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这位正部级干部自杀后,留下了惊天遗产!

作者:起点财经 文章来源:搜狐网 点击次数:2489 次   更新时间:2017/5/30 文章录入:珍珠鸟

这位正部级干部自杀后,留下了惊天遗产!

【按】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其为当年享祭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文化地位千古不朽,但政治地位却备受质疑。屈原最受历代正统所褒扬的情怀,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就是:有国才有家,没国哪有家?人及其家都是国的依附体!国君代表国家,希望国君了解自己,能为国家做贡献,为君王忠尽智,是士大夫做人的政治底线,统治者所欢迎的也正是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家国(党国)一体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欺骗,爱国是伪装,护权才是真。二战期间,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很多科学家、学者、文人都离乡背井、移居美国,成就了辉煌的事业,你能骂他们是卖国贼吗?屈大夫是楚国既得利益集团成员,坚信绝对领导权属于芈氏集团,不容旁落,是为爱国;维护弱智的楚怀王楚襄王领导核心,是为尽忠。宁可葬身鱼腹,也不犯颠覆大罪,是为天经地义(现在称之为“宇宙真理”)。屈原备受诋毁,是因为他不尊礼数居然“妄议”中央!放到现代社会文明的国际背景下来考量,屈原的这一精神不值得推崇!在西方的观念中,人权大于国权。人独立于一切权力之上,国家公权力对于公民而言,只是服务性行为,你对了我就拥护,你错了我就弹劾。把国权神圣化,家国化、D国化,动不动就以犯上作乱、颠覆大罪伺候,应该是一种准皇权意识、准封建意识,何来社会进步之有?科学没有国界,文明没有国界,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我们都是世界公民,引进人才不是媚外,拿外国绿卡也不属于卖国。国与民之间无需做任何政治绑缚,向往文明有理,唾弃专制无罪!国破山河在,清亡民国兴!历史进步何罪之有?以愚忠的方式爱国实为祸国!

公元前278年春,楚国首都被秦军攻陷,消息传到南方,已经被免职的原左徒(相当于正部级干部)、三闾大夫屈原,痛不欲生,最后,在民间认定的“苦毒之日”,即阴历5月5日,来到汨罗江畔,怀抱沙石,黯然投水自杀。

两千多年来,经过盘点,人们发现,屈原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实在太庞大了,简直可以用得上“惊天”二字。

我们大体上梳理一下,有以下诸方面——

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叫:端午节。

人们都说,屈原投江后,百姓们一边驾龙舟去打捞,一边用棕叶包着米饭向河水里沷撒,以防他的尸身被鱼虾所食。后来,每到阴历五月初五,人们都用这个方式纪念屈原,渐渐地便形成了端午这个节日,以及节日的两大习俗:划龙舟与包粽子。

这个端午节起源的传说,不管专家们信不信,反正广大人民群众是信了!

事实是:没有屈原,端午节不可能如此发扬光大,更不可能如此富有文化底蕴!

(更何况,这不仅是节日,还有假日,还有吃的、玩的!)

两大精神

两大精神是:爱国,担当!

新文化运动之后,一般把屈原定位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因为他自杀,是为国家殉葬!

为什么国家灭亡,屈原要自杀呢?

因为他是楚国的贵族,他跟国王是一个祖先,楚国是他们的祖先荜路蓝缕开创出来的。

楚国既是他的国、也是他的家!

他不能投降敌国,也不愿奔往外国。

复国无望,便以死明志。这便是一种担当。

屈原以自己的言行,把贵族的担当精神发挥到极致。

贵族的等级制度应当灭亡,但贵族的担当精神应当永存!

三大情怀

  

屈原最受历代正统所褒扬的情怀,是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就是:有国才有家,没国哪有家?!国君代表国家,希望国君了解自己,能为国家做贡献,为君王竟忠尽智。

士大夫们宣扬的就是这个,统治者所欢迎的也是这个!

屈原最受圣贤们推崇的情怀,是高尚情操。

他年轻时写过一篇《橘颂》的诗,借物言志,表明自己要洁身自好,守身如玉,绝不与恶俗同流合污。

所以,在他被免职流放之后,渔父劝他随波逐流,卜卦者让他出国发展,他都拒绝了。

司马迁在为屈原作传时,如此评价:

其志洁,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成白话,意思是:

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所以,不为奸邪势力所屈服。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一点也不受恶俗的污染。由此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最受文化人推崇的情怀,是浪漫。

屈原的脑子里,总是把自己想像成超凡脱俗的仙人,住在阆外,培育仙葩,身上穿戴着香草鲜花,身边围绕着美丽仙子……

他在为祭神歌舞写歌词时,云中君、湘夫人、司命、河神、山鬼……无不形象鲜明,精神饱满,重重义。一句“寥寥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至今读来,犹让人泪奔!

他的《离骚》,自叙为天生神人,食芝兰、饰玉佩、驾云车,游于天地间,以求美女,凡遇佚女、有娀、二姚、嫦娥……皆不为所感,忧愤之至,但仍然坚定“路漫画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遂以羲和为导、六龙为驭、云霓为车,驶于天地间,后见故里正遇战乱,山河破碎,于是息驾,泫然涕下,叹息不止。

《离骚》全诗共有372句、2469字,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实境与幻境相交替,根据情绪的变化,长短错落有致,曲折委婉,一唱三叹,被后世誉为浪漫主义盥可逾越的巅峰。

几十篇诗歌

后人所编的《楚辞》,收录了屈原诗作24篇,篇篇如璀璨而不灭的明星。其中:

《九章》是抒情诗的典范,

《九歌》是中国歌舞剧的绝唱,

《离骚》是登峰造极的浪漫主义杰作,

而《天问》则是旷古绝今的怀疑主义和终极关怀的奇迹。

屈原的诗作,开创了骚体、赋体、歌剧体、梦幻体等四大文体,它把瑰丽的浪漫想象、鲜明的地域色彩(地域的才是世界的)、深刻的个体体验、强烈的情感抒发、丰富的表现手法,都发挥到极致,成为世界诗歌史上无与伦比的一座丰碑。

(像《九歌》这样的歌剧体,直至2200年后,白话诗巨擘郭沫若写下《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才算被续上。)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伟大诗人,既是引领者,也是最高峰!

一百多个疑问

屈原自杀前,来到一座神庙里,向天地、山川、历史、政治及个人命运发问,成《天问》篇章,自“盘古开天”问到“贤人不遇”,共发问373句、约173个问题。

《天问》为三大段,第一段是对天地自然提问,自首句“曰遂古之初”至“乌焉解羽”,共计112句,69个问题。首先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运行发问,接下来对大地结构、河流山川发问,然后以鲧禹治水、羿射十日等既有历史事实、又带神话传说的事件发问为转折,进入第二段。其中如开篇“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开天辟地的远古之事,连天地都没有形成,人类更没开智,谁能记载?谁能考证?)等问题,既是每个人脑间都会存在、又是千古以来无人可解答的终极问题。

(弥补了诸子百家们对终极问题的思考。)

第二段对历史、政治提问,自“禹之力献功”至“卒无禄”,共计244句,96个问题。首先从大禹的婚姻问起,接着对夏、商、周历史、政治事件提出出一系列疑问,直到春秋战国若干事件,最后,以问楚国历史、政治为转折进入第三段。其中类似于“齐桓九会,卒然身杀。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等历史事件,都是千百年来让史家聚讼、人心纠结的大问题。

第三段从自“薄暮雷电”至“忠名弥彰”,共计17句,8个问题,内容主要是联系自己的遭遇,阐述屈原个人的感慨。其中如其末句“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如何让君王知晓我的心迹,让后世传颂我的忠贞之名?)都是天下正直人士难解的心结。

诗人发问所表现的问题之广泛、学识之渊博、关怀之博大,让人震惊!而其中表达的宇宙之广大、人文之深邃、思维之浩渺,更让人震撼!

2000多年来,除了唐代的柳宗元差强人意地写过一篇《天对》,一一回答屈原的问题之外,还没有人能如此系统而有高度地有此关怀。

实际上,从唐代以后,中国人的怀疑精神,已经渐渐丧失!

千年范式

屈原为人、作事、写诗,都成为后世文化人的楷模。

所谓“泽被后世,非一代也!”

屈原之后的文化人,言情抒志,没有不受屈原影响的!

万世师表

作为文化人,儒家把孔子列为万世师表。

但论情怀、论担当、论高洁、论艺术形象、论对美的追求、论终极关怀、论怀疑精神、论诗体创造、论表达方式,毫无疑问,屈原才是万世师表!

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成山丘。

其实:

与日月争辉的,何止是屈原的诗歌,还有他的志趣、他的言行、他的情怀。

化为土丘的,又何止的楚王台榭,还有历代所有帝王的台榭、功业、威名。

回头看过去,两千年来的文化史上,真的没有一个文化人,给后世留下的遗产比屈原更丰富!

附读:吃了那么多粽子,你知道屈原老师到底有多牛吗?

  

文/六神磊磊

我们都知道,屈原老师是个好人。

因为他,我们才有粽子吃,还放假。他拼劲最后力气,给我们做了这么大一件好事,真的好感人。

但今天我想说的是,屈原老师不但是个大好人,更是个大牛人。

准确地说,是开天辟地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超级大牛人。

在金庸小说里,有这样一句吹牛的话:我是古往今来第一位大高手、大侠士、大宗师。

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句话,用在屈原老师身上,一点都不过分。

他完全可以把这句话,当作他自己的签名。

这么说吧,小时候我们写作文都要举例子对吧,特别是举一些名人的例子。

比如国外的名人,一般就举什么爱迪生啊、牛顿啊、达芬奇啊,类似牛顿煮怀表、达芬奇画鸡蛋之类,提笔就来,屡试屡爽,最后往往还要加一句:

让我们向他们学习吧!

国内的名人呢?就是李白杜甫王冕之类,比如李白铁杵磨成针啊、杜甫七岁咏凤凰啊、王冕画荷花啊等等,然后也加上:让我们向他们学习吧!

于是问题就来了:李白、杜甫这些牛人,他们当年写作文、写诗的时候,举不举例子?

当然举!举谁呢?

屈原。

标准句式就是:当年,屈原老师做了啥啥啥,他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让我们向他学习吧!

那一年,李白要写一篇东西,叫做《江上吟》。

和我们写作文的套路一样,他先写了一番风和日丽、波平浪静、祖国山河多么美好等等,然后开始举例子了:

“屈平词赋悬日月……”

瞧,就像我们小时候请出爱迪生、牛顿一样顺溜,然后大吼一声:我要向他学习!

又有一次,李白要写一首《古风》,要举例子,他又翻屈原老师的牌子:

“屈平窜湘源……”

写《笑歌行》的时候,屈平老师再次被请出来了:

“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屈原老师的例子,李白一共用了多少次呢?

根据一位叫谢模楷的专家的统计,有足足一十三次!实际上,李白的所有诗歌和作文里,各种提到屈原的有二十多次。

真是恐怖啊,我们小时候那么缺例子,也没把“画鸡蛋”“煮怀表”的例子用二十次。李白你到底是有多迷屈老师啊?

李白不是一个人在迷屈原,其他大诗人也一样。比如孟郊至少用了屈原七次,白居易用了屈原九次,大家兴高采烈,动不动就翻屈原的牌子。

总之,在唐朝,屈原老师真的很忙!

引用人家屈老师的故事,那还在其次。

更直接的是,直接copy人家屈老师的句子,还沾沾自喜。

就好像今天,有的文艺青年们写文章,动不动学上一句“门外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

抄屈原老师的不叫抄袭,后代诗人们羞涩地解释说,这叫做……爱。

比如卢照邻老师,那可是堂堂“初唐四杰”之一,大诗人,写了一句诗:

“寸步千里兮相闻,思公子兮日将曛。”

还有刘禹锡老师,号称“诗豪”的一位大牛人,也写了一句诗,叫做:

“宁知楚客思公子,北望长吟澧有兰。”

咦,这些诗句怎么这么熟悉呢?

仔细一想,原来人家屈原写过: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如果唐朝有语文老师,一定会很严肃地说:“刘禹锡,卢照邻!你们两个过来,讲一讲这是怎么回事!”

刘禹锡一定会委屈地举手:“报告老师!不只是我啊,李白……他也抄人家屈原的!”

是的你没听错,刘禹锡没有乱打小报告,李白经常这么干。

李白写:“飘风吹云霓”,人家屈原说:“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李白写:“啾啾夜猿起”,屈原说:“猿啾啾兮又夜鸣”。

李白写:“横流涕而长嗟,折芳洲之瑶华”。屈原说:“横流涕兮潺湲”,“采芳洲兮杜若”,“折疏麻兮瑶华”……

语文老师气坏了,抓住李白的肩膀摇晃:

“好啊你,我一直当你是尖子生,没想到你……”

李白涨红了脸,憋出几个字:“老师,其实杜甫他也……”

没错,李白的小报告也是准确的!

杜甫写:“江中风浪雨冥冥”,屈原说:“雷填填兮雨冥冥”。

杜甫写:“秋风袅袅吹江汉”,人家屈原说:“袅袅兮秋风”。

杜甫说:“高风下木叶”,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

语文老师震惊了,下令:查!全班作业通通收上来,给我查到底。

一查之下,他懵逼了:深度学习借鉴过屈原的唐代同学里,还有张九龄、王维、韩愈、杜牧、李贺、李商隐、温庭筠……

老师已近崩溃:你们就说说谁没有抄过人家屈原吧!

陈子昂毅然站了起来:报告老师!我没有!我学习的是建安风骨!

老师一作业本拍到他头上:你好意思!

你的那个代表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人家屈原说,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你的那个“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家屈原说:“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老师满教室追打陈子昂:你说你没抄!你没抄!

是的,没有屈原,就没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没有屈原,就没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没有屈原,就没有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没有屈原,就没有李白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屈原写什么,他们就写什么。屈原写丹橘,他们就写丹橘;屈原写山鬼,他们就写山鬼。还有什么湘君、女萝、香草、美人、美禽、瑞兽、嘉树……屈原开了头,后人一轰隆都来写。

然而还不止如此!后代的大诗人们不但copy屈原的诗,还全方位各种模仿屈原的style。

屈原搞了一个“独醒style”,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

于是,杜甫、钱起、杜牧、白居易、柳宗元、贯休……一哄都来玩“独醒”。

屈原还搞了一个“洗脚style”,因为“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于是李白、岑参、韦庄、皎然、骆宾王、司空图、皮日休都跟着写洗脚诗。

最搞的是,屈原开什么公众号,他们就开什么公众号。

屈原开了一个公众号,叫做《九歌》,刘禹锡十分仰慕:哎呀我也要搞一个!他认真地学着屈原,郑重开了一个号,叫做《竹枝词九篇》,立志要像屈前辈一样红。

对了顺便说一句,我也新开了一个公众号:六神磊磊读唐诗,id是dutangshi6 。记得关注,专门登我的唐诗文章。

话说,看到唐朝的人这么膜屈原,宋朝人笑了:呵呵,你看我们就不这样盲目崇拜……

话刚说完,苏轼喊了一嗓子:我也要续一个《竹枝词九篇》,向屈原致敬!

辛弃疾说,我要用屈原的诗下酒!

陆游说,你能和我比么?我平生离骚读千遍!

李龙高说,你有我痴迷么!我三更绕树读离骚!家里人还以为我抽风!

宋代的一伙大文士们还纷纷说,来吧,我们发起一个话题,就叫做#痛饮读离骚#吧!

瞬间,报名的人挤破了大门,有戴复古、张元干、王迈、晃公溯、楼钥……一时间关于“痛饮读离骚”的诗词被刷了屏。

有一个叫蔡松年的人,呼哧呼哧跑来报名,说:我也来!我要写一首《念奴娇·离骚痛饮》……

话还没说完,被众人一顿群殴,踢了出去:“滚!你这个金国人!”

好了,不多说了。

这就是屈原,我们吃着粽子纪念的人物。

他是中国有了“诗”这样东西以来,开天辟地的第一位大神,终极大boss。

在他之后,我们的文坛出了无数的猛人、牛人、狂人、神人,一个比一个天才,一个比一个不服人。

但不管是谁,有多么狂,当他来到屈老师面前的时候,都要装低调,凝神屏息,向他致敬。

最后,引用两个特别傲娇、特别不容易服人的人对他的评价吧:

一个是现代的,叫鲁迅。他说,《诗经》三百篇,加在一起,也许都没有屈原对后世的文章影响大。

一个是古代的,叫苏轼。他说:屈原写《离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呢?大概只会微微一笑,淡淡地说一句话:

“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不当大哥好多年。

附读:屈原: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又逢端午,遥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历数古今中华先贤,列在前几位的,当有屈原。更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第一个真正具有忠肝义胆、满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爱国主义战士。

  

《离骚》之后无《离骚》

感谢司马迁,从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从亘古不息的汨罗江中,打捞起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文学家,他在《史记》中用了1200多字让后世记住了那个不屈的脊梁。

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籍贯湖北秭归,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78年。年轻时的屈原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伴随左右,深得器重,参与和执掌楚国 许多重要军政外交事务,起草宪令,修正法度,展示了高超非凡的治国理政才干。这一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时期,确立了他事业的高度。

屈原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是他的文学成就。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耸立起中国文学风光雄奇的巅峰。《离骚》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篇幅最长、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诗;《天问》以奇特的诘问形式、异常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一连向上苍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 哲学等许多领域,既敬天尊神法道,又借天问道、借古喻今,叩问现实,质疑巫术的盛行,充满科学求索精神;在祭歌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九歌》,结构精巧,斑斓 绚丽,美轮美奂,塑造了或优美妖娆或庄重典雅的云中君、湘君、湘夫人诸神形象,成为传世经典之作。《离骚》之后没有《离骚》,《天问》之后《天问》不再, 《九歌》之后难寻《九歌》,屈原之后的中国文化人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下,刨挖文学的泉眼和思想的深井。

钢筋铁骨的屈原精神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溯寻中国文化的源头,都不能不端视屈原的身影,触摸“屈原精神”的钢筋铁骨。

一是国家至上。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襄理朝政,竭力勤勉。他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富足强盛,实力雄厚,威震诸侯。他“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内对外都是一把好手。但他并非总是春风得意,他遭遇到了一个强劲的来自外部却深潜楚宫的政治对手。秦相张仪是中国 历史上着名的谋略家和纵横家,诡计多端、老谋深算、胆略过人。他一生有两件最得意的政绩,一是几度破坏楚齐联盟,为秦国成就霸业扫清了前障;二是成功地离 间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使楚国驱逐忠良,丧失清醒,丢掉了雄起的基础和机遇,最终为秦所灭。这两件事合而为一,那就是张仪打败了屈原。张仪十分清楚屈原 是楚国唯一使他感到威胁的对手,他收买靳尚,设诡郑袖,蒙骗楚王,谗害屈原,可谓用心良苦,心机算尽。屈原清醒地认识到楚国真正的敌手是强秦,“横则秦 帝,纵则楚王”,不是楚吃秦,就是为秦所吃。但屈原贵在心系国家,失在忽视了小人的力量。两人较量的最终结果是,正不敌邪,屈原惨败。从一定意义上说,楚 秦之战实质上是屈张之争,屈死而楚灭,张狂而秦胜。尽管如此,屈原至死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使命的担当。历史的篇章总是飞扬着流畅与滞涩的墨迹,正 邪不分、忠奸难辨的故事时常发生,让人嗟叹,但车轮总能曲曲折折歪歪扭扭地往前走。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并非始于秦始皇,春秋战国诸侯之间的征战其实都是 统一战争,是诸多帝国梦的灰飞烟灭与推倒重来。屈原的政治见识使他看到了战争的性质,知道战争的赢输决定着国家的存亡,而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他 的忧虑远比一般人要深沉、痛彻得多。国之将亡,已无暇计较个人恩怨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前途直至自己的生命。一切幻灭之后,他拼将生命全 部能量的最后一跃,也是以身许国。这种为国尽忠的信念,构成屈原精神的主体,渐渐凝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

二是忠君忧民。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身居荒野却顾盼庙堂。他对楚怀王曾有深厚感情,一度几乎寄予了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和事业追求;而又怒其不争、怨其不 察、恨其不用、哀其不幸,悲叹昏聩之君误国、蛊惑之佞亡国,可谓爱恨交织。即使屡遭离间、屡受陷害而被疏远、流放,他仍然一步三回头,期盼君王的幡然醒悟 和召回。在“楚才晋用”的时代,屈原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离开,像春秋时期的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一边寻找明君,开辟自己的政治试验田,一边传大道,宣扬自己的 政治和道德主张,但屈原宁死也不愿意离开楚国一步,对国家、君王的忠诚日月可鉴。即使对昏聩的新主顷襄王,屈原也同样抱有过幻想,浪迹荒野之时仍以诗赋寄 情,提醒朝廷,但终究是一厢情愿、枉自多情。屈原的忠君情结和爱民情怀并存,对民生有更多的体恤,在忠君与爱民的矛盾中备受煎熬。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 民生之多艰”,以民为本,敬天法祖体恤苍生,为民请命,对百姓充满深深的同情和哀怜。屈原身为宗室重臣,却站在劳苦大众一边,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 权,明知这样必定会触犯贵族垄断集团的利益,但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对民众、对王权的忠诚昭然若揭。两千多年来,屈原这种忧国忧君忧民的 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三是坚持真理。真理贵在发现,难在坚持。坚持真理是需要智慧的,屈原负责过许多国计民生大事,对政治、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的倡导法 制、鼎新革故、推进民主、选贤用能等改革思想,对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楚国无疑是很有价值的。譬如他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奴隶傅说、屠夫吕 望、商贩宁戚成才的故事为例,说明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重要性,这一人才兴国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先进性和开拓性的。坚持真理也需要勇气,屈原对“世溷浊 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的世俗污秽深恶痛绝,敢于剑挑楚国政治的失误、吏治的腐败、贵族阶层的贪婪,甚至胆敢指责楚 怀王、抨击顷襄王,威风凛凛,寒光闪闪,锐气逼人。坚持真理更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屈原的远大抱负和政治理念一旦确定,便坚贞不改、矢志不渝,“虽九死而 犹未悔”。即使在遭贬放逐的路上,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自励,像一个战士,义无反顾。屈原的耿耿正气,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为真理而斗争 的勇士。

四是情怀高洁。屈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贵节操的坚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些葳蕤芬芳、烁金 泛银的精美文字,像镜子一样照映着他那纯净的灵魂与高洁的思想境界;“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精色内白,类任道 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他以橘言志,表达了自己表里如一、坚贞不屈的品格;“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举世皆浊 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与清醒自重的秉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达了他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宁溘死以流 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表达了他对“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昏暗时代的猛烈抨击和 对黑恶势力决不妥协,纵然招致灾祸也决不苟且偷安的坚定决心。

伟大的悲剧英雄

忠烈屈子,千年一叹!

一声赞叹,一声悲叹。屈原纵身一跃,将自己定格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悲剧英雄。

楚 国社会千疮百孔时弊丛生,政权昏暗腐朽摇摇欲坠,政治生态险恶,官场上毫无清明正气可言,使屈原有生不逢时之感。他的真知灼见被君王视如草芥弃如敝屣,他 的才干遭到无能之辈的嫉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楚怀王授权屈原负责起草国家宪令,屈原草稿未定,而“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 与”,上官大夫便向楚怀王进谗诬告屈原,使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是魑魅魍魉们的“羡慕嫉妒恨”祸害了一代忠臣贤良。

更可悲的是,屈原遇上了两代昏君。

强秦兵临城下,弱楚危在旦夕,楚怀王却屡中张仪之计,违背盟约与齐断交,既恼羞成怒又不讲信义,既贪婪自私且鼠目寸光,终于孤立无援,求救无门。被晾在一边 的屈原看到了楚齐断交的严重后果,力阻无效,反而被逐出朝廷,流落到汉水之北。后来楚怀王终于被秦国诱捕,客死他乡。被流放的屈原“睠顾楚国,系心怀 王”,为故主的罹难而悲愤,更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新主而悲哀,为新主听任满朝奸佞庸臣祸国殃民而愤怒。顷襄王更是心胸狭窄之人,他一怒之下将屈原驱赶 到更偏远、更艰苦的江之南。面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披发行吟,顽强地写下一篇篇政治性的辞赋诗作,执着地诉说他的爱国忧民之情、救国济世之策,坚定地表 达他的楚国复兴之梦。无奈顷襄王在媚秦自戗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楚国也就气数已尽,行将就木了。公元前279年,秦国悍将白起攻打楚国,引水灌城,一下子淹 死楚国军民几十万人,还攻占了屈原的出生地、楚国的国都郢。第二年的五月初五,一代爱国名臣屈原投江殉志,留下千古奇恨、千古沉冤、千古悲歌。

臣事明君,将遇良才,这是中国历代仕子所追求的昌明环境。国与国的较量实质上是王与王的对弈和对决,一国之强弱取决于一君之明晦。屈原经历三代君王、事奉两 代国君,但他们一个比一个昏聩,一个比一个素质差。楚怀王胸怀狭隘、目光短浅,朝秦暮齐、言而无信,低劣的政治品格、低下的政治智慧,使楚国的式微成为必 然;顷襄王更无理政智慧可言,耳聋目塞,纵容小人弄权,使楚国驶入了加速灭亡的快车道。两朝昏君,一般器量,是楚国的不幸,更是屈原的大不幸。作为一位政 治家,屈原从明亮转为黯淡,直至陨落,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一国之殇。

屈原的悲剧,也在于他自身的不悟。

他或许没有意识到,他的壮志难酬除了有小人的嫉妒和陷害外,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对立,而又缺乏一个强有力政治集团的统治。屈原所代表的士大夫阶 层与君王之间的矛盾,是改革与守旧、民权与君权、维权与专制、分权与集权之间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是他的改革思想与君王权力意志之间、国家利益与统治集团 利益之间矛盾冲突的深刻反映。而且这些矛盾在内外交困中迅速发酵激化、不断升级,使社会的分崩离析一触即发。外有强梁虎豹环伺,内有蚁蠹贪噬豪取,风雨飘 摇的楚国大厦安有不倾覆的道理?屈原满腔热情地想挽狂澜于既倒,无疑要成为矛盾的一方——这是势单力薄的一个人与一个腐朽势力、利益集团的对峙,文弱书生 想螳臂挡车,这是他的幼稚、天真与单纯。面对外腐内朽、苟延残喘的统治系统,屈原没有跳出专制权力的樊篱,没有号召民众摧毁专制统治的意识和力量。他不如 70年后的农民陈胜、吴广那么勇敢无畏,不如楚国贵族后裔项羽那么气魄盖世,不如流氓无产者刘邦那么无所顾忌。这三拨人都是楚人后代,是他们前赴后继、共 同奋斗,三年而灭秦,应验了屈原同时代先知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脱离政治系统使他失去了权力,脱离广大民众使他失去了根基,屈原的抗争无异于自 己抓起头发往上拔,即使拔光头发也无济于事。这是一种不彻底的反抗,但是,反抗总比不敢反抗好。

屈原的悲剧,还在于他文人式的愚忠。

怒也好、怨也罢,骂也好、哭也罢,屈原的忠君思想是不曾动摇的,他的死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源自他所受的封建传统的教化和传统文化的熏染,源自他的政治理想对 专制统治的倚重和依附、对君王权力的效忠与臣服,源自他的政治品德和人格操守。有人言其为才所困、为情所惑,那实在是看低了屈原。屈原的远见与胸怀是他的 同僚们无可企及的,只是他有着书生的意气与弱点,崇文而不尚武,有宏韬而少谋略,没有革命的勇气与能力,没有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号召力,没有敢说敢为、 揭竿于阡陌之中的魄力。他把全部理想寄托在一个君王身上,一叶障目,看不到时代的趋势、朝代的更替、社会的规律、民众的力量,他的忠君思想显然具有浓厚的 愚忠色彩,是一种文人式的抗争,是那个时代无可铣削的胎记。

屈原以身自洁、以死明志的精神可赞可叹,但一己之净并不能换得天下之洁。他的投江,无疑是投向黑暗、腐朽、窒息、昏聩君主专制和污秽官场的一枚人体炸弹,有 惊世骇俗的一声轰鸣,但也只是一响而已,终究无益于国内政治矛盾的缓和与消弭,无济于民生的改善和楚国命运的起死回生,更无力撬动古代封建专制统治的沉重 铁板。他以自戕的方式,给一个国家的式微画上了一个富有预兆式的句号,所荡起的涟漪波及中华民族两千多年。

屈原从政治顶峰坠入人生的窘境,从政治家回归到落魄文人,从理想的贲张走到了惨淡的现实,这种落差使他的思维从博大走向了单一、从宏观走向了微观、从灵变走 向固执。他看到了楚国的末日,不愿意接受秦国即将一统天下的趋势,在奋起与隐遁之间,作出了痛苦和尴尬的选择。其实这是中国第一次实现大一统前夕的无谓挣 扎,在摧枯拉朽的历史车轮面前,一切都会被碾得粉碎。屈原稀里糊涂地充当了一个有节气的螳臂,既可敬,又可怜。为一个不值得的政治系统而殉情,这是屈原的 局限,也是屈原的悲剧。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滴眼泪。

中国文化的精神巨雕

从 这个角度讲,屈原应该向比他年长210岁的“至圣先师”孔子学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不为重用,或者被供而不用,也曾郁闷过,但他看清了现实的无奈,并不过 多怨天尤人,只轻轻地一声叹息后,便一头扎进典籍诗书中,梳理上古时期的经典思想,集成和开创了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孔子的思想如一轮明月,映照人类文明 的长河2500多年。人类文明史上影响时间之长远、影响力之深刻、影响范围之广的思想家,唯孔子为最,他在奠定历史文化高度的同时,成就了自身的精神高 度,后世无以企及。苍天有眼,巨擘如风,总是在重重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为你轻轻推开一叶窗。只是屈原没听到风吹窗启的吱呀声儿罢了。其实,人生原本就是多元、多彩的。

屈原的刚和孔子的柔,都是民族的骨骼,都是民族的性格,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巨雕和英雄史诗。

之所以感谢司马迁,是因为他敢于真实客观地评价屈原。像屈原这样一位不得志的贬官,在当朝的史官笔下是很难有真相可言的,如同对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被始用终 弃的文臣武将的评价一样,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但是司马迁不同,他在屈原愤然投江150年后伫立汨罗江边凭吊先贤,那时的他只有20来岁,一样的满腹经 纶,一样的家国情怀,“余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泪”。他高声诵读屈原的诗辞歌赋,志趣相投,英雄相惜,涕泪长流,所以他笔下的屈原才那么真 实、那么有神采。司马迁的垂泪,是屈原溅起的水珠,是接续古今情感的一脉清流,因为25年后的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触怒汉武帝,出于同样 的悲剧、同样的悲情,他发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慷慨悲歌。我想,司马迁把屈原的死应该看得很重,而把自己看得很轻,因为他要着书 立说,留住历史,记录包括屈原在内的悲剧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还应该向比他小210岁的司马迁学习。孔子、屈原、司马迁,各有志向,都是中国精神的骨骼。

挡车螳臂也是英雄,以死抗争也是战斗。水柱擎天,英气断流,屈原用生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矗立起一尊令后人仰望千年万年的丰碑。

仰望是需要载体的。文化的盛宴无须山珍海味,一枚粽子足够,加上驱邪的雄黄酒、奋进的龙舟队,更好。棱角分明,粽叶幽香,年年端午,款款深情,咀嚼和回味的 是一种精神。有意思的是,中国人选择了在孔子的诞辰纪念日祭孔,亦选择了以屈原的忌日为节日,从此,中华民族的文脉里,弥漫了一种淡淡的忧思,以及绵绵的诗意。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2975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