君王和妃子,作为艺术形象,在中外文艺作品中是罕见的,这是白居易的独特创造。——若是从旁观者清的角度来评价,说他们是沉迷、麻痹、“智勇困于所溺”是恰当的,说他们荒淫,说妃子是恃宠而娇,那就失实了。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由于唐明皇晚年的麻痹、怠政,轻信了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多年的积弊酿成了谋反暴乱;都城长安陷落,明皇、贵妃西逃。在马嵬坡兵谏中,众人要求处死贵妃。在这危急关头,唐明皇原本是要救贵妃的。《旧唐书、杨贵妃传》说:“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这就说明明皇一时未拿定主意,他尊重贵妃,关切贵妃,即时与她面商如何应对这一突发的危难。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贵妃悲痛万分,惊愤交加;但“智算过人”的她,此刻头脑还是能冷静思考的。她清楚地知道,在这险恶的“众怒”情势之下,“君王”若是全力要保她,势必两人都得丧命;只有她作出牺牲,才能保住明皇。因为时下明皇没有掌握兵权,在此之前,已将兵权授给他的儿子肃宗了。“六军”以“不发”为要挟,事态非常危急,为了保住明皇,她决心赴死。这里,特别用了“宛转”一词,意为曲折随顺。“江流宛转绕芳甸”(《春江花月夜》),意即江水蜿蜒曲折向前流去。虽身为贵妃,但她没有权势欲,以往从未介入、插手过政治,她的死是无辜的。正是因为这样,唐明皇便对她万分痛惜、感怀。贵妃死后,他更加刻骨铭心,一往情深地追忆怀念。贵妃最后是被“缢死于佛室”的;在诗中,白居易却将之改写为“马前死”。这是为了更加本质地反映生活,深刻反映历史真相。这“马”是“六军”的“马”,代表着政治势力。事实上,贵妃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将她置死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她是生活在自古以来对女人特别歧视、压抑、束缚的中国土地上。在历史上每遇不顺,政局动荡、危难之时,掌权得势的没有骨气的男人们,便纷纷怪罪妇女;甚至给女人加上一个共同的称号:“祸水”。贵妃死得无辜,死得冤屈,也死得何等壮烈!所以,她死后老百姓普遍同情她,怀念她。我想,事后那感人至深的“希代之事”的民间故事的产生和广为流传,以它为蓝本并取而代之的《长恨歌》也广为流传,决不是偶然的。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仙境是“六根清静”绝尘拔俗,戒律森严之地。“方士”的造访本已违反了清规,“太真仙子”的“下望人寰”,更是大胆惊人的违纪行为。可是,在普天下懂真情的有情人看来,“太真”的这一念想和举动,堪为最美的“多于情”的好榜样!---这一笔,真是无比神奇的,最具力度的细节心理刻画。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由于“六军不发”逼贵妃“马前死”,造成这一对恋人的天人之隔。但是,人死而心不死,精神不死,心中的爱情“似金钿坚”,永远矢志不渝。这就像另一民间传说,“梁祝”双双“化蝶”的故事,表现了“爱情战胜死亡”,一样的美丽动人。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中国漫长的禁锢重重的封建社会里,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自由、自主的天赋权利,是完全被剥夺了的。可是,魔鬼的手掌也有些许漏光的缝隙。世间还是有不少的少男少女,秉着蓬勃的青春活力,秉着纯真美好的爱欲,他们会私自到桑间、濮上、淇水、复关这些地方去寻欢觅爱。两情相悦到了情笃意惬之时,便勇敢大胆地“私订终身”。但是,不管他们有多少海誓山盟,佳期柱约,信物互赠,甚至有“十八相送”的缠绵,“水漫金山”和“自挂东南枝”的奋勇抗争,全都以失败告终,酿成悲剧。中国的正史、野史,特别是文艺作品,民间传说故事中,许多血泪斑斑的记载,无不令人临文嗟悼,痛惜万分!《长恨歌》中的男女主角,一个是至尊的皇帝,一个是素质高贵的贵族美女,他们同样是没有爱情、婚姻的自由、自主权的;他们的结合,也是由他人操办,“一朝选在君王侧”。他们敬慕互爱,恋情达到炽热的程度,便有了新的创意期约,特意立下誓言,愿来生来世自由、自愿地结成“连理”。这样,就使典型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示,整个诗篇主题思想灿然闪亮,产生淋漓尽致的惊人效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全诗最后的联句,突出一个“恨”字。“恨“是”绵绵”,思也绵绵。这就是警醒、告诫了读者们:这是一个感天动地的悲剧。此“恨”绵绵,已无可追拾。但是,“吃一堑”必须“长一智”,愿天下有情人都真心认知“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伤逝》)的哲语。这样,真挚的爱情必跟生活的美满幸福永远同在!

(本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建设》2015年第28期)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2927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