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工科类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及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工科类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及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应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其中应用写作能力就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应用写作》是一门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主要着力于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应用写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近年来多数写作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研究。
应用写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人类必备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应用写作》教学更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对于明确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提高教师的应用写作教学能力、构建未来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具有借鉴意义,还能为工科类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期望以此推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一、工科类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应用写作教学现状与其他学科相比令人堪忧,笔者以2015级机电工程系400名学生作为样本,针对应用写作的学习情况作出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教师教学现状
1、教师知识结构欠缺,专业技能不完善
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建设应该体现实用性、实践性,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打好基础。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相应提高。例如教学内容中涉及到法律知识、财务知识、还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时多数教师知识结构显得不够健全,在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对知识点分析不够透彻,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入,总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框架之中。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写教师甚至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意更改教学内容,进一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一节成功的应用写作课要求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完美结合,传递给学生相关写作技能。殊不知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实际上就是高职《语文》课的一个分支,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这四种技能中学生认为最难的就是关于写作技能的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写作技能培训。
教师之所以忽视技能培训,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高高在上,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欠缺,对于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不熟悉,甚至有些文种从未接触过。当讲课过程中涉及到这些专业知识时,教师也会感觉很吃力,于是便化繁为简。二是教师写作功底不够深厚,甚至少数教师根本没有写作的习惯,这样就造成教师自身写作技能的匮乏。
综上所述,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和专业技能的不完善不仅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更无法满足学生日后工作需要。
2、教学策略缺乏情境设置,教学模式老套
传统应用写作课教学模式老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极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过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阶段。笔者采访了我院5位不同的应用写作任课教师,发现他们虽然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授课,但教学模式基本一致:讲解写作理论——分析例文——指导学生仿写——作业讲评。这种模式是让学生在某种理论标准的指导下规范自己的写作行为,其弊端在于缺乏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且缺乏课外延伸,难以体现应用写作的实用性、实践性。
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加之应用写作教材中的多数文种学生未曾接触过,教师过多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缺乏情境设置,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缺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评价方式缺乏多样性,挫伤学生积极性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师生双方,本文中所提到的教学评价特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
应用写作教学过程应当重视实践技能、淡化理论知识,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参与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写作活动、写作思路陈述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等。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热情高涨,教师却未能及时对学生的行为合理评价。我院目前对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评价方式就是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策略可以定性为终结性评价,往往只能展现某一次的学习结果,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真实有效的反馈,这样的评价是无效评价。真正的有效评价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除了评价策略外,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指标等都显得过于单一,这些因素直接抑制了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只有把合理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评中学、学中评,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学生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学习主动权,从而享受学习的全过程。
(二)学生学习现状
1、学习动机弱化
激发学生的应用写作学习动机,可以增强其写作自觉性。应用写作学习动机是习作者意志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从感知到表达的基础,写作运动的结果、方式以及在运动中的坚持性等,都受动机的制约。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写作目的性教育,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要讲清学习应用写作的意义,可从列举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写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才能产生力求写好文章的心理倾向和心理趋势,进而诱发其写作动机。高职应用写作教材中涉及公文、日常传应用文、商务文书、事务文书等等,每一类应用文都有其实用性,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熟练地掌握各类应用文的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应用文,应用写作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只有明确应用写作的重要性,才能产生并强化应用写作的动机,增强写作的自觉性。
2、文化基础较差
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既有高考落榜生,又有高职对口单招生源。这些学生基础差、经验少,使写作教学缺少依托。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中大多数在中学时代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自控力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定位不准确,对未来没有规划。对学习缺乏兴趣,综合素质低。这些因素也给应用写作的学习带来了困扰。此外,学习写作除了需扎实的文化基础外,还需要坚定的毅力,避免在写作中产生畏难情绪,否则很容易把“我要写”变为“要我写”,抵触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3、学习方法不当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方法是记格式、记写作方法、记写作惯用语,沿袭了高中时期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习惯。应用文格式规范的文体特点容易导致学生进入写作学习的误区,误以为只要牢记基础知识和格式,就能写好应用文。其实写好应用文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见解,这些都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够得来的。只有“多听多练”才能够将各文种的写法熟练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材使用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其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社会对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作出精准定位,教材建设也不例外。其内容确定、编写体例等各个环节必须遵循高职办学规律、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彰显职业教育特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指导性作用,进而达到有效完成教育任务的目的。
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应用写作》教材使用实际情况分析,应用写作教材改革近乎凝固状态,教学内容僵化且随意性过大成为当前应用写作的顽疾。全院至今缺少统一、权威的教材,且每届学生使用教材都在变动。笔者将历届使用教材对比分析,发现教材内容抄袭严重,未能结合各专业特点编排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严重脱离实际,缺少现实指导作用。这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未来工作脱节的教学能容严重削弱了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教材编写体例干瘪、老套,失之科学与规范,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内容繁杂,未能凸显个性化
综观我院目前使用教材状况,教材来源不够稳定,任课教师缺少主动权,虽然每年都更换教材,但真正适合教师使用的教材却不多。这些教材相互抄袭现象严重,例文审定不够严密,甚至出现例文选编错误。在信息化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内容繁杂、脱离专业特点的教材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内容零散,未能与专业整合
2015年我院征订了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应用写作教材。该教材内容零散,涉及公文、日常应用文、法律文书、经济应用文等多个领域,但真正与学生专业特点挂钩的却不多。忽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就业需求而编写的教材是无法长期立足于教学领域的。应用文种类繁多,学生仅用一学期的时间无法全部将其学完,更没有必要全部学完,教学内容中应该多一些贴近学情的内容。
3、教材偏离本质,未能体现实用性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课程设置是否实用,而应用写作就是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编写却偏离本质,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文种的实践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师无法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甚至有些教师会放弃课本内容,重新探寻适合学生的知识点进行讲授。
4、例文偏重示范,未能从病例入手分析
我院本学期使用的教材中例文总体数量偏少,质量不高,部分例文本身存在错误,这些因素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且该教材选入例文的基本原则是以示范为主,由于有些文种距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无从下手,该例文也就无法真正发挥示范作用。若例文选取时能多一些病例分析,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写作技能。
综上所述,虽然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写作技能培训、淡化理论知识,但是淡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写作理论知识教学,更不能因为淡化理论知识而导致教学内容模糊。因此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是当前应用写作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只有开发出一套实用有效的知识体系,才能帮助师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该课程知识体系的完善也是课程建设成熟的标志之一。
二、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走入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明确的教学目标
应用文写作是从语文课程中剥离出来的一门独立学科,是学生基于语文学习的基础延伸出的一种实用技能。但就当前实际教学情况分析,由于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明确的课程目标,该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并未凸显其独立学科的特性,课程地位逐渐边缘化。
所谓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要素。在高职应用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完全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甚至有些老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还有些老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这些现象都是教学体系不完善的具体表现,也是导致高职应用写作教学走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技能课、轻视公共必修课是一种普遍现象。学校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专业建设中,对公共课的师资配备比较弱化。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应用写作课程的任课教师中只有少数是专业教师,其他均是非专业化的教师,还有些甚至跨学科代课,此外公共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也非常少,双师型教师缺乏。即使是专业教师,对于教材中的部分文种也从未接触过,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深入讲解。这种师资力量的配备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效率低下,无形中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缺乏客观、公正、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良好的教学效果依赖于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应用写作兼具实践性和技能性,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将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没能及时给予合理且具有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将难以持续。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所采取的评价机制多是“终结性评价模式”,即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现状可以归纳为三个单一,即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这样的评价机制不利于全面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不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便于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四)缺乏权威、规范、有特色的高职应用写作教材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出版市场混乱,各种版本教材鱼龙混杂,缺乏权威、规范、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材。有些教材举着高大上的旗帜,但内容却脱离实际,例如所选文种与专业脱钩,例文数量偏少、质量老旧甚至出现格式错误,缺少实践训练环节;还有部分教师上课干脆不用教材,以自己的教案为主、临时寻找例文,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贴近学情,但换言之这种方法随意性太强,无法做到权威、规范,更不利于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因此完善教材系统势在必行。
三、工科类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为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社会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类高职院校都选择为学生开设了应用写作这门实用的课程,但教学效果却不能尽如人意。多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现状可以归结为12个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写就错。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程开设周期较短、课时比重偏少、教材建设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以及教学针对性不强等等。
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从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怎样才能实现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必须构建完善的、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这是带领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走出困境的唯一一条有效途径。
工科类高职院校重实践、重应用,同样应用写作教学也应该顺应这种办学规律,淡化理论、重视实践。这就要求必须将应用写作当作一个边缘学科,这种边缘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将应用写作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挂钩,无论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动力,为学生拓宽该课程的学习平台。只有以突出实践性为出发点,才能有效缩短枯燥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实践训练为核心,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注重教材编写,教材既要通用又要专业。2、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淡化理论、注重实践,加强情境模拟,注重学生参与。3、完善考核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课程体系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但必须始终牢记要以实践为基点,以训练为核心,着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方面。高职院校应重视加强应用写作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应用写作教师的专业素养。要强化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样既可以督促教师自觉学习、自觉实践,又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思想修养、提升专业技能、强化写作素养,注重教学的示范性、指导性。
例如在讲授公文和事物文书时,可以利用假期将任课教师有计划地派往党政机关和其他行业相关单位代职锻炼,以便了解相关工作流程、实际积累工作经验,收集各类范文。这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空讲、不漏讲,拉近学生与公文这类抽象文种的距离,有针对性地把课讲深、讲透、讲活,有效指导学生写好应用文。
应用文写作教师还要坚持实践、写好下水作文。不论任何文种,教师都要为学生示范写作,与学生交流写作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对写作中的得与失进行现身说法,教学过程才会更贴近学生。
最后需要强调的时高职应用写作教师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研究型教师,将写作理论恰如其分的融入到教学中并积累教学经验,再从经验中探寻规律,并乐于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善于发现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文体,充实教学内容。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导向,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工科类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课程考核应该注重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建立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应用写作课学习过程中比较注重考试能否顺利通过。目前我院应用写作课程考核方式依旧侧重于期末考试,学生平时仅依赖于课堂学习,很少有课外延伸,学生只有在考前突击复习。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只重视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且写作能力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通过一次考试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笔者认为合理的评价机制应该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都应列入考核项目,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积累知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高职教育不仅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更要培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学生能否达到这两点要求,关键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因此课程评价机制的核心就是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应用写作的课程考核应该在能力本位的原则下,构建高职生素质与能力考核评价机制。比如在具体考核内容中不能局限于期末试卷,考核主体也不能仅局限于任课教师。在考核主体方面,应该由任课教师、学生个体、同班同学三部分构成;考核内容应该侧重于学习态度评价、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课外实践活动评价。这样的考核公平、公正、客观、合理 ,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自觉的将学生的学习重点导向为落实知识点,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此外,教师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团队协作精神及任务完成能力;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应侧重于自我约束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在同学评价方面,应侧重于学习态度、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这三者所占比例各有轻重,按照满分100分计算,教师、自我、同学其所占比重分别为60%、30%和10%,最后三项汇总成该课程学习成绩。由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构成的评价机制才是客观、公平、合理的。
下面将通过几份表格对高职应用写作评价方式作具体说明:
表1:不同评价方式在应用写作学习过程中所占比例
对于学习过程的考核(70%) |
对于学习结果的考核(30%) |
侧重于对平时学习过程的检测 |
侧重于以期末考试的分数定性 |
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约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课外延伸等 |
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自我效能的体现等 |
表2:对于学习过程的具体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 |
评价标准 |
评价方式 |
学习态度 |
1、做好相关学习准备工作 |
|
2、具备小组合作意识,有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
|
|
3、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乐观、自信、勤奋,并勇于追求卓越 |
|
|
4、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 |
|
|
学习方法 |
1、有独立思考精神,有团队合作意识 |
|
2、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表达 |
|
|
3、探究问题时能够独立分析、取舍,看待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
|
4、表达流畅、正确 |
|
|
学习成果 |
1、对自己的评价客观公正 |
|
2、对他人的评价观点中肯 |
|
|
个人总结 |
|
|
小组总结 |
|
|
自我评价 |
小组评价 |
教师评价 |
|
|
|
(四)转变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互动课堂
“互动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互活动、交互影响,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课堂模式。互动课堂打破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着力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有效的将师生关系定位于“学习共同体”。这种课堂模式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有效改革,改变师生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将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
教师与学生要充分实现角色转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写作是一门实用而又枯燥的课程,要想使学生从始至终都保持学习热情,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在应用写作课堂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讲解条据、启事这类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种时,教师可以让少数学生上黑板演板,待演板完毕之后再另找学生修改,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过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试错与纠错过程中有所收获。
另外,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而缺少写作素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文种让学生参与情境模拟,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活动丰富而生动。学生在情境设置中可以担任不同角色,根据实际情况写出相对应的应用文体。在这种背景下,教与学都不再枯燥乏味,相反原本枯燥的写作会变得生动直观。例如学生对于礼仪类文书感觉比较陌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拟商务谈判签字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学生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任务,这种情境设置极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查资料、撰文稿、找道具、布置会场,整个工作环环相扣,既检验了写作理论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协调应变能力,使教学形成连环效应、一举多得。
再以合同为例,这个文种的学习要点是要求学生了解签合同的注意事项,避免签合同时落入陷进。教师可以把学生变成当事人,从自身利益出发明确签合同时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再以求职信为例,老师可以组织部分学生模拟举办一场招聘会,以此让学生明确用人单位会关注求职信哪方面内容,什么样的求职信是成功的,能够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什么样的求职信是失败的。活动结束后可以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适给予总结。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情境中熟悉和掌握应用文写作技巧。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带动学生参与到写作活动中来。这种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任务分配要细化到每一个学生,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争辩。讨论对象可以针对某一个文种,例如调查报告;也可以是某位学生的一篇习作,或是具有示范作用的例文。学生在分组合作、讨论中分享集体的智慧,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以练习为主体,构建以改促练
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淡化理论、强化练习、以改促练。只有通过系统科学的修改训练,才能具有“用”的能力。因此这里提及的“练习”不仅是指学生仿写,更重要的是指纠错与修改。
应用文写作可操作性强,它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只有把“应用写作”变成“写作应用”才能体现该课程的实用性。为此,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选择学生需要的文种并有针对性加强训练,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如果仅仅让学生依照优秀例文仿写,恐怕只有少数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做到,但是如果从修改文章入手,则可以兼顾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当一篇病例拿到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看结构是否完整,二看主题是否明确,三看材料是否典型,四看语言是否流畅,五看标点是否规范。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训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能够逐步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
3、以技能训练为主体,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应用写作实践性很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用技能。应用写作以“用”为目的,以“写”为核心,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是各类文种的格式与写法,更重要的是掌握写作技能。所以应用写作教学必须以技能训练为主体,采用丰富多样的训练方法并加大实践比重,从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认为以下集中方法在应用写作技能训练方面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体验写作。
抛开课堂“情景模拟”理论,教师还可以建立开放式课堂,带领学生学以致用、走入社会,直接参与写作实践,把单一的课堂写作行为转化社会写作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深入实践调查研究,获取并独立处理写作素材,走一个相对完整的写作流程。例如对材料进行归纳整合、设计结构、语言外化等等。以我院团委举办“大学生艺术节”为例,可以让学生直接通过工作实践收集写作素材。如为学院举办艺术节写请示、设计活动方案和海报、为领导写讲话祝词,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写相关活动总结,这样可以引领学生做出有特色的作业,并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理论知识、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原则,避免学生“闭门造车”,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第二、优化组合,扩充知识容量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应用写作课程开设时间有限、学生收获甚少的状况。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摆脱书本限制,重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简单的文种,教师可以少讲或是不讲;用途相似、容易混淆的文种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或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找不同,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对应用写作理论知识再次认知,从而起到强化写作技能的作用。
第三、巧用案例,深化写作技能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技能,而这种能力需要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升。大家都熟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诗句,这其实就是一种案例效应。案例教学不同于例文教学,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围绕知识点精选案例,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写作技能独立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摆脱长期以来教材中案例循环使用的弊病。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教师需要做好大量开发案例的准备。此外教师提供的案例应该是模糊的、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原始案例,学生需要自己判断并寻找处理问题的最佳方式。例如:
“江城市扶贫办公室工作人员经常下乡,往返交通多有不变,为此,该市向市政府行文,要求购买一辆北京212吉普车。”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其问题设计要对学生形成正确导向:江城市扶贫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具体困难?这个困难该如何解决?问题1解决文种选择,问题2解决语言表述,最后教师还需向学生明确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4、利用多元化平台,优化教学途径
摆脱了高考的指挥棒,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压力降低,自主学习时间较多,且目前是互联网+普及的时代,教师应该跟充分合理的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应用写作教学途径,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在今天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交流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如QQ、微信、微博等等,这些网络通信工具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写作交流平台。师生之间采用这些交流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交流内容的限制,学生随时能够向教师提问,教师也能够及时解答。且教师的示范作文可以放在群共享里,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查看。由此可见网络平台非常适合作为高职学生课外习作的辅助方式,因为它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
现如今QQ、微信、微博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网络平台对于学生学习应用写作具有推动作用,它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网络平台成为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教学途径时,写作也必然将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中,师生关系更加平等,交流讨论更加便捷。例如教师可以分别在不同的任课班级建立写作QQ 群,随时在群共享中上传学习资料、布置学习任务、分组分时段组织引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动态观察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通过网络平台还可以实现角色互换——即教师与学生的互换、读者与作者的互换,如此以来学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体会到写作的价值,增加其自我认同感。
网络学习平台有助于在高职院校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弥补传统教学途径所带来的不足。
(五)构建完善的教材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内缺少规范、权威、统一的教材,各类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均有差别。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历年来使用的应用写作教材几乎每两年更换一次,近几年甚至每年更换一次,更换的教材形式各异:有各大院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有教师自己的讲义,有冠名的规划教材,还有普通的校本教材,更有甚至是某些行政管理部门所出版的教材。
例如我院2011年、2012年使用的是校本教材,2013年、2014年使用哈工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015年又改用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教材。这些教材中多数只是挂靠出版社,其质量良莠不齐,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限制了我院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发展。
笔者认为高职应用写作教材编写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体系,这个完善的体系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明确应用写作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其次,明确高职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学习目标。再次,明确高职学生应用写作学习的具体内容。最后,明确高职应用写作如何完美地与其他学科形成对接。具体说来,高职应用写作教材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倡高职院校教师自己编写个性化教材
教材是教学理念、教学目的的依托,是帮助师生完成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提倡高职院校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是符合高职办学规律的。高职院校可以考虑适当划拨经费,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编写个性化教材。
在自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杜绝抄袭和重复现象,探寻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教师首先要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全面掌握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明确高职应用写作的培养目标,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选择文种、规范格式及写作要求,在教材中既可以设置各专业公用模块,又可以设置专业模块,还可以加大日常类应用文的训练强度。此外,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编写辅助教材,如将历年来积累的错误作业编写成《应用写作纠错汇编》还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习作编写成《应用写作范文精选》,基础好的学生可以从模仿入手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基础差的学生从纠错入手、在修改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使应用写作教学更有针对性。也只有这样,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才能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各行各业。
2、教材编写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两部分:高中毕业生和中职生。无论哪一类学生,其基础教育阶段所储备的语文能力能够满足社会交往和基本生存。高职教育要求继续强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应用写作正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凭借,是高职院校中的新型语文课。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能力体现为听、说、读、写四方面,其中“写”的训练主要是一些基本文学样式,有关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对于学生是抽象的、模糊的,也可以说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因此编写高职应用写作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把模糊的知识具体化,避免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编写要注重整体协调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要体现出教材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衔接、章节之间的协调以及模块之间的比重分配,细节问题也不可忽视。例如淡化理论知识模块,增加训练比例;再如讲公文这一章时总会提到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这个办法早在2012年就已经废除,教师要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各种情况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应用写作教学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徐艳玲:《浅析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9卷。
[2赵莹:《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及改革出路》[J],《学术交流》2013年第6期。
[3]刘琼秀:《参与式方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学》2009年第5期。
[4]张利:《高职应用写作教材应注意的问题》[J],《编辑之友》2012年第3期。
[5]何洁,徐莉:《情境教学在应用写作课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
[6]吴凤莲:《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大应用写作”教学》[J],《学术论坛》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