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界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界动态

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闭幕式讲话

作者:杨建波 文章来源:湖北省大语研究会 点击次数:1468 次   更新时间:2015/8/21 文章录入:珍珠鸟

各位老师:

匆匆间,为期两天的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就要结束了。作为“论坛”,它应当比一般的研讨会更带学术性、理论性,两天来老师们的发言,基本体现了这个特点。大会主题大部分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论证,而且得到了深化和延伸。许多真知灼见令人眼界大开,许多改革措施令人耳目一新。

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多年来争论不休,但是现在慢慢趋于一致。大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兼人文性或者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课程。只不过由于每个人所在学校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侧重。香港的大历来注重文的用性,但香港李小杰老师的发言就指出语文不只是一门识字或是教授作格式的课程,而是培能力、言能力和人文修的一。一般来说,综合性院校侧重审美性文化性,专业与职业院校更强调工具性实用性。不管侧重或强调哪一方面,作为语文,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语言。或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来提高语言能力,或通过各种训练来提高语言能力。大学语文就是一门以语言来培育人、塑造人的课程。这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其它课程或只强调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或基本技能,唯有大学语文强调语言;其它课程也以语言为媒介为载体,但它们只关注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唯有大学语文关注语言是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手段来表现内容的。

对大学语文历史的研究,我们以前多有忽视,实际上大学语文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它的百年史中找到借鉴。本次论坛对“大学语文”历史的讨论研究给老师们启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论坛上,老师们分析了这些年大学语文面临的尴尬局面与生存危机。认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功利性追求使得人文教育缺位是导致大学语文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中国教育体制一方面表现出对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信心;另一方面又适时地向职业化教育靠近;一方面创建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光环吸引着高校不断扩招、升格、求大求全;另一方面市场化和就业率也越来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挥棒。而市场化、功利化倾向直接导致了大学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缺位,导致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实用与功利取向。大学语文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扫盲班,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陶冶来传承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属于无用之用的“慢”课程,它有功利性的一面,更有非功利的一面。它的非功利性特点与市场需要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格格不入。浓郁的商业氛围使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语文教育在高校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将大学语文的目标降格为“教学生写求职书”是母语教育的悲哀。

通识教育对大学语文课程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日渐深入人心,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无论是海外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等,还是我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其中。各地高校围绕通识教育,调整培养方式,修订教学计划,整合教学资源,开设系列课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大学语文由原来的独占鳌头变成了其中一门普通的通识课程,授课人数激增、课时压缩、学分减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生存危机。通识教育理念的深入与实施,既逼迫着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又必须把握自己独一无二的“语言”优势,才能找到立身的根基和发展的机遇。

但是广大的大学语文教师仍在孜孜以求,从教师素养、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材处理、模式创新、考试改革、教学评价等诸方面不断探索实践,以期构建大学语文完整的、系统性、学术性的理论体系,实现从课程到学科的跨越,最终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上。为了达到这些具体目标,老师们以为必须在中学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渗进一个“思”字,变成听说读写思。有无对“思”的要求与训练,是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重要区别。“思”是人不可或缺的心理能力,也是一种更高的语文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有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不断地学习,不盲从,不迷信,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发现。一个人是否具有思想和是否善于思想、是否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是衡量其人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思想要靠思维活动获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提炼概括能力,使其具有更高级的语文能力应是我们努力去探索的。

此次论坛,我们也看到了大学语文老师的事业心与担当精神。在边缘化和多元化的情形下,老师们仍锐意改革创新,不仅在课程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大学语文主干课加选修课的主辅双修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文化通识教育”、“生命情感教育”、“母语审美教育”三重维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重的模式,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注重语文素养提升的模式,科际整合模式,发挥网络优势、构建立体教学平台模式等等,更见识了清华大学高层次的学术性研究性教学模式。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创造。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为老师们搭建一个相互借鉴学习、相互切磋提高的平台的初衷基本实现。

本次论坛,我们接触到了或进一步认识了元认知能力、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虽然这些理论与实践在国外已实行有多年,但这仍为大学语文的改革带来了新的课题,开启一扇新的窗口。其普及性、便捷性、资料共享性,在利用网络进行课外师生互动方面,其优越性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去现场听课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福音。但是基于语文这门学科的“人学”特点,我个人以为再好的机器在充满魅力的老师面前都是逊色的,在“面对面”制造“现场感”方面都是有缺憾的,在“心与心相印、情与情交流方面”都是无法与人相比的。正如在剧场看演出与在家看电视直播,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另外在借助网络教与学的同时,还必须避免以快餐式的浏览代替对经典文本的品读,用五彩缤纷的视频或拾人牙慧来代替独立思考。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子网络获取信息的时代,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应当是学生在网络上查不到的东西,这就要求一个教师不当网络资料的搬运工,而要做一个超然于网络之上的有创见的学者。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并不代表着教育现代化;只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有教育的现代化。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与其说是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教学,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有老师说网络技术只有以其工具性的存在服务于“人”,服务于文化素养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这是十分正确的。

本次论坛对大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研究较多,但对学科建设的研究还嫌不足,这方面的发言很少。粉碎四人帮后,当大学语文第一次以“大学语文”的名义在大陆高校开设的时候,匡亚明先生与徐中玉先生就呼吁要把大学语文建设成一门学科。30多年过去了,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彭书雄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研究并且很有成果。覆盖面如此之广、影响面如此之大的一门课程居然在高校的学科目录中得不到体现,岂非咄咄怪事!我一直以为大学语文就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规律性和实用性,品味语言的审美性和艺术性,阐释语言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探讨如何将语言的规律性实用性、审美性艺术性、民族性文化性组成一个科学体系并授之于学生的学科。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教授认为:“大学语文不是中文专业各个二级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广泛涵盖并且高度提炼各个二级学科精髓,并与其它专业并立的独立专业,或者说是中文学科专业教育的简约化和经典化。”(《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1期)这个见解是很中肯的。但是仅为中文专业教育的简约化和经典化还不够,还应当包括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美学等。大学语文之成为学科,一靠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二靠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师范院校中文系的“中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学科,能否建立“语文”教学论,让其涵盖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两个部分?让大学语文早日能堂而皇之地招上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近二十多年急功近利的扩招、升格,严重削弱了我国的师范教育。我认为师范院校首先应给大学语文以学科的待遇,以培养大学语文师资为己任。硕士也好,博士也好,是否受过系统严格的师范训练是不一样的。

为弘扬母语文化、振兴母语教育,我们大学语文教师一面要大声呼吁官方政策的扶持,一面要争做一流的教师、创优化的课堂。用优质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以及教师高尚的师德来证明大学语文完全能够自立于高校各学科各课程之林。“只有教学过硬才能站稳脚跟;只有科研过硬才能挺直腰杆”,这是湖北大学文学院前院长王兆鹏说的一句我印象深刻的话。今天只有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的业内人士统一了认识,只有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的业内人士具有了使命感、责任感并真正做出了成绩,才能更好地推动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推动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更有利于大学语文学科发展的刚性政策。同时也希望教育部门能针对综合性院校、专业性院校、高职高专的不同特点制定大学语文不同的教学大纲。

金秋八月,暑热未消。比天气更热的是东道主的热情。尽管如此,我们可能还有许多做的不周的地方,敬请老师们多多包涵。秀丽的沙湖会铭记我们这次盛会,好客的湖北人欢迎同仁们下次再来。

相聚是短暂的,但我们的事业是永恒的。它定会象这长江之水后浪推前浪,波翻浪涌,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只要长江的水不干伟大的华夏民族不灭,那方块字神奇的魅力就必然与宇宙乾坤同在!

谢谢大家!                                                                                2015、8、1——11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55277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