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周治南:《大学通识通教》课程设计理念

作者:周治南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433 次   更新时间:2017/9/27 文章录入:珍珠鸟


  

一、依托情智互动,实施创造教育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的“情”、“智”、互动观。20世纪90年代,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尔等学者提出了情绪智能、情绪商数学说。“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它其实就是我们在教育学中通常概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这两类脑力现象。智商是一个人汲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标志,情商则是一个人识别环境与协调环境的能力标志,灵商是智商和情商适时对接时迸射出来的炫目火花,是一个人创造力生成的源泉。即使智商再高,没有适合的环境或不能自发地适应环境,就等于没有用武之地。许多学者断言,对人一生影响最大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在美国,流行着一句话:“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决定提升。”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对二者都不能有失偏颇,更不能偏废。因此,强调科技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

    情商和智商都是一个人文化生命的表现形态。人的文化生命的形成是教育的结果。文化是人的创造,文化也创造了人。人类大家族是文化的大手笔,每个人的文化形象则是文化的个别作品。人从自然人养成为文化人,是躯体和灵魂的共同发展与建构。躯体靠骨骼血肉支撑,灵魂靠人文素质充实。人的人文素质是人文环境造就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教育的形式和程度的不同,造成了人的不同品位,甚至可以说千差万别。所以,人的文化生命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人文素质的高下,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什么是人文素质?最集中的概括就是情商和智商这两个方面,表现为它们的统一和互动关系。

   素质联动的拓扑学结构如图1-1-1所示:

   【读图说明】A有觉悟    B-C有文化    D有劳动能力    E-F复合型人才素质与能力结构

    A.核心素质A个人核心素质     B.中间素质B基础知识     C.能力形成层C科技素质

D.劳动能力D基本技能、D创新能力E.职业基本素质与能力覆盖区F.人文素质与潜能覆盖区

 

 

  

1-1-1 素质联动的拓扑学结构图

在图1-1-1中,A为核心素质,主要表现为心理层次,如“人生信念”“性格情操”“心理品质”“政治观念”等,体现出以价值观念为中心的人文精神。B为中间素质,主要表现为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底蕴,如“语言文字知识”“数学知识”“物理化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等。C为能力形成层,主要表现为工程与应用学科方面的知识积累,如建筑、机械、电气、医药卫生、文学艺术、管理科学等。D为劳动能力,是C层素质的某些项经过强化训练后向外围延伸的结果。A层次属于“思想文化”层面,也称非智力因素,即所谓“情商”;B、C层次属于“科学文化”层面,也称为智力因素,即所谓“智商”;D层次属于“技能文化”层面,它是“情商”和“智商”相互渗透后的合理延伸。D层面又分为基本技能(D′)和创新能力(D″)两个层次。在不同层面的素质中,只有能力(即D层次)才表现为显性。素质可以是多样的、全面的,但人不可能是万能的,正如韩愈所说“术业有专攻”,并不是所有的素质都表现为能力。有一些素质可能永远不能表现为能力;有一些素质可能暂时不能表现为能力;有的素质不能完全地或独立地表现为能力,必须通过多种素质间的组合才得以表现为能力;有的则表现为一种突出的能力。如懂得解剖学的人不一定都可以当外科医生,而外科医生则必须懂得解剖学。医德是核心素质,是医生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组合因素。所谓智力开发,是后天干预的结果,是教育使然。从图1-1-1可以看出,个人人文素质 = A + B + C,所涉及的面较为宽泛。图中圆E所覆盖的个人人文素质范围,即:A′+ B′+ C′= 职业基本素质。职业基本素质是一个社会人能够为社会作贡献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图中圆E未能覆盖的部分属于个人知识与能力的盲区,即由于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知识与能力的缺失状态。

个人素质(含A—有觉悟、BC—有文化、D—有劳动能力)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一些素质从C层次向D层次发展,凸显为能力,则是环境(教育环境、就业环境、生活环境)诱发的结果。所以说“潜能”只是一种潜在的素质,而实践能力才是一种显性素质。这种个人潜在的能力素质其实就是人文素质。这些人文素质按一定关系在排列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外围层次(即图中的C层次)又常常按学科分类呈无序排列。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络,游移沟通,按照与某一能力相关的亲和关系集结成团,形成一个多项素质间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是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如果环境诱导作用越来越强烈,这种能力倾向便从个人的才能倾向(心理与能力品质所形成的潜在素质优势,一般表现为逻辑型、技术型、艺术型与组织型四大类型)中凸显出来,表现为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某种技术状态,这便是能力。有时候,人们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新的环境会诱使新的素质向新的方向集结,形成新的能力优势,并凸显为新的工作能力。这时候,原有的工作能力会因为长期得不到实践训练而逐步向内层萎缩(见图1-1-2)。       

                                     

  

人的成长与成熟过程被称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武装自己,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这种武装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给“通识教育”下的定义是:“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种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能有效地思考,思想沟通,恰当的判断,分辨各种价值。”由此我们认为,通识教育属于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劳动者职业基本素质教育,不仅帮助受教育者适应环境,而且生成人的创新品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标志,创新也是人生成功的最高境界。学校教育处于通识教育的主渠道地位。人类迄今已创造了大量的知识财富,特别是现代社会,知识创造的速度已呈几何级数增加,成为雄厚的通识教育资源。

二、通识学科综合化,目标培养系列化

一谈到人文学科,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文学;一谈到人文素质教育,人们就往往用文学教育来取代。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原因是人们受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冲击和影响,常常把人文主义和人文学科、人文精神、人文素质这些概念等同起来,从而夸大了文学教育的作用。人文学科主要包括语言学、哲学、伦理学、文学、文艺学、历史学等,这些知识的积淀,只是人文素质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所有。人文素质教育比人文学科教育要宽泛得多,它建立在人类文化遗产所反映的全部人文精神之上。因此,全面推进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人文通识教育基础之上的。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外延也相当广泛,它是多种人文素质的集合。个人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产生的,而是日积月累、常抓不懈的结果,可称为素质积淀过程,或称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不管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一种通识教育,即普世精神教育、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念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核心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通识教育也称为职业基本素质教育、全面人文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创新底气教育。现将“大学通识通教”所构筑的知识体系作如下梳理(见表1-1-1)。

1-1-1 “大学通识通教”培养目标细分

项目

  

01人生信念

积极的世界观

健康的人生观

民主、自由与法制意识

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02性格情操

活泼、开朗、机警、明智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宽容大度、乐观向上

热情大方、文明礼貌

敢想、敢干、

敢负责任

03心理素质

敏感、有悟性

明智、有信心

热心、有激情

冷静、有自制力

坚强、有毅力

04思维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05审美能力

正确的审美观

注意自身美

注意环境美

热爱大自然

鉴赏与创造艺术美

06职业道德

忠于职守、事业心强

工作勤奋、勇于奉献

团结同志、善于合作

实事求是、公平竞争

保守行业机密

07经济头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市场与竞争意识

投资理财能力

创造与风险意识

经营管理能力

08科学头脑

基础学科普及知识

工程应用学科普及知识

科技发展史知识

对科技信息敏感

科研成果开发能力

09语文能力

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

具备一定的书写能力

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具备信息采编能力

10公关能力

懂礼仪善接待

懂沟通善交流

形象策划与设计能力

公关活动能力

危机处理能力

11外事能力

涉外接待能力

涉外沟通能力

获取国际资讯

起草涉外文书

涉外经贸能力

12现代办公

文字输入能力

文档编辑能力

办公室文印操作能力

电子信息发布

召集网络会议

13国防意识

具备足够的战备意识

具备一定的战略意识

具备相应的战术运用能力

了解现代战争规律

了解现代武器特点

14身体素质

身体发育正常

脏器功能正常

感官功能正常

热爱锻炼,运动能力强

热爱工作,精力充沛

15休闲素质

文学鉴赏与赋闲创作能力

美术鉴赏与赋闲创作能力

音乐鉴赏与赋闲创作能力

舞蹈、表演与赋闲创作能力

棋牌与游艺等休闲活动能力

 

该表所述15项75个细化点只是我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参照体系,它表明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必须按“十个指头弹钢琴”的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如果缺少一个音符,奏出的音乐就会缺乏和谐。“大学通识通教”实现通识学科综合化,力求以“一本通”的方式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传播国际认同,树立科学发展观

人类公认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明确的进步性,因此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通识教育中含量最高的价值追求。通识教育是一个泛文化概念,它不仅涉及各门类的学科领域,也涉及不同文明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代表文明的进步倾向,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国际认同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并不全等于科学世界观,但国际认同能够被时代不断地予以刷新,是科学世界观形成的基础。

从价值构成上看,与普遍价值相对应的是个别价值(又称为殊别价值)。个别价值具有特殊性、狭隘性、排异性和顽固性。每一种文明都含有个别价值和普遍价值两种成分以及相应的制度环境。儒教文明的个别价值主要来自“四书五经”,基督教的个别价值则主要来自《圣经》。正是这些个别价值使各种文明表现出不同的面目,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如儒家文化中的“男尊女卑”,这种价值观念在西方文明中就因为难以接受而不复存在,西方文化尊重妇女,提倡“女士优先”。现在,男女平等已经被我国人民所普遍接受。个别价值常常是引起文明冲突的一根导火索。从个别价值的角度看,每一种文明的发生和存续都是合理的、平等的,彼此并无高下之分,不应该相互歧视甚至是敌视。和谐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认同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现代国际关系中提倡的平等和对话原则。和谐发展是每一种文明都应该具备的可以接受的价值取向。因此,文明中的另一种价值就是国际认同及体现这些价值的相应制度环境,如人权、自由、平等、正义、宽容、和谐等人文精神,还包括相应的制度载体如民主、宪政、法制和自由企业制度等等,这些价值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化。含有普遍价值越多的文化就越先进,反之,则越显得落后。先进的文化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之,落后的文化则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妨害作用。学习西方文化主要是学习他们文化中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成分,而不是不加选择地兼收并蓄。同样,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也不是不加选择地全面继承,而是学习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发扬普遍精神。通识教育应该摒弃狭隘民族主义传统,建立在世界文化面貌的广泛基础之上。

个别价值缺乏文化兼容性,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适用与推广,不可能超越其所属文明的阈限。例如,儒家的价值系统要在本土文化以外的地方普遍推广是很难的。相比之下,普遍价值则超越了文明之间的阈限,“放之四海而皆准”。如人对自由及其制度保障的需要,就是人人都向往的普遍需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以,自由、平等、民主、法制、非攻、和谐这些普遍价值及其制度载体的适用与传播是没有国界的。当然,普遍价值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并且会打上各种文明之个别价值的烙印,表现出文化杂交的不同性状。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是合理的。文化在什么时候都不可能整齐划一,多样性是文化固有的生态特性。差异和竞争的存在正是文明发展和提升的不竭动力。普遍价值的存在来源于超越文明、超越种族、超越人与人之间先天和后天具体差异的普遍人性,来源于整个人类相同的生存方式,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内部环境以及同自然环境间的生存冲突与压力,来源于人类在生存方式上对合理性、科学性、超越性事物的执着追求。国际认同在人类社会的全部领域具有普遍适用性。

传播国际认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教育的崇高使命,更是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责任。

四、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综合化课程体系建设

时代的发展进步与人类创造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有关。知识增长的提速推动了教育发展的提速,学科建设负担因此一年比一年沉重。学科拥挤状态容易使人文教育被忽略。人文教育的萎缩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利于“以人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不断有媒体报道一些大学高才生人文素质低下,它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已经警钟长鸣。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解决的方案之一便是实施综合化人文通识教育,给学生营建一个相对集中的人文知识平台。

(一)既减负又扩容,实现通识教育学科综合化

针对目前存在的大学人文教育虚脱现状,我们设计了大学人文通识综合化课程,它知识容量大,占用课时少,可收到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扩展知识容量的双重效果。大学人文通识教育学科综合化课程(简称“大学通识通教”)侧重理性教育、知识面教育和能力拓展教育,是提高个人人文素质修养的、具有多维度文化特性的人文学科综合化教材体系,是疗治文化虚脱症的一剂多维度的良方。该课程设计涵盖的知识面宽,占用的课时有限,堪称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一款强档“黄金组合”,有利于高等院校在学科负担偏重、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全面实施人文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

(二)改变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虚脱现状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场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活动正在全国教育界蓬勃兴起。人们在重视科技教育的同时,发现了另一问题,即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纪律、制度、主义一类的硬性灌输教育犹如给学生注射“抗生素”,重在治标;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增强个体自身的“免疫力”,标本兼治。国内一些大学人文教育有相对萎缩趋向,处于虚脱状态,已经暴露出许多教育问题,其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相对低下的问题最为突出。

国内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特点是“两课”教育正大,科技教育光明,人文教育遭遇边缘化。现实中,人们常常以为,有知识就是有文化。然而,在我们的周围,一些有知识甚至知识层次很高、通常被我们称为“文化人”的人,却做出一些不近人情、不合常理甚至“反文化”“反人类”的事情。缺乏人本内涵的功利教育和文化建设最终导致的后果令人发指。近年来,我们都认识到并开始崇尚“知识有用”,却在有意无意中冷落了绵长而深厚、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但不大可能产生个体现实利益的文化,这不能不发人深省。没有科技实力的民族是弱小的,而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永远难得长大,是更为可悲的。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其意义之深远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有个别学校拿四年本科教育的一年来开展文化基础教育的做法也显得偏颇。事实上,设计一门综合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三)突出人文教育与多向度能力培养特色

以往的文化基础教育课程,要么以单列课程的形式出现,要么以历史课程的面目出现。这样一来,不是培养目标单一就是与中学教育重复,不仅培养效果甚微,而且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课程格局,以不同的知识体系作为教材编排序列,对各类知识的介绍点到为止,重在了解,重在帮助学生营建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知识介绍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将来接受某一知识领域里的继续教育打下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基础,力求以“一本通”的方式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

现代职业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越来越纷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过去那种单向度能力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就业环境的需要。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是一种多向度的能力培养模式,能使学生一专多能,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大学通识通教”不仅从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的角度传播国际认同,而且通过介绍东西方产业与经济文化(下文简称“产经文化”)传播现代经营理念,介绍东西方科技与教育文化(下文简称“科教文化”)以扩充科技视野,介绍东西方军事文化以辅助国防教育,介绍东西方文学与艺术文化(下文简称“文艺文化”)以加强艺术修养,介绍东西方民俗文化以提高涉外交际活动能力,介绍东西方休闲文化以帮助学生充实业余生活,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总之,本书意在把学生带进一个知识的超市,一个文化的大观园。

本文节选自周治南等编著《大学通识通教》(人民出版社)第一章第一节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2884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