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笔耕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笔耕园地

韩章伟:难忘故乡,最忆童年

作者:韩章伟 文章来源:本站转录 点击次数:2278 次   更新时间:2017/12/20 文章录入:珍珠鸟

难忘故乡,最忆童年

韩章伟

  金秋十月,再回故乡,漫长的回家路,令人心急如焚,车窗外的一草一木,恰如时空隧道里坐标,领着我回到童年。梦中的故乡,在这飘忽的画面里,一幅一幅,如胶片般呈现。天边已不见呼唤的云,唯有弯弯曲曲的乡村路,串起我童年的故事。   

  回到老家,看望父母,拜访亲人,探寻乡村遗址。三十多年前,我就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村子里,它在我记忆的深处,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亲切,随着记忆的闸门打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

  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喂猪,扯猪草既是我们的必修课,也是我们的乐趣。每到周末,我们提着篮子来到襄河边,先把篮子放在河岸上,玩一会儿。赤着脚走到河里,玩泥巴、拾贝壳、摸鱼虾、捉小虫,鱼儿听到哗哗的水声,从四周游过来,不时地撞吻我们的脚丫,痒痒的。玩到快要吃晚饭了,才开始扯猪草,沿着河岸,边走边扯,一路上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眼看篮子里的收获差不多了,天色还早,回去又担心大人再安排做其它事,倒头躺在河坡上,人和大地连在一起,鼻孔里是再熟悉不过的野草芬芳,耳朵旁是绵绵虫声和蛙鸣,仰望天空:各种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的白云在蓝天里飘来飘去。直到太阳偏西了,晚霞渐渐出现在天边,村头隐约传来大人们呼唤孩子的声音,我们才依依不舍提着篮子回家。

  有时候,我们趁河坡滩田里没有人看护,偷偷地扯些田里的大白菜、黄花菜和苕叶子,胆子大的还可以偷些花生和苕,把这些战利品埋在篮子里的下面,不能被别人看见,这样扯得快些,也扯得多些。都扯满一篮子猪草了,一起来到树荫下,兴高采烈玩“丟镰刀”的游戏,先在地里画一条线,每一个人拿一把猪草放在线的一侧,当作赌注,然后距线十多米远处画好界线,一番“石头剪子布",开始游戏。手拿镰刀,使劲往前抛,如果刀刃扎进地里,整个刀柄稳稳地立在空中不动,围观的小伙伴们发出阵阵惊呼,可羸得一把猪草,如果刀刃和刀柄平躺在地上,大伙便哄然大笑。几轮循环下来,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垂头伤气,不得不再提着篮子去扯猪草。这时候,河边树林里鸟儿婉转欢鸣,唧唧喳喳叫个不停,蜻蜓在周围纷飞起舞,河水叮叮咚咚,浅吟低唱,我们和大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美在其中,亦乐在其中。

      忆起扯猪草趣事,感慨万千,多想时光逆流,再无忧无虑玩一回野趣十足的“丟镰刀″游戏啊!

  来到后院,蝉鸣声清脆悦耳,仿佛进入了一个知了的世界,随处可见知了在树林里飞翔,停留鸣叫。走在丛林幽静小路上,小时候寻知了壳的情景历历在目。

        无数个清晨,天不见亮,我们就起床,来到襄河边树林里寻知了壳,一个个争先恐后,总担心起晚了被别人寻光。曾经有几次起得太早,走到树林里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就坐在堤上说闲话讲故事等天亮,男孩们讲鬼的故事,把女孩子们吓得面如土色,大气都不敢出。终于等到东方露出了曙光,开始寻知了壳,有的两人一伙,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干脆独行。不同的地方,知了壳位置高低不同,灌木丛里,知了壳伸手可及,树林里,幼蝉爬得高,蝉壳自然在高的地方,这时候手里的竹杆就派上用场了,轻轻一挑就可以打下知了壳,有的知了壳位置太高,连竹杆都打不着的话,索性爬上高高的树干,用树枝去敲,累得汗流浃背也乐此不疲。天渐渐地亮了,知了壳也寻得差不多了,我们提着满满的一袋子知了壳欢欢喜喜回家。

         时间一长,寻的知了壳越积越多,小朋友的快乐和友谊也越聚越多。当然,单纯的我们寻知了壳不仅仅是为了好玩,更主要的是卖知了壳补贴家需。那时候,河对岸的岳口镇有好几家中药铺,大量收购知了壳。有一年夏天,整整一个暑假,我和姐姐寻了好几袋知了壳,到岳口把知了壳卖给了一家中药铺,共卖了5元4毛钱,这在当时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了。我们买了一袋子甜瓜,姐姐买了一双鞋,好吃的我什么也没要,花一毛钱买了一碗粉汤,用5分钱买了两根油条,美滋滋地享受了一番。当一碗粉汤被一阵风卷残云后,意犹未尽的我十分满足地宽慰自己:辛苦几十天换来的口福,值了!    

  现在蝉鸣的声音是听到了,但再也没见过知了壳,就像过去许多的记忆一样,虽然似曾相识,却再也不是故友。三十多年恍然间过去了,难得的蝉鸣声让我重温了童年的幸福和快乐!

  院子的后面是一池小潭,小潭是为了加高加固襄河堤取土形成的,所以我们村取名为潭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潭里很少养鱼,只是种些莲藕,小潭仅仅作蓄水用,供全村人生活,小潭不大,但池水清澈干净,到了春天,里面的水满满当当,绿油油似的。池水边有几个踏埠头,每天清晨,池水边传来“拍、拍、拍"的声音,原来是女人们在踏埠头洗衣服,这个时候踏埠头最热闹,女人们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讲自家的男人,讲邻居的媳妇,讲昨夜谁到谁家去了,谁又和谁有“一腿"了。男人们默默地用扁担挑着两只大木桶,来到踏埠头挑水,先洗洗手和脸,用双手捧一口清凉水喝,然后挑一担水,丟下几句硬生生的话,知趣地走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村里人都喝上了自来水,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小潭被村长承包了,变成了渔池,公共资源变成了私人领地。昔日清澈的潭水变得浑浊,再也看不到鸭子在水里游来游去,也看不到妇女们三五成群在潭水边洗衣服的情景了。

  到了傍晚,小潭成了我们的乐园,小伙伴们脱下裤头,赤条条地钻进水里打鼓泅。花样可多了,几个小朋友在水里站成一排,一声令下,一起开始游,看谁先游到对岸,然后再游回来,打水战是必不可少的了,用手掌奋力拨动池水,溅起的水花又多又快的准占上风,一个个在水里你追我赶,又喊又叫,玩耍嬉戏,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害羞的女孩子们也耐不住夏天的炎热,穿着长裤子和衬衣,加入到我们中来,她们胆子小,不敢游远,只好在池边静静地蹲着,整个身子浸在水中,享受池水的清凉带来的快乐。

  打鼓泅的情形历历在目,那些人、那些事在时间的洗礼中越发清晰和美好,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这小池流淌的,分明就是岁月啊!

  绕过小潭,来到襄河堤,这里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幸福和快乐,春天里,襄河堤成了绿色的海洋,绿油油的青草像足球场的草坪一样,一望无际,偶尔也有蒲公英、野月季等一些花儿点缀在绿草里,在雨露的滋润下绽放它们的美丽,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好似花的海洋,蜜蜂在花海里采蜜,蜻蜓也来凑趣,跟着蜜蜂一起飞来飞去。

         不远的地方,放牛娃的身影或隐或现,放牛娃牵着绳,跟在牛的后面,亦步亦趋,有的小孩干脆甪木桩把牛固定在一个范围内,自己躺在树荫下看书或睡觉。到了傍晚,牛回来了,放牛娃不见了。

  如果连下几天雨,雨过天晴的时候,堤坡草丛里便生长出一种菌类食物,叫“地卷皮",之所以叫“地卷皮",是因为它长得像地毡一样,平铺在地上,黑中带黄,有点像黑木耳,但比黑木耳小。每当这个时候,大人们总是吩咐我们去找“地卷皮",小朋友们提着一个小笼孑,手里拿着一根小木针,沿着堤坡,眼睛盯着脚前方,慢慢走,仔细寻,不到一个上午便可以拾到满满的一笼子“地卷皮"。回家后洗干净,加上大蒜、辣椒炒菜吃,别有一番风味,如果加点猪肉,绝对是美味佳肴,吃起来软软的,味道比黑木耳好多了,唉!现在是很难吃到这样的美食了!

  到了秋天,堤坡上的青草变枯了,变黄了,好似一张巨大的草坪,铺在堤坡上。周末的时候,好玩的我们拿着一条长凳子来到堤上玩游戏。先走到堤的最上面,把凳子四脚朝天放在草坪上,人坐在凳子里,双手握紧凳子前面的两只脚,后面的人一推,凳子载着人顺着堤坡滑下去,那疾驰而过、飞奔而下的刺激感至今难以忘怀,胆子小的不敢玩这种游戏,只好横躺在堤上,双手抱在胸前,两腿伸直,翻滚下来,越滚越快,那快感也令人心动不已,后来有了自行车,有的小朋友干脆骑着自行车从上面冲下来。一遍又一遍,直到玩累为止,回到家里,我们少不了被大人们责骂一番,可心里偷着乐呢!

  现在的孩子们很少玩这种游戏了,每逢周末,他们除了做做不完的作业,不是拿着手机,就是坐在电脑旁玩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生活在虛拟的世界里,脱离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自然也就没有和大自然依依相恋的情结。这不知是时代的进步,还是社会的悲哀!

  翻过堤坡,便是我魂牵梦萦的襄河,顺着河坡而下,只见整个河坡用石头加固了,从前的沙滩不复存在。奇怪的是:河的两岸用石头垒起了一道道大坝,听乡亲们说是为了把水汇集到河中央,增加河水的深度,原来的河面较宽,往来的船只既多又大,有大驳子船,有大型客轮,还有小机动船,各走各道,都相安无事。自从上游丹江口修建拦河大坝,为了帝都人民的生活开始南水北调后,现在的河道大不如从前了。原来的河道宽,水流湍急,水流一泻千里,现在的河通窄,水流平缓,两岸根本看不到原来的繁忙景象。人工垒起一道道拦河大坝,违背了河流运行的自然规律,也破坏了河岸的自然景观,看来整治襄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恢复它的昔日风采,保卫我们的母亲河,已是刻不容缓。

  童年是回不去的过去,三十多年过去了,时常想起童年的一些往事,艰苦的年代里,我们不能像现在的小孩一样,接受很好的教育,消费高档的物品,但我们也有自已快乐的童年,有一辈子镌刻在心、无法释怀的童年故事。

  花开花落,又是一年中秋至,这样的时刻,我总是忍不住流眼泪,故乡啊!你越来越美丽,我却不再青春,三十多年来,我浪迹他乡,偏安一隅,无论住在哪里,生活多久,都找不到故乡的归依感。故乡就是我的根,老家就是我一生的牵挂,那里有我快乐童年,有我成长故事,我无法消除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乡情结,总是深切眷恋养育我的一方水土和衣食父母。

  故乡还是渐行渐远了,也许那里只是我人生之旅的起点,每个人都在旅途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驿站,终将有一天,故乡将永远消失在我的身后,成为永远的记忆!

  文:韩章伟,2017年10月1日于仙桃,感谢同仁刘芳老师的不吝赐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2834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