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方志翔: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3

作者:方志翔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472 次   更新时间:2018/2/8 文章录入:珍珠鸟

          3          


 、诚信立人


现在国家特别强调以法治国,但同时也强调对民众的道德教育。我以为道德的核心就是“诚信”。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论语  颜渊)汉儒倡导仁义礼智信。诚信,就是仁、就是义、就是礼、就是智,它是我们宝贵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普世价值。“仁”字,由两个人组成,可见,儒家的仁,就是讲的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关系,诚信为本。诚信则君子,不诚则小人。由国家制定的小学生人人会背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就位列其中。这说明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从儒家的仁政、德政中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并让其在国家层面发扬光大。

举二个传统文化的例子:例一《后汉书》记录了范式、张邵二人的友谊事迹。干宝的《搜神记》将其敷衍成《山阳死友传》。《死友传》写范张二人是太学同学,两人退学分手时约定,两年后某日范去张家拜访。约期将至,张催母亲准备肴馔,范果然如期而至。后张染病身亡,下葬那天,灵柩不肯落葬。范在家忽然梦见张死,于是穿上丧服往张墓飞奔而来。吊唁毕,范式亲自拉着绳索引柩,棺材这才往前移动。

     例二 比上一故事更具知名度的是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此故事始见于先秦典籍《吕氏春秋》、《列子》中。钟俞事迹走出文人的书斋经传,演变成一个具有广泛覆盖面和人文意蕴的故事,要归功于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白话短篇小说“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警世通言》的首篇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春秋时发生在汉阳江边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多停留在知音层面,恕不知俞钟两个的知音是建立“诚信”的基础上的,没有诚信,何来知音?正是因为“诚信”,正是因为它所体现的诚信品德和诚信精神,才使它区别于国内外其它人文历史资源而成为独具魅力的“中国品牌”,以至于得到全人类的赞扬。1970年代,《高山流水》古琴曲被美国旅行者号宇宙飞船选用灌录成铂金版CD,作为人类意识与宇宙交融、共鸣的音乐信息,与地球上的100多种动物语言一起飞入了太空就是最好的证明。钟俞故事与功名利禄无关、与时间地点无关,它用“诚信”向后人诠释了友谊的厚重含义。真正的友谊不在相交时间的长短,而在彼此恪守着一句终生不变的诺言。为了这句诺言,官可以不做,钱可以不要;可以超越血缘、身份、地位,演绎出大孝至爱的故事。虽只有一面之交,却做到了心心相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俞伯牙在江边邂逅钟父,钟父告诉俞伯牙:子期为了践行中秋准在江边恭候伯牙的诺言,遗嘱老夫在他死后将他葬于马鞍山俞伯牙登岸之地。而俞伯牙也主动担当起做儿子的责任,对钟父说:“待下官回本朝,上表告归林下。那时却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寒家,以尽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这就叫做一诺千金,终生弗渝,这就是庄子说的“君子之交淡于水”。

反观现实生活,诚信的美德在一些人身上已不多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不由自主地拾起了被两千年前的俞伯牙所看轻的官本位思想,追逐金钱的心理与手段也为古人望尘莫及。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快餐文化滋生了人们的趋利之心,造假之风。商业的本质是获利,商业的终极目的是赚钱。金钱催生的商业文化必然有许多夸大其词、坑蒙拐骗的成分。人人皆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古训,可是商业经济使许多人只取前者,而舍掉后者。一家报纸广告部的编辑曾告诫:千万不要相信报纸上登的治病和药物广告,没有一条是真的。我舅舅2004年患了癌症。那一阵,各级电视台与大小报纸都连篇累牍地宣传一种叫做中华灵芝宝的中药可以治癒癌症。我妈妈便花了九千多元买了一个疗程,可是舅舅吃了并不见效。过了一段时间,电视台又辟谣,说中华灵芝宝对癌症的治疗没有作用。假如“没有一条是真的”,全社会都变成鲁迅说的“瞒”和“骗”,那就不仅是个彻底背叛老祖宗的问题,而是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问题。好在我们政府还是每年在表彰那些道德模范。曾回国在电视中看到几则这样的报道:一位丈夫,为了兑现对亡妻的承诺,几十年如一日照料岳父母,如今他自己也60多了,仍在尽一个丈夫和女婿的义务。有一个“油条”哥,他每天炸完油条多余的油全部倒掉,第二天绝不用头天剩余的油。虽然他的油条每根比别家贵一点,但是人们仍愿意排长队来买他的油条。还有个私人老板因故在年前去世,他弟弟自觉担负起为亡兄支付农民工工资的责任,为的是让这些出外打工的农民兄弟能拿到辛苦钱回家过年。此类“诚信”的故事在市场经济的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优秀的中华文化也因他们而代代相传。

国家治理需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习近平在2016年的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曾对法治与道德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中国有着悠久的德法合治的传统,自汉代以至清末,一直是“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但中国人似乎更注重德、青睐德。而诚信,又是和谐人伦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最高道德法则。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93129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