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武大尚永亮:术有专攻与无用之用

作者:尚永亮 文章来源: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 点击次数:2503 次   更新时间:2017/2/27 文章录入:珍珠鸟

武大尚永亮:术有专攻与无用之用

 “术业有专攻”,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最早提出来的。这一说法,流行了一千多年,已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考其本意,不过是说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样样精通,只有专攻某一门专业,才易于将之搞深搞透,才能够成为专家。先秦时期的庄子有言:“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事实确是如此,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想面面俱到,怎么可能呢?套用用哲学家的话说,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说,在知识相对单一、集中而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古人那里,想做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人已非常困难,那么,到了数理声电高度发达、学科种类日趋繁杂、各种信息空前爆炸的今天,要想将所有知识兼容并包,就无异于痴人说梦了。所以,从这点来说,术有专攻是必需的,这既是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密而形成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对人们研究范围给出的一个合理的限定。

所谓术有专攻,就是强调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专业方向,都应在专业方向的范围内将学问做深做精,成为该方面的行家里手,用时兴的话说,就是具有此一领域的话语权。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节约时间,将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使用,避免无谓的消耗;二是可以减少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工作量,在单位时间里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予以竭泽而渔式的收罗,达到精而全的地步;三是易于出成果,成专家。就做学问而言,术有专攻是避免浮躁与空泛的重要手段。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通,既非专才,也非通才,这种万金油式的人已不被看好。常言说:载一车兵器,不如寸刃杀人。由此而言,与其杂学一片,不如精通一门。

然而,如果将术有专攻强调得过了头,一切惟专是从,那么,其弊端也是明显的。

首先,它易于限制人们的学术视野。中国传统思惟重视联系,很少孤立地去看待事物;中国学术向来文史哲不分家,主张不同学科的交融贯通。时至今日,更是像钱钟书先生所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学术已成为一个不同学科间互有关联互有借鉴的大的共同体。一些思想的火花、灵感,有时就是由不同学科间的对话、碰撞而被激活的;不少新发现和原创性成果,便是通过边缘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产生的。所以,只有扩大视野,才能具有登高遥览的大气象,才易于做出新学问、大学问。否则,学术视线便容易被自己的“术业”所限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打转转,便难得具备宏通的眼光和识断,也就难以避免井蛙之讥。

其次,过早地进入某一专业领域,而又只能入不能出,易于造成知识结构的单一化、狭隘化,最终导致一种能力的发展和多种能力的丧失。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由于学科越分越细,使得不同学科间壁垒森严,界划分明,形成单打一的局面。近些年来,由于专业职称的评定,学科点的竞争,把“术业”的范围限制得日趋狭窄。为了适应有关要求,学者们大多不愿也不敢越专业之雷池,只写圈内人感兴趣的文章,以致不同学科间形同陌路;即使同属一个学科,由于研究时段和对象的不同,也很少互通音问,从而人为地阻隔了学科间通话的渠道,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术业”的独立王国。从生物学角度看,过分的专门化是导致某些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过分的专门化使得该物种丧失了必要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就丧失了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与此相类,学术研究如果缺少宏阔的视野,缺少多层面、大跨度的知识积累,便只能使学者变得“术业”越来越精而知识面越来越窄,对少数问题所知甚深而对多数问题所知甚少。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发现和创新,不利于学术本身的繁衍发展。

其三,与第二点相联系,狭隘、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得研究者缺乏后劲,以致研究到了一定程度,便难于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掘进。譬如在地上挖坑,若将挖掘范围只限定在目标范围以内,这个坑便很难挖得深;而有经验的人往往先将挖掘范围扩大到目标范围的数倍,随着挖掘的进展,将范围不断缩小,层进层深,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深度。表面看来,目标范围以外的挖掘似是做了无用功,但若少了这“无用功”,“有用”的目标就难以达到。《庄子·外物》载惠施批评庄子说:“子言无用。”庄子答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广大的地面对人来说,只有脚所站立的尺寸之地是有用的;但若将四周的土地都挖到黄泉,原本容足的那点地面由于没有了拱卫和依托,也就失去了用处。所以庄子的结论是:“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成玄英《疏》谓:“是知有用之物,假无用成功。”这是饱含哲理的一个论断。就做学问而言,外围知识初看似乎并无多大用场,但在实践过程中,便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来。所谓“多钱善贾,长袖善舞”,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没有那些看似无直接用场的知识,学问就难得做深、做大,就难得有超越性的开展。在某种意义上,无用之用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有用之用。

当然,上面说的关于术有专攻之利之弊的两个方面,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重视术有专攻,但不主张一开始就将专业领域划得过于狭窄,而应对相邻学科或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涉猎,以获取一个相对健全的知识结构和较为宽阔的学术视野;我们肯定无用之用,并不是说漫无边际地去搜罗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而是强调要围绕自己的主攻方向,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术积累,以期对日后的专业开展发挥较为实际的效用。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了,一个学者便可能既术有专攻,又有效地利用了无用之用,便可能在学问一途上走得远些、前沿些、坚实些。

 

                    原载《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1日《文学遗产》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3121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