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波副会长在全国大语十七届年会上的讲话
在全国大语十七届年会上的讲话
杨建波
老师们:上午好!
秋末冬初时节,来自全国的120多位大学语文教师第二次聚首闻名中外的上海,参加全国大学语文年会第十七届年会。首先我代表与会者对承办本次年会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谭帆会长、程华平秘书长和大会工作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1978年11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我国的改革开放已整整走过了40个年头。大一国文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浴火重生,更名为大学语文,在大陆绝大多数高校得到开设。1978年、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率先在南京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1980年,匡亚明先生与徐中玉先生联合发起倡议,成立全国大学语文教材协作组,并开始筹备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1982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对大学语文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会。40年来,大学语文 “摸着石头过河”,拨云穿雾,几经曲折、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定位,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在新的时代将更好地担负起历史的民族的责任。大学语文研究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名到有名,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道路,成为全国大语教师联系的纽带、协作的平台。在此我们怀念并感恩率先推动全国大语事业,组建大语学会的已故匡亚明校长,感恩至今健在的百龄高寿的徐中玉教授。感谢卸任的齐森华会长、现任谭帆会长以及一代又一代为弘扬母语文化、推动母语教育倾注了心血的众多兄弟院校和同仁们。学会是一个供老师们学术交流、教学交流的平台,老师们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发展自己。发展自己,也就是发展我们的大学语文事业。
几十年来,全国大语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权威性与凝聚力,今年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民政部的审核。两年一次的全国大语年会是广大大学语文教师的节日,老师们在这里相识相知、会见老朋友,结识新同仁;在这里互通信息、切磋交流,展示学术成果与教学心得。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先后在上海、成都、乌鲁木齐、西安、武汉、广州、长春、大连、长沙、绍兴等地举办全国大学语文教师讲习班,并且编辑出版了11卷大学语文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论文集。“大学语文研究网”现在作为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官网也办得生气勃勃,是发布有关大学语文官方信息与各省大语会活动信息的权威网站,也是研究大学语文学科和课程的重要资料库。
全国大语会与湖北省大语会于2012年至2013年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以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开创性、参赛学生达30个省市自治区14000名学生(除西藏外)的广泛性,参赛者不收取任何费用、大赛工作者不收取任何报酬的公益性、参赛文章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价值观、审美观符合“中国梦”精神的严肃性,载入了大学语文的史册。2016年全国大语会与湖北省大语会决定联合组编丛书《大学语文论坛》,至今,在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全力支持下,已出版了两辑(老师们都已拿到)。《论坛》中不乏高质量的文章。大学语文教师从此终于有了一个发表言论的专门阵地了。《大学语文论坛》是一扇窗口,从中可以窥见各地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与教学成就;她是一个聚宝盆,各种智慧、思想、资源供东西南北中的朋友尽情共享;她是一个大文科百花园,文学的、语言的、历史的、哲学的、教育的花朵由有心人随意采撷。衷心希望老师们支持她、爱护她,让她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让她为建立我们民族自己的高等语文教育体系添砖累瓦。《大学语文论坛》是在湖北省大语会、陕西省大语会、福建省大语会、浙江省大语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语文论坛”的基础上起意、决策、编写、出版的。论坛于2015年、2017年分别在武汉与西安举办过两届,明年将在福建举办第三届。谭帆会长、程华平秘书长远道分别参加了武汉与西安的大会,表明了全国大语会对“全国大学语文论坛”的大力支持。作为湖北省大语会会长,我想借此机会,表达对全国大语会深深的谢意。湖北省大语会的多项活动都是在全国大语会的支持和参与下进行的。如若没有全国大语会的支持,我们的平台与号召力就会小得多,有的事甚至可能做不成。
除了全国大语会外,我们还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民间“组织”(打引号)——依靠电子网络建立起的庞大的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建立这个群的是杭州师大何二元老师。现在这个群已有1200人。这个群在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发表言论方面为广大大语教师提供了比学会更便捷更快速更有效的平台与场所,在协助全国及各省大语会推进大语事业方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进群“聊天”成为许多大语教师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深深为何二元这位大学语文的终身义工不懈的研究精神与公益精神感动,也向他送去我们真诚的敬意。另外湖北省大语会、福建省大语会、陕西省大语会、吉林省大语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大语网站,显示出在民间,大学语文事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湖北大语会办的“中华大学语文网”改版三年来,点击率已超过百万。
40年来,大学语文最显著的成果在教材建设方面。在徐中玉先生的教材之后,全国已有各类大学语文教材1400多种。其中20多部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有专著20部。20部虽然很少,但这是在被边缘化的生存夹缝中写成的,因而弥足珍贵。安徽大学等校也已招收了自己的大学语文硕士研究生。这都标志着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在顽强地兴起、萌芽和成长。40年来,我们已逐渐形成了引领潮流的先进教学理论与学科理论,涌现出许多德艺双馨的大学语文教师,创建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大学语文课堂。大学语文课程在沟通学子心灵、铸造学子灵魂方面起到了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但大学语文在现实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无论在社会,还是在高校,大学语文都是一门受关注度最高的课程,也是专家学者们对它发表言论最多的一门课程。大学语文的特殊性与尴尬处在于从道理上人人都说它重要,可现实中它常常被有关“应时”的或“实用”的课程挤压。这主要有两个方面:
1“应用写作”在“教育与市场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材”的思潮中对大学语文形成了冲击。
应用文教学本来应该包括在语文教学之内,但这二十年常常以一种独立姿态出现,许多高校都以应用写作课取代了大学语文。匡亚明先生于1990年写给徐中玉先生的信中说:“语文课当然包括‘应用写作’、“文秘写作’等在内,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较小的一部分,过分强调这部分,一部分压倒整体,就会影响、削弱大学语文课更高更深远的意义。”2013年春,某校调整教学计划,把大学语文的半壁江山给了应用写作。教育处长的理论很简单:现在观念要跟着形势变,不要老想着给学生一支整鸡。现在是要各取所需,学生需要鸡脑袋你就给他鸡脑袋,需要鸡翅膀就给他鸡翅膀,需要鸡脚就给他鸡脚,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学生不会写求职报告,你就教他写求职报告;不会写应用文,你就教他写应用文。什么人文那、欣赏那、陶冶那,没有用!在功利主义的泥沼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希望迅速看到教育的“成果”。教育变成了急功近利的一项投资。故应用写作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功利教育”、“实用教育”与“速成教育”的一颗棋子。以具体的应用写作原则与技巧来取代对经典文本的品味和研读,剥夺学生在求学阶段最后一次系统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力与机会,表面上只是一门课程设置问题,实际上仍是把人往“器”的方向引,而不是往“道”的方向引。弃道就器是一种短视的作法,所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工科思维”、“匠人”观念,工具意识,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有句名言为“君子不器”,而我们现在许多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可能根本不知这句名言或不懂它是什么意思。我个人以为:我们现在不仅需要科学家、企业家,还需要教育家。有些人其思维方式仍停留在建国初院系调整的年代,向苏联学习的年代,没有与时俱进。他们只是教育的官员,不是教育家,因而不能按教育的规律办事。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受损的是学生,是教育事业的未来。鉴于目前大学语文课时普遍很少,可以将应用写作作为选修课开设,断没有理由取代大学语文。
2通识教育对大学语文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近二十年来,通识教育在大陆兴起并势头越来越猛,相对以前我们的“专才教育”,这是件大好事。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这无疑是从国家的层面上对过于注重单一专才教育思想与模式的一种拨乱反正。然而通识教育对大学语文造成的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每所学校至少开设有几十门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都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语文课已失去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最权威课程的地位,失去了一门“独大”的“得宠”地位。
怎样才能从如林的通识课程中突围?我以为主观上应做到两点:一,弄清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找到大学语文安身立命之本。 “语言”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大学语文安身立命之本。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凭借文学经典和文化经典,研究语言(汉语)的规律性和实用性,品味语言(汉语)的审美性和艺术性,阐释语言(汉语)的民族性和文化性,用语言陶冶人、培育人、教化人,服务于国家文化大战略的课程。简言之:即运用语言、品味语言、阐释语言十二个字。其它课程都不具备这个特点,也不具备这个优势。如果丢掉了“语言”这个特性,也就丢掉了语文本身,讲得再多也不是语文课。“语言”是大学语文“唯我独有”的特性与优势。说通俗一点,只有大学语文才能承担传承汉语文化的重任,弱化或取消大学语文,也就是弱化和取消对青年学子的汉语文化教育。
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群是应对通识教育很好的思路,大学语文是核心课程、必修课,其它类语文课、泛文化课、准娱乐课、纯技巧课、知识性课、欣赏性课等都可以纳入大语课程群中的卫星课程。这些课虽然都可以提升人的人文素质,但其主要功能都不是以语言塑造人、提升人的,因此都无法取代大学语文。
二,以优质的教学和良好的口碑,守住大学语文教育的阵地。上好课才是硬道理。一个学生在学校,80%的时间是用于上课的,足见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培养人的主要途径。而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讲,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尤其重要。一则因为出于一种功利心态,学生很自然地会把语文这门通识课放在专业课之后,语文教师只有用优质的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尤其在网络全覆盖的当下,要想法让自己的课比网络更精彩,比手机更富魅力。二则语文时时有被取消的可能,语文教师常常有生存危机。如果专业课的老师课上得十分好,我们语文老师的课必须上得十二分好才行。若是我们的课上得比手机更有魅力,口碑比其他老师都好,教务处长在取消或消弱大学语文的时候也多了一层顾忌;我们去力争时也多了一分论据与勇气,我们便能尽最大的可能守住这块母语教育阵地。我们要象王步高老师学习,要象清华的学子喜欢王老师的语文课一样喜欢我们的语文课。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创新创业教育从何入手》(《南方周末》2015、12、17 19版 )一文说: “今天网络的发展,已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发生重大改变,……但课堂教学仍然是主渠道,……。”“当课堂教学没有质量时,一切教育目标和追求都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乃至于赋予大学何种‘伟大的使命’,都应该从微观的课堂教学开始!”
我本人对课堂这个“微观”有浓厚的兴趣。我在职时经常扪心自问:一学期下来,有几篇文章、几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能让学生几年不忘?我下课时经常随意地问经过我面前的同学:今天的课你有什么印象?不能给学生留下印象的课就不是成功的课。而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靠的不是喧宾夺主五光十色的电子手段,而是教师的学识、功力和责任心。
从客观上看:教育部相关文件对大学语文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成为大学语文学科理论的权威依据。1996年教育部高教司为全国组编教材《大学语文》撰写“出版前言”,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6年9月,国家发布《“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教育部今年推出的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下列专业学科必须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公安类学科、经济类、金融类、商贸类、大气科学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法学类、马克思主义学科、旅游管理学类、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类。这个标准是国家用来评估本科教学质量的依据,是各校教育管理者在设置具体课程时必须予以考虑的重要问题,它比以往的任何文件更刚性,至少在以上这些专业,大学语文是不会被挤压了,非常值得我们大学语文同仁庆贺。曾经持“我们开了这么多门人文素质教育课,还抵不上一门大学语文吗”的领导不得不重新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了。
有了“红头文件”这把尚方宝剑,大学语文的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大的改善,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和大学语文老师的生存一定更有保障。
有主观的努力,有客观的保障,我们一定有光辉的前途,我们的宏愿一定能实现。
今天全国各地这么多一线大语教师聚集在这里商讨发展母语教育、弘扬母语文化大计,足以表明大语教师的事业心、爱国情。我这里举两个感人的例子:2012年-2013年武汉地区大语会、湖北省大语会联合全国大语会发起并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因资金来源匮泛,征文赛初始设想的出版《获奖作品选》难以实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黄海飞编辑在群里发出募捐倡议,短短的一月内大赛组委会便收到全国大语群老师的捐款14000元。清华大学出版社为老师们的义举感动,以十分优惠的价格于2014年为我们出版了《青春在路上——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获奖作品选》。这是建国来第一本大学生作文集,老师们可以向自己的学生推荐。
今年春季,湖北省大语会发出了为因救山火而英勇牺牲的汉口学院某班班长杨高飞募捐的倡议。杨高飞家地处云南高山地区,家境十分贫寒,家庭年实际收入仅人民币2000元。三天时间,就募得善款8000元,大大超出了事先的预料。当我们学会的三位理事代表学会赴汉口学院将捐款面交从云南山区而来的杨高飞父母时,他们十分感动。金钱的价值是有限的,但老师们的爱心是无价的。以上两件事,充分说明大学语文教师这个群体是无愧于大学教师这个称号的,是值得社会尊重的,大学语文教育事业由这样一个群体来担当是大有希望的。
大学语文是一支细流,但她生生不息、坚韧顽强,40年来一路奔跑着、跳跃着,穿过荆棘、越过险滩,最终汇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洪流,成为振兴中华民族母语文化不可替代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相聚是短暂的,我们的事业是永恒的。老师们,让我们守住大学语文这块神圣的阵地,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德艺双馨的大学语文教师,把大学语文建成一流的课程,让我们为兴国运、强民族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只要长江黄河的水不干伟大的华夏民族不灭,那方块字神奇的魅力就必然与宇宙乾坤同在!
谢谢大家!
2018、11、4于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