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笔耕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笔耕园地

郭伟 榕城人文之旅

作者:郭伟 文章来源:薤露人间世 点击次数:2523 次   更新时间:2017/3/8 文章录入:珍珠鸟


榕城人文之   

黄冈师院郭伟

今天早上在凤凰假日吃完早饭,快到九点的时候,福建省社科联的林其华老师打电话到房间,要求我们到楼下聚齐,准备为期一天的榕城人文之旅。林老师安排了两辆车,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的施炎平等几位老先生坐一辆,湖南邵阳的胡克森教授与汤毛、张琴及我坐一辆。本地学者昨晚都走了,今日出游的七个人都是外地的。
                                          


    车直行十分钟,先到了南后街的三坊七巷。这是榕城游的第一站。“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左宗棠、郑孝胥、陈宝琛、邓拓、甘国宝、严复、沈葆桢等近现代史上的名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可谓出将入相的灵秀之地。如今它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中,出入较多的有衣锦坊、郎官巷、黄巷,其中印象最深的主要有郎官巷的二梅书屋、衣锦坊的水榭戏台和黄巷的小黄楼。二梅书屋的主人是清朝进士林星章。他在屋角植有两株梅花。岁月沧桑,风流云散,当年的梅花自然早就枯亡了,我们所见乃今人所植也。屋内收集了大量的明清家具和民间文物,以此为基础,福建省创建了民俗博物馆,2010210日正式开馆。我不懂建筑,也没有文物鉴赏的素养,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不过,林星章当年开凿的七星洞颇能唤起我之游兴。此洞与书屋平行共壁,同等进深,相当于一个前后通风的走廊。洞壁乃糯米、糖浆混合诸物凝筑而成,壁面凹凸不平,近乎天然岩穴,呼风纳凉,想必消暑效果不亚于今天的空调。古人之巧思,实在让人惊叹。正是在这二梅书屋,导游提到了当地的三个习俗。其一为“添灯”谐音“添丁”。大宅屋梁上总会吊一盏巨大的置灯设施,名字不记得了。屋主如果生了一个儿子,便挂一盏灯,最多不超过三盏。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即意味着无穷。百子千孙,万福齐臻,此乃家族兴旺之气象也。其二是瓶置于案,谐音“平安”。其三是在花烛洞房之一角,置一马桶,以彩布作帘而掩之,号曰:遮羞布。马桶底部,撒上花生、枣子之物,祝以生子。以上种种,让我初步领略了古代南方人的生活艺术。李渔的《闲情偶寄》、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曾涉笔于此,推崇备至,大有“今不如昔”之慨。


    离开二梅书屋,我们随着导游来到了衣锦坊的水榭戏台。戏台设于水池中央的亭阁里。演员身处戏台,歌声在水波和回音壁之间徘徊,乃造成一种清越裂帛的叠加效果。戏台对面是一幢二层小楼,楼上楼下隔以飞檐,相互是看不见的。楼下广置雕花高椅,仅供男众歇息,只有楼旁假山,曲径通幽,才允许女眷由之登楼。楼上没有座位,地位天然低下的女眷们当然只能站着听戏了。水榭戏台虽是一处家庭娱乐场所,但福州当地人还是可以买票进来消闲的。这大概算是明清富豪的一项慈善吧!


 最有书香味的当属黄巷之黄楼。黄巷以西晋末年、南渡入闽的黄姓而得名,又因唐末大儒黄璞的人生传奇而添彩。据说,冲天大将军黄巢一路焚烧杀掠,偏偏到了黄巷西段北侧的黄楼,“灭炬弗焚”,悄然而过。黄巷竟成了福州城中罕见没有遭遇兵燹的坊巷。黄巷、黄楼之所以为近人广为知晓,还有一个关键的人物不能不提,那就是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楹联大师梁章钜。他在因病辞官居于黄楼时,曾大量增添亭台楼榭假山鱼池,可以说,黄楼今日的建筑格局,主要是在他手中形成的。修葺一新的梁氏黄楼成为当时福州文人雅聚唱和的重要场所。正是在这里,梁章钜陆续编撰了《楹联续话》、《楹联三话》,进一步丰富了楹联学的史料,推动了联话文体的可持续发展。在匆匆一瞥间,我记住了黄楼正堂的上联:“诗敲梅下月”。在路上,我把诗联告诉了冯契先生的弟子——施炎平教授。他对我说,咦,有点意思。小郭,你看此联作何解?我说,此联修辞取自李贺《秦王饮酒》诗中的第三句“羲和敲日玻璃声”,描绘了诗人面对月影梅花,推敲联句的情景。富有想象力的“敲月”辞则别开生面,极大地丰富了诗联的韵味。施教授微微颔首,表示认同,而且还意犹未尽地发表高见,“诗句美,这种生活更美啊。你看,想读书,不用梯子,偏从假山曲折的山洞逶迤而上。还未读书,便先把趣味酝酿足了。观鱼有池,观花有梅,玩月登亭,纳凉迎风,真是惬意呀!”旁边一位老先生插科打诨道,别酸了,要走啦!是啊,梁园虽好,终究不是久恋之地。锦衣坊叫卖的油纸伞、高墙上斜伸出去的三角梅,还有那倒垂自在的榕树长须,是系不住我们兴奋的脚步的。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别处。

    出了门楼,导游带我们游览的第二个地方,是左邻南后街的冰心故居。我原以为,这里不属于三坊七巷,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里仍属于七巷之一的杨柳巷。此屋本是林觉民、林长民也即林徽因家族的老宅,冰心的祖父乃从林氏手中购得。冰心遂出生于此。不过,除了“紫藤书屋”曾唤起我对冰心文学的某些记忆之外,老宅并没留下多少冰心的痕迹。这或许与她只是一个作家有关。作家留给读者的创造物主要是人物、意象和语言。作家曾长期生活的人文地理环境对其文学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过,其中发挥作用的地理基因并非简单的屋宅本身,而应该扩展到一个较大的地理空间中去考察。对于冰心来说,福建邻海的地理特征,与她父亲曾为海军、她曾与海结缘的经历深刻影响了她的诗歌意象创造。“海”意象的背后岂止于女性作家天然的母性?一个生活在深山幽谷、从来没有目睹过大海的作家,大概比较难以引发关于大海的联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木石式的存在对作家而言,除了能寄托某些人事情感,唤起某些隐秘的记忆,很难有别的重大意义。我只知道,冰心曾生活于此,如斯而已。相较之下,倒是作为“林觉民故居”,这座屋子对我更有感触一些。因为觉民不是诗人,而是革命家。革命家有两种:逼上梁山的“反贼”,或心怀天下的家族逆子,而以后者为可贵。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座大宅院存在的意义似乎正在于它清晰证明了觉民的世家出身,从而反衬了他的人格的高贵。何况,我在觉民的卧室侧壁还读到了充满血泪、饱含至情的手迹《与妻书》呢。在他和妻子低语切切、相诉柔情的雕像旁边,我沉醉了。这正是“文学场”的田野调查啊,它不仅诠释了深挚的夫妻情,而且传递了超越的大我情怀。无其居,孰以悟此耶?

    走出冰心故居,向右拐十来步,便又回到了南后街门楼前的空地。如果穿过斑马线,进入正对面的那条街,再沿街右步行四五分钟,你就能看到街边的林则徐故居。与冰心——林觉民故居给我们的观感一样,少穆故居规整有序,面积颇大,条石铺地,画栋俨然。在古代社会,恐怕只有传承百年以上的大家族才有这样的财力和气派吧。这两座宅院相距不远,按照聚族而居的惯例来推测,林则徐——这个开眼看世界的封建臣子,与林觉民——这个立志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志士,大概是出自同一家族的。不过,同样的家族文化培养的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大脑,这真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你将赞叹,抑或惊讶?如果你看了觉民的《与妻书》,再穿越到则徐所处的那个时代,你将做些什么呢?试着想象一下,在道光年间,腐败的清王朝尚未到最危险的时候,“师夷长技以制夷”难道不是当时有识之士所能选取的最有效的方法吗?到了光绪年间,中国已病入膏肓,采取“破而后立”的激进革命,不也正是热血青年面对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最直接的反应么?。总而言之,福州二林的人生选择,看似势不两立,实则殊途同归,本质上都是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的体现。

林则徐故居除了建筑格局保留了他生前的模样外,每间居室的主题设计与其所陈列的物品都经过地方文管部门的全新考量,在彰显少穆清廉务实品格的同时,较好地实现了近现代启蒙与革命教育的目的。前者图文并茂,从青少年的读书生活到为官的实绩,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林则徐的思想脉络和人格本色。其中有一面墙展出了巨大的林则徐治水图,囊括了他在河南、江苏、陕西、湖北等地防治水灾,以及在河道总督任上治理黄河的各种经历。后者则以“虎门销烟”为典型事件,力求揭示“开眼看世界”和“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经验教训。“虎门销烟”作为林则徐生命史上最光彩的一页,乃是其故居陈列宣传的重点。为了向游客阐明禁烟与“销烟”的深远意义,故居设计者首先详细介绍了罂粟的形态和由来,再通过大量图文资料、历史数据来说明清朝中后期的鸦片贸易对中国社会和家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其次,生动地还原了林则徐禁烟与销烟的历史情境。鸦片船模型、鸦片集装箱、鸦片船上的相关设施,以及虎门销烟的模拟场景,都一一得以陈列再现。正是在导游的讲解中,我才了解到,“销烟”实际上并非火烧,而是在海滩高处开挖销烟池,池底平铺石板,把鸦片分批投入池内,采用盐卤水加石灰浸化的办法使其分解销蚀,然后再引水入池,将其冲走。由此可见,“经世致用”并不是任由爱国激情支配的蛮干,而是在审时度势和周密策划基础上的科学实践。林则徐能成为清朝中期的一代名臣,实现“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幼年抱负,确非机遇和侥幸所能解释。

走出林则徐故居,已经是中午十二点钟了。我们又回到车上,准备等待社科联林老师的下一步安排。一边闭目养神,一边听林老师用福建话咿呀与人通话,我内心觉得特别奇妙。哪怕是全然陌生的土地,听不懂的言语,也永远隔绝不了人与人之间急于交流、勇于交流的热情。无论是面对生活、面对人文传统,还是面对历史悲剧,闽、鄂两地,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在基本的立场上,并无二致。这正是因人性而生、依人情而立的“五缘”文化作用的结果。

 

                              二


终于,福建五缘文化研究会的王碧秀会长上了副驾,她时而指挥司机,时而回头向我们介绍福州的山水人文,从容热情,令人如沐春风。和她接话的主要是湖南的胡克森教授,胡教授满口的湖南话我是听不懂的,幸好充任导游的王会长普通话不错,清晰入耳,颇能解乏。七拐八绕地,车出了福州城,上了闽江大桥。呵好宽的江面啊,好像完全不亚于长江。过去只听过黄河、长江、金沙江、珠江什么的,对福建人了若指掌的闽江偶尔听之而不闻,自动过滤掉了。每个人往往只熟悉自己所生活的地域,正如那坐井观天的青蛙、枝头跳跃的鸟雀,自得其乐有醺然之状,又如何懂得抟九天而逍遥的鲲鹏境界呢?我有些惭愧。当然喽,经常走过的老地段,印入眼帘的的画面也大多习以为常,其中不知隐藏着多少奇异的视野死角!你在高楼树荫下走路,是否抬头凝望过叶间的飞鸟,是否想到某人正在楼上看你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每个人和他的世界,终究是有限的,永远不要企图容纳全部的真理。想到这,我也就释然了。王会长说,闽江一侧缓,水浅沙多,一侧急,水深而清,江边是福州的观景圣地。闽江之于福州文化,九省通衢之于武汉性格,大别山之于鄂东匪气,诸如此等,都是环境与区域文化相适应规律的具体反映。

车进入号称八闽奇山的旗山,该山与鼓山相对,据闻“旗鼓相当”的成语来自此处,不知确否?“东南亚第一大佛教圣地”万佛寺雄卧于山麓,据称“藏风得水”,在山形水势的构成、灵脉的起向和沟通上,处处浑然天成,俨然风水宝地,可惜世俗如我者,似懂非懂地一头雾水。下车后,满目苍翠铺天盖地,无非清净法身;路边罗汉坦胸露乳,尽显解脱之相,刹那间,我的心干净了许多。期盼已久的般若堂素斋似乎也变得不寻常起来。

依照佛教进食戒仪,真正品味素斋的过程,似乎应该怀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悲悯之心,先行诵咒祈福,然后秉承“身安而后道隆”的开示,以食当药,对治形枯。不过,万佛寺广霖方丈深谙随顺之道,他没有随机宣传佛教教义,而是反复渲染万佛寺素斋用料的考究与拼盘的精美,旨在艺术趣味上迎合学者的癖好。什么土豆片组成莲花形啦,豆皮里包着各种类型的蘑菇末啦,荔枝肉镶嵌在豆腐中啦,真是琳琅满目,让人叹为观止、不忍饕餮,生怕破坏了这精致的艺术盛宴。当然,三月之后的追忆与事实有所出入,不过其时在座的施炎平等几位上海学者忙着拍照,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斋毕,广霖和尚带我们参观了寺院,倚山面水,堂庑阔大,雄伟奇丽,如入皇家园林。在方丈室里,他向我们介绍了福州得名的由来,所谓“有福之州”是也。不过,当年的“福”在于城内水路纵横,交通便利,而建国之后,福州屡经填河扩建,城中河、河中城的“福”字景观早已没有了想象的空间。数十年间,涝灾频发,楼价飞涨,依然是那片古代的天空,可福州人心却和全体现代人一样,向另一个方向飞驰。依方丈的解释,高楼林立的现代福州最有特色的是庙宇、道观众多,它始终沉默地护佑着这爿灵山、这湾秀水,每到元日除夕,人山人海,宗教氛围远较北方为浓厚。闽南海洋文化中的妈祖信仰之所以远播东南亚,其来有自也。

 

          三


为了让福州之行更加完满,福建五缘文化研究会还安排我们参观了马尾船政博物馆。这里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有感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1866(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洋务活动。1867年,沈葆桢还特地写了一副楹联悬挂在船政衙门的大门口:“且慢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正是在这种严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工业才得以起步与发展。认真读着橱窗里的介绍,我才知道,严复、詹天佑、邓世昌、沈葆桢这些近代史上的民族精英,均与马尾船政有着不解之缘。近代北洋、南洋水师的精英分子大半出自福建或福州船政,且不细表,单说人文领域的达人严复,便毕业于船政驾驶专业,之后赴欧留学,回国后转以《原富》、《天演论》的翻译而大鸣于世。把《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法文、号称“中学西渐”第一人的陈季同(1852-1905),亦是船政前学堂制造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只不过他同样没有走实业救国之路,同样转行从事翻译和外交罢了。

马尾船政培养英才涉及的领域之广、专业之精、成就之大,以地域而论,罕有其匹。这与前、后学堂的课程设置、求学章程、教学方法是有密切关系的。博物馆内展览的《求是局艺局章程》有这样的条目:


 一、各弟子到局学习后,每逢端午、中秋给假三日,度岁时于封印日回家,开印日到局。凡遇外国礼拜日,亦不给假。每日晨起、夜眠,听教习洋员训课,不准在外嬉游,致荒学业;不准侮谩教师,欺凌同学。

二、各子弟到局后,饭食及患病医药之费,均由局中给发。患病较重者,监督验其病果沈重,送回本家调理,病痊后即行销假。

三、各子弟饭食既由艺局供给,仍每名月给银四两,俾赡其家,以昭体恤。

四、开艺局之日起,每三个月考试一次,由教习洋员分别次第。……

五、子弟入局肄考,总以五年为限。于入局时,取具其父兄及本人甘结,限内不得告请长假,不得改习别业,以取专精。

艺局章程反映了当时主事者育人才以强国、“求知识于世界”的拳拳之心、迫切之念,其中的管理之严、待遇之厚、要求之专,深得应试教育之精髓,事实上,此章程大体反映了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教育政策。然而船政教育之优势,并不止于此。这只是表象。它与科举教育的本质区别,主要在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不同,而最关键则在教学模式的差异。博物馆曾陈列有两者比较的专门图表,明确指出“船政教育”“利用学堂(堂课)、工厂(厂课)、练习舰(舰课)三者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而“科举教育”则是“纯理论的教育”。前学堂制造专业、后学堂驾驶专业和管轮专业,各种课程设置均提到这种“三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与当下高等教育领域专业综合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偏于职业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英法文原版教材的使用,虽说是中文专业教材严重缺乏的现实写照,客观上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多元化发展。严复、陈季同的翻译能力或许就是在这种专业学习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

马尾海战纪念馆坐落在船政馆旁边,在这里,一百三十多年前的马江海战的惨烈情景在我脑海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然而,心情却更加压抑、沉重。海战,海战,本应以辽阔的大海作为纵横驰骋的战场,却无端被“彼若不动,我亦不发”的保守战略束缚了手脚。仅止于守门的海军,斗志既丧,先机复丧,谁能作“天欲坠,赖以拄其间”的中流砥柱?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又何尝不是战略的失败呢?朝廷的腐败黑暗是一切因由的总体背景和根源。在染污过的绢纸之上,如何能够描画出美轮美奂的风景呢?是的,船政专业人才并没有在万里海疆创造战争史的辉煌,可他们在实业技术和其他领域上旁逸斜出三两枝,也绘就了别样的风景,这“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的局面,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顾往而知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如何,我无法言说。中华民族当下的复兴使命,却是众所周知的。复兴不是白日做梦,它要求我们每个人在每个地域、每个领域、每个家庭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汇五缘,沟通内外,以个体人生价值的体现为现实实践的出发点,把个人命运融入到民族命运共同体之中。对于此,我情愿相信,而且拭目以待。

补记(二)、(三)两节于丁酉年二月十一。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2813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