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会知照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知照

杨建波会长:在2016年全国大语年会上的中心发言

作者:杨建波 文章来源: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 点击次数:1392 次   更新时间:2016-10-24 文章录入:珍珠鸟
 

2016全国大语年会中心发言(天津、1023

谭会长、各位老师:上午好!   

这已经是第二次奉命在全国大语会上介绍湖北大语会的情况,我与湖北大语会衷心感谢全国大语会对湖北大语会与我本人的信任;也衷心感谢南开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优质服务与优雅的环境。我本人也借此机会向湖北大学语文研究会同仁和湖北大学大语教研室老师们对我工作的无条件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湖北大语会是在武汉地区大语会的基础上成立的,迄今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十几年来开展了一些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推动全省及全国大语事业尽了一点绵薄之力。现把近几年的主要活动向大会作一汇报。

一“说课”。湖北大语会几乎年年开一次学术年会,今年12月将在中南财大召开12届学术年会。“说课”是湖北大语年会的传统节目,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一个活动内容,尽管由于时间的关系它只能安排在晚上。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说课”并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已“说”过5次:《长恨歌》、《春江花月夜》、苏轼《超然台记》、还有汪曾祺的《受戒》、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今年年会将说《左传 昭公二十年 晏子论和与同》。每次均由4位老师说,同说一篇文章,(常是4个人4个说法,4种解读与处理教材的方式,4种不同的风格)为何同说一篇?就是为了听者好比较,好评判、好取舍。博采众说,自成一说;博采众家、自成一家。

4人说完,由一老教授重点讲评,然后大家发表意见。去年论坛说《听听那冷雨》,晚上1000多大家仍余兴未尽。说的人与重点讲评的人都得事先作好准备。而且大会承办方事先必须将文本打印好发给每个与会者。

1“说课”的目的与初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课堂教学精品。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创新创业教育从何入手》(《南方周末》151217   19 一文说:  “今天网络的发展,已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发生重大改变,……但课堂教学仍然是主渠道,……。”当课堂教学没有质量时,一切教育目标和追求都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乃至于赋予大学何种‘伟大的使命’,都应该从微观的课堂教学开始!”我们何立明老师也有相同的论述。

谭帆会长曾说:大语老师应有两个空间,一个空间是书房,一个空间是课堂。这话讲得非常好。这就是说书房研究的学问要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当然这里面还需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何二元老师说:“上好课才是硬道理”。咱们一切的研究改革最后都要落实到上好课上。我本人对课堂这个“微观”有浓厚的兴趣。尽管我也研究宏观,我这次提交的论文就是讲宏观的,但是我更注重微观。我在职时经常扪心自问:一学期下来,有几篇文章、几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能让学生几年不忘?我下课时经常随意地问经过我面前的同学:今天的课你有什么印象?不能给学生留下印象的课就不是成功的课。80年代末,我开了一门“黄鹤楼诗话”选修课,每次上课,能容300多人的大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期末,有学生总结说:“黄鹤楼诗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其说是这门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如说是上课的老师给学生留下了印象。由是我总结出一个教育学上的理论:即一个老师要赢得学生,首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去年某天去学校,要了个专车。司机听说我是湖北大学的,便格外热情。原来他是湖大旅游系毕业的,自己开了个公司。路上我问:大学4年,你对哪个老师印象最深?哪门课印象最深?哪个教学内容印象最深?他回答:没有一个老师、一门课有印象。我当时心中很悲哀。一个语文老师,不能篇篇文章、节节课都上得精彩,篇篇文章、节节课学生都有深刻强烈的印象,但一定要有若干课文、若干节课是“精品”,是拿手好戏,学生若干年能不忘。“说课”就是为了打造精品,就是为了使学生留下印象,让学生在人生很长一段时间不忘。唯其如此,优秀作品、经典文化才能融化在学生血液中,积淀在学生灵魂深处,外化在言谈举止间,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言尽则意尽,下课即忘记,这样的课即使多媒体做得再好,视频资料再丰富,又怎能说是高质量的课(说得有点尖刻)?

2“说课”的意义:既是一种有效的校际之间的集体备课活动,一种比较高级的教研活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说”出来的课是蜜,只有1520分钟,但支撑这20分钟的却是一个人长期蕴积的学术功底。学术功底越厚实,说的课就越到位,越精炼。这其中可研究切磋的东西很多。

3上好课的关键:我认为对教材进行成功的再创造、即有创意地解读教材有个性地处理教材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解读教材与处理教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老师解读时要广而深,处理时要少而精,也即拈精摘要,而且要独具特点);用恰当的有效的手段将课文的精髓与你的解读授之于学生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这里面有学术层面的问题,更有教学层面的问题,还有一个教师能力的问题。让学识化为能力,让能力超越学识。赋予教材广博的学术内涵与意蕴,用深入浅出、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方式授之于学生,调动学生和你一起探讨思索,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师而非中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的能力。举个例子:教学《离婚》。在学生预习基础上,上课伊始就出示问题:爱姑到底是想离婚还是不想离婚?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相当有深度,对课文没有深入理解的学生是无法回答的。讨论三两分钟后,接着出示第二个问题:不想离婚的爱姑终于“被”离婚“了,这其中你读出了怎样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个问题需要深入讨论,它是纲,它解决了,纲举就目张了。这就是拈精摘要,这就是富有创意地有个性地处理教材,这就是用恰当的有效的手段将课文的精髓授之于学生,让学生经久不忘。

“说课”还有一点需要改进的是:说课人还要尽量在说中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教学模式,不能停留在说一篇就是这一篇的层面上。

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全国现有大语教材一千多种,有条件的学校都自编了教材。但由一个省级学会组织编写的教材可能只有我们一家。起意并与出版社联系是来自周金声与彭书雄二位老师。这本教材2010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去年又出了第二版。此本教材由湖北省大语会名誉会长、上届教育部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尚永亮任主编、我任执行主编。谭帆老师还是我们的顾问。前年增补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编写教材重要的是明确课程的基本性质。大学语文课程应在中语基础上,凭借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经典和文化经典,进一步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汉语阅读、说话、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品味、欣赏汉语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文化的层面阐释、解读汉语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十二个字:运用语言(工具性)、品味语言(审美性)、阐释语言文化性)。本教材的编写就做到了将文化性、审美性与工具性结合,与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相符。最大的特点是开头设了一个“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编,体现教材编写中的文化教育模式;中间偏后有一节“古代文论”,体现审美理论教育模式;最后附录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听说读写思》,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此文对大学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而且第一次提出以“思”统率听说读写,将“思”纳入听说读写训练范畴,从而将听说读写由工具层面提高到了“道”的人文层面,也显示出大学语文高于中学语文之处。我个人始终认为编写教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确实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相应的体系和教学模式,那就可以编教材,为编而编,编出来的书无新意,无独到之处,那就没有意义。

三、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

由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主办、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和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承办、湖北大学文学院协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比赛于201241正式启动,历时一年一个月,于2013428日结束。经过各校评选,大赛组委会初选、复审,大赛终审委员会终审(终审委员会由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的十位专家组成,其中有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梁必文、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新民,有王步高教授、何二元老师,由谭帆会长任终审委员会主任),评出一等奖50名,二等奖120名,三等奖170名,优秀奖220名,学校优秀组织奖33个。这是征文赛的第一个阶段。(我把评审的经过简单报告一下,以供以后组织这类活动的学校借鉴。1按地区分成华东、华中、华北、华南、东北、西北等几个片,两个人负责一个片的收稿、登记与初审工作;在初审基础上进行复审,复审是交叉集中进行的,并且又增加新的评审成员,初步评出一二三等奖。然后再组织几位老师将初审的一二三等奖分别制表,输入姓名、学校、篇名、题材、复审等级等信息,并且将一二三等奖稿子分类装袋,以便终审专家审阅;最后再请专家集中终审,两个专家负责一片。)2第二阶段:征文赛结束后,大赛组委会就着手筹备获奖作品的出版,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出版了《青春在路上—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获奖作品选》。征文赛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举办此次大赛的初衷是:企图通过写作大赛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中英语疯狂、汉语式微,流行文化、快餐文化、视频文化大行其道,青年人规范使用母语能力普遍低下的状况,为优秀的汉语文化重新占领高校这块阵地、重铸汉语文化的主流地位作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本次大赛具有以下特色:一是开创性。此次大赛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写作比赛。这些年全国大学生比赛不少,英语演讲赛、计算机设计赛、工业设计赛、广告艺术设计赛、数学赛等等不一而足,而唯独没有写作比赛。二是广泛性。此次大赛获得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600所院校(包括部队院校)学生的响应与参与(除西藏之外),参赛稿件约14000篇,参赛者分布全国各类院校。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三是公益性。此次大赛有别于名目繁多的以盈利为目的比赛、考证、办班活动,参赛学生不缴纳任何费用,大赛工作人员不从中获取任何报酬。是名正言顺的公益文化活动,大赛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可称得上是志愿者。在言必谈钱的当下,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同仁硬是凭着一种精神做成了一件全国性的文化盛事、文化大事。这说明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精神无敌,是此次大赛留下的无形遗产。四是严肃性。此次大赛所征稿件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审美观符合中国梦精神。题材广泛,涉及到人生、社稷、文化、情感、思想的方方面面,其中尤其珍贵的是那些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调查报告(这也是本次征文赛的一大特点和亮点)。语言上践行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议》中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要求,一律用规范汉语写作。是一次严肃文学、高雅文化的大展示。

与许多大赛由官方或准官方或大财团出面组织、有雄厚的资金、有专职工作人员的活动不同,我们的大赛是一次纯民间的大型文化活动。既无资金又无专职工作人员。而我们面对的却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众多学子。又想推动母语文化事业,又缺乏基本的条件。在如此困难的情景下,有一支民间团队,说团队,其实不是团队,它是以何二元老师为群主的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这个群在共襄这次文化盛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征文阶段,群里的老师们和他们所在院校积极配合,或是把这个活动纳入大学语文教研室的教学计划,或是以学校或学校团委的名义发动和组织本校的学生参赛,或是先开展学校的征文赛,再把在学校征文赛中获一等奖的作品发往大赛邮箱。在筹备出版获奖作品集的阶段,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的老师,又纷纷解囊,积极捐助,为彰显大赛的成果筹集出版经费。当这些素不相识的老师,把一百、二百,一笔、二笔、几十笔汇款先后打入指定的账号时,我们的那份感动是无以言表的。总共收到省内外老师捐款约14000元。这其中最辛苦的是陈鑫老师。那段时间每天要跑银行、每天要清账、要与老师联络。老师出钱,为学生出书,它彰显的是怎样一种比金钱更可贵的爱心、责任心、事业心!

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有关同仁,湖北大学大学语文教研室的四位老师,承担了全部收稿、阅稿、制表、分类、打印、邮寄奖证、回复邮件、接受汇款等等烦杂的工作,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大赛是无法进行的。他们牺牲了自己业余与节假日的时间,甚至暂时搁置了自己正在撰写的著作、研究的课题。他们很累,有时也有一点心烦,但他们更多的是感到欣慰与自豪,因为这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大学生征文赛事与获奖作品选是在他们手中完成的。

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出资4万元,为大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经济上的基本保障。并且免费为我们印制了全部奖证奖状(市社联每年都要评政府社科奖,要在印刷厂印制奖证奖状,我们就搭个便车请他们为我们一起印制)。几个月的四方求助屡屡失败,那一段我常急得睡不着觉,给有关领导的信都写了好几封。幸得武汉市社科联深明推动母语文化建设之大义、救人急难、雪中送炭,令我们十分感动!

(征文赛虽没有举行颁奖大会,但奖证奖状是有的。因为在市社联印制奖证时我们的奖项还没有评出来,因此印出的奖证上都没有名字。奖项评出后,奖状上的人名、篇名和获奖等次,只有全部用手写。书写者为一位年已七十的退休老干部。老干部身患类风湿疾病,双手严重变形,但他克服重重困难,以左手托住右手腕一笔一笔地书写,尽管十分吃力,速度很慢,却硬是用毛笔写完了近七百份奖状,且不取分文报酬。其情其状令人动容。)

(《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获奖作品选》能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大赛的幸运,因为有了清华社睿智的目光和超越金钱之上的胆略、气魄,才有了摆在众人面前的这本《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获奖作品选》。他们不唯钱、不唯利,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行为实在令人钦佩!)

  举办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

    何静老师说:有活动才有活力。我以为说得很对。但我们除了两年一次的全国年会,老师们面对面在一起交流探讨的机会太少,我省还每年有一次年会,大部分省恐怕做不到。因此我们就想建立一个平台,多创造点机会让老师们能在一起切磋探讨。于是在郑州年会时,就联络陕西省大语会、福建省大语会一起创建“大学语文论坛”(本次年会又有浙江省大语会加盟),与全国大语年会错开时间,也是两年一次,三个学会轮流主办。我们湖北先办。首届论坛的时间是201581819日,前后加上报到、参观共4天,地点在湖北大学。来自全国20个省市包括香港共70所高校的130多名专家老师参加了这次论坛。谭帆教授、王步高教授、何二无老师均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点发言。论坛主题是“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语文能力与人的发展”。围绕主题,老师们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这不是恭维,真的有许多论文质量很高、有真知灼见。出版社编辑也这样说:有的讲师的文章比副教授的文章还好。经过挑选,我们将质量高的论文集结,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今年3月出版,名为《大学语文研究—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论文集》。该《论文集》已上知网,老师们可在网上检索。

关于这次论坛所研讨的问题、所取得的共识,我在论坛的闭幕式上已作了总结,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再在这里重复。老师们可以看《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论文集》中的《代前言》及《代后记》。

五:几位学会老师的研究成果

彭书雄:湖北经济学院:

致力于大语学科研究十多年,对大语是不是学科、为什么要建设大语的独立学科、独立学科的内涵、特点及怎样建设独立学科作了全面的研究。虽然大语要成为学科的主张提出30多年,但真正全面细致地进行案头研究并且取得成果的人毕竟还非常少,彭与这少数几个人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先行者。

周金声:湖北理工大学:
1、率先将职业汉语引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针对理工类院校的

特点和需求,着力于人文经典研读和积极语用修辞实践教学改

革,建立起了导学示范——研读自探——合作互动——习得展示

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总结出督导自探互动学习教学法。既体现了

语文的本色,又勇担起优秀国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

2、创造性的将沟通学理论引入应用写作、演讲口才课程的改革。倡导沟通口才沟通写作,探索以沟通能力为核心的大学生语文能力构成与培养机制,在《中国大学教学》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何立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1、课程群和母语教育

把通识教育课附属在“大学语文课程群”的构架上。课程群即是以大学语文这门核心课带动一批选修课,构成一个系列。在“课程群”的概念下丰富大学语文内涵,从而建立起大学语文的学科。这与他同校的李赵君的“主干课+选修课的主辅双修模式”是一致的。

2、大学语文的层级教学:重点高校是研究性;一般高校是讨论性;职业院校则倾向实用性和职业性

大学语文在高职高专层次要获得生存,出路是活用大学语文的“综合性”属性;大学语文在高教大众化时代要获得发展,策略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层级性”。按照高校的层次不同,凸显出具体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在各校的差异性,服务各自院校的办学目标。重点高校凸出大学语文课堂的研究性;一般高校注重大学语文课堂的讨论性;职业院校则倾向与注重大学语文课堂的实用性和职业特色性。李赵君职业院校“用中学,学中用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是一致的。

 

湖北大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鲜明教学风格

十几年来逐步摸索和践行了理论育人模式、文化教育模式、审美教育模式、人格教育模式、教材处理模式、师生互动模式、课内向课外延伸模式、自助考试模式等10余种独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鲜明教学风格,逐渐明确了“母语技能训练”和“人文文化熏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面对“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全面实行多媒体教学,近期正紧锣密鼓建设大学语文慕课。

下一步我们学会将与全国大语会定期或不定期共同编辑出版《大学语文论坛》,以为大语老师增加一个发表研究成果的阵地。我想《大语论坛》除了刊登大语方面的论文外,其它如国学、哲学、美学、写作、文学评论等内容都可以有一点。希望老师们积极赐稿、也希望老师们提好的建议。。

最后我仍借在武汉论坛闭幕式发言中的几句话来祝福我们方兴未艾的大学语文事业:相聚是短暂的,但我们的事业是永恒的。“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只要长江的水不干伟大的华夏民族不灭,那方块字神奇的魅力就必然与宇宙乾坤同在!

谢谢大家!                            20161012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202983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