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关于大学语文的系列思考》缩写​

作者:杨建波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106 次   更新时间:2018-7-28 文章录入:珍珠鸟

《关于大学语文的系列思考》缩写

杨建波

 

关于课程


一、“语言”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语言”是区别大学语文与其它通识课程的唯一标准。

大学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规律性和实用性,品味语言的审美性和艺术性,阐释语言的民族性和文化性的课程;是一门通过语言来提升学生汉语水平、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的以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课程。即是说它是一门以语言塑造人、教化人和熏陶人的课程。简言之,即运用语言(汉语)、品味语言(汉语)、阐释语言(汉语)十二个字。运用是基础,品味、阐释是提高;运用是工具层面的,品味是审美层面的、阐释是文化层面的。

二、大学语文课程应以“思”统率“听说读写”,做到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自如地协调运用。

听说读写思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它们密不可分,但“思”字始终起着统率作用,听说读写属于“器”的层面,也就是工具的层面。“思”则属于“道”的层面。 “思”是使听说读写摆脱纯工具性和技术性,由器物层面进入人文层面唯一的途径,也是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最重要的区别。将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自如地协调交叉运用,是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欲达到的理想境界,也是一个人高水平语文能力的体现。

 

关于教师

一、以中文专业为依托,做到各学科融通,方为称职的大语教师。

以为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教育学与课程论是第一层次,语言文学为第二个层次(这是大语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政治、历史等为第三个层次,哲学、宗教、美学、社会学为第四个层次,其中儒释道(包括玄学)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理论,对解读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有重要意义,尤其需要掌握。关注世界与国家时事,关注当下社会的政治走向、文化思潮、价值趋向与审美动向,并能作出独立的较为正确的判断,了解当代前沿的自然科学成就和重大的经济建设成果是第五个层次。

二、大语教师应具备两种基本教学能力

1、大语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体现在将“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或以文学史取代文本,或以资料淹没文本,这是大学语文两种很有代表性的授课方式。

讲作品与讲文学史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讲作品是语文课的事,讲文学史是中文专业课的事(当然中文专业也有讲作品的课,但讲法不同)。        

大学语文课还有一种情况即以援引资料替代对文本的阅读。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大讲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或其它知识;一种是制作繁杂的课件,以机讲替代人讲。以上几种情景,均忽略了对文本语言、文本内容的研读和思考。

资料繁多、信息量大与学生的收获并不一定成正比,说不定恰成反比。什么都讲等于什么都没讲,学生课后也许连带所上的课文一起什么烙印也没有。要克服这种倾向,首先应研究课程论、教学论,弄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其次须明确这一课或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思考学生应当通过这一篇作品或这一单元作品得到什么。再次应明确教学不是显摆自己的学问,而是寻找一种优化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教材这个“例子”学有所“得”。

2、大语教师的教学能力还体现在对教材进行成功的再创造上。

对教材进行成功的再创造,是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上好课的关键。所谓再创造,即有深意有广度地解读教材和有个性有创意地处理教材。解读教材与处理教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读更多地体现在学术层面上,处理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层面上。老师解读时要广而深,处理时要少而精,而且要独具特点。将教师的解读化为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授之于学生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

处理教材有四个字——“拈精摘要”。拈精摘要要求教师厚积薄发,对有关资料和相关内容,进行高度的提炼概括、归纳总结,把最精粹的东西、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东西给学生,不求全,不贪多,不平均使用力量。

处理教材还有十二个字——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立足教材,体现了以教材为本的思想,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的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超越教材是教学的重头,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学识、功底乃至于个性、情感很大程度体现在此。回归教材是将放出去的缰绳收束回来,展开的话题回归文本“正传”。

 

关于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寻找“格式塔质”

大学语文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故更应注重形成课程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

语文教学中的“三基”可以借用西方“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来说明。格式塔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即: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部分相加将产生一种“新质”,即“格式塔质”。这种新质并不属于具体的任何部分,却可以统领涵盖各个部分,各个部分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假如我们将语文教材这批例子看成一个个部分,成功的教学应当使学生得到一个大于这些例文之和的全新的整体和“新质”——“格式塔质”,即大于这些单篇例文之和的基本概念、理论、规律、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诸种能力。

二、课堂教学应彰显“文化”

“文化”引入大学语文课堂,使之变成大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支撑之一,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决定的。历来文史哲不分家,如果说,文学离了哲学(包括宗教)政治与历史等,不仅本身变得肤浅和狭窄,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成了无本之木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离了哲学与历史这些文化,也同样变得肤浅狭窄和没有根柢。语文,一旦注入了“文化”的因子,不仅语文教材的价值能得以充分实现,而且语文课对人的塑造的作用就更大了。

三、将教材化为教师的心理品质,做到“心”上课。

教师首先要被作为教材的作品感动,上课时,用的不是教材、讲稿和PPT,而是“心”。假如一个教师能用心去上课,学生受到的就不单是教材的感染和影响,而是教材加教师情感与教师人格力量的双重感染和影响。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生与教材三位一体,心与心感应,情与情交流的课堂。

 四、与学生一起缘文驰想

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这种心理活动是使阅读富有成效、从感性走向理性的重要保证。没有插上想象翅膀的语文课,师与生必定没有与作品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没有进入教材、师生融为一体的状态。多媒体在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遏止了学生的想象力, 使用多媒体应扬长避短。

 

大数据时代,让语文回归语文

多媒体和网络时代,要坚守语文本位。处理好师生与机器的关系,处理好视频资料与文本的关系,才能既发挥好多媒体的优势,也才能突显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是以文本本身的美感染学生,以作品语言的魅力和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征服学生。否则就不是“语文”了。

不能把教学的成败优劣全寄托在一台电脑上面,电脑的技术是可以速成的,而一个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能力则需要倾其一生去探究实践才能获得。电子手段只是为了锦上添花,而不是让其越俎代庖。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94143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