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网上说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说课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教学参考

作者:珍珠鸟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963 次   更新时间:2020/8/6 文章录入:珍珠鸟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教学参考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从本文中了解封建官场腐朽的黑暗内幕,认识专制主义社会制度官绅勾结、鱼肉人民的罪恶本质,培养学生对社会形态的敏锐洞察力与批判精神。
    二、学习通过人物对话、神态、行为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弄清本文的故事情节、行文线索,学习主从切换的构思技巧。
    三、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形象生动、简洁明了、黑色幽默、通俗化与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建议】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外阅读《红楼梦》及其相关“红评”著作,为学习课文打好垫底。介绍作者曹雪芹生平,了解《红楼梦》全书故事梗概,熟悉课文内容。

二、以葫芦僧分析葫芦案为教学重点。“护官符”是本文的重头戏,也是全书主题的点睛之笔,要进行深入的课堂讨论与分析。

三、课文标题容易造成葫芦僧是作品中主要人物的错觉。其实,贾雨村才是贯穿全本的特色人物,是晚清时期官场堕落的一个典型代表。学习本文将决策人物置身幕后,将献策人物推向前台的主从切换构思技巧。

四、抓住“葫芦僧”“葫芦案”的语音特征与语义特点,领会“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在本文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效果。抓住贾雨村的“怒”骂与奸“笑”、葫芦僧的“笑”态与“坐”姿等行为特征分析作品刻画人物性格、点染人物心理的艺术特色。

五、了解官本位社会官场腐朽的黑幕。广泛收集资料,结合官场与司法腐败的现实开展“模拟法庭”课外活动,完成一篇《谁是最可恨的人》报告文学习作。

【课文解读】

一、《红楼梦》概述

(一)版本简介

《红楼梦》为清代世情小说,也是传统章回体长篇小说,又以《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等名目流传于世,乃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一般认为《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脉络。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含高鹗所续后40回。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应该是程本的底本。

(二)作者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职务亏空罪被朝廷抄没,曹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文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潦倒之中创作的。正是因为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巨大变迁,对社会制度的腐朽与生活的本质才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抵制精神,曹雪芹才能矢志不渝、锲而不舍地创作出《红楼梦》这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红楼梦》诞生于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18世纪正值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红楼梦“真事隐”、“假语存”,是曹雪芹的自传体、自述性小说,是一部封建显贵家族的衰败史,是封建社会一路走向没落的历史见证。

(三)主要叙事线索与典型形象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大观园”一批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是一部从各个视角展现人性美、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风日下的史诗性著作。《红楼梦》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作者塑造出众多有血有肉、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上。最引人入胜、令人荡气回肠的,当属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个人之间的三角恋最终以薛宝钗满足世俗要求赢得了婚姻黛玉因此泪尽殉情贾宝因此出世作结。

贾宝玉是荣国府衔玉而生的公子,出身不凡,聪明灵秀,贾府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悲天悯人。林黛玉为贾宝玉的姑表妹(刘心武考证:非直系血亲),寄居荣国府。她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生性孤傲,与宝玉心心相印,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者,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美得无与伦比、催人泪下。薛宝钗来自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宝玉的姨表姐,身份显贵。她举止雍容,典雅大方,温柔平和,宽容大度。她既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迎合世俗规谏宝玉读书做官。此外,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一个个血肉丰满、活灵活现。

二、关于课文

(一)关于课题
    本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葫芦僧”“葫芦案”利用谐音关系,语意双关,“葫芦僧”说明书中的门子曾在葫芦庙里当过沙弥,与知府是故交,暗这个门子并不糊涂,却又是一个胡乱出点子的人,其目的在于显摆自己,讨好上级“葫芦案”意为颠倒是非胡乱断案。课题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旨在揭穿封建官场枉法断案的内幕,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二)故事的缘起

中故事起于贾雨村与甄士隐的一段交情贾雨村本是湖州人士、官宦世家出生,但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寄宿葫芦庙靠代人书写为生,与甄士隐为邻。甄士隐十分赞赏这位道貌岸然的读书人,资助贾雨村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赴京赶考,考试中了进士,后来升为知府,做了个从四品的大官。不幸的是,次年元宵之夜甄士隐的独生女儿甄英莲被拐……。贾雨村虽然“才干优长”,但为官“贪酷”,被对手找了个茬参了他一本,。后来贾雨村接了个家教的活,到盐政御史林如海家教林黛玉读书。林如海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进荣国府,贾雨村护送林黛玉进京,同时带了林如海的举荐信,找了时任工部员外郎贾政贾政保举,“轻轻谋了一个副职的候缺”,供职应天府。

(三)理清行文线索

1.故事梗概。

贾雨村一上任就受理了一桩命案。葫芦僧本为贾雨村贫贱时与之相识的姑苏阊“葫芦庙”中一小沙弥。因一年元宵佳节庙中不慎失火,小沙弥无处安身,遂趁年轻蓄了发,充了门子。贾雨村补授应天府,审薛蟠为争抢香菱(被拐女英莲打死冯渊一案时,正欲发签捉拿薛蟠,被案旁一门子(葫芦僧)示意制止,门子还给了贾雨村一纸“护官符”,建议他从长计议,不要得罪达官显贵贾雨村听葫芦僧细说案情,发现昔日恩人之女英莲被拐卖至此冯、薛两家争买英莲,薛家仗势欺人打死了冯公子。但贾雨村听任手下门子出谋划策,恩将仇报,不惜枉法判决。其后,因恐葫芦僧对人说出自己当年贫贱之事,将他寻了个不是,远远充发了去。

故事情节发展的六个环节是

1)故事发端:门子阻止发签拿人 

2)交代世风:门子献上护官符 

3)交代案由:门子详细叙述案情 

4)门子献策:诡谲门子出谋划策 

5)呈现高潮:密谋定计,设下骗局 

6)故事结局:胡乱断案,欺弱辅强 

2.谁是主人公?

门子一系列言行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突出人物,究其实质却是一个人物陪衬。因为他没有决策权,他的目的狭隘,影响面也相对狭小,仅在于讨好卖乖,给上级献献殷勤。门子在本文中戏份很重,但他对全书主体构架无关痛痒。从课文中贾雨村一连串问门子的那些话,不难看出门子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在贾雨村的提示或授意下进行的。

“方才何故不令发签?”

“何为‘护官符’?”

“……却怎么了结此案?……”

“……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

雨村低了半日头,方说道:“依你怎么着?”

贾雨村是精明人,当然是为达目的,欲取故纵。既然是门子的馊主意,丑闻也就说不出去门子只不过是一个挡箭牌和替死鬼。与门子的轻浮相比,贾雨村更是城府极深、老谋深算,用心险恶、狡猾诡谲。葫芦里买什么药?官场的黑暗其实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3.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存殁感激大恩不尽!”写案子的由来。
    第二部分,从“雨村听了大怒道”到“二人计议已定”。写贾雨村和门子密室定计。 

第三部分,是文章最后一段。写故事的结局。
    (四)语言特色

1.修辞效果。

文中出现的“葫芦僧”、“葫芦案”、“护官符”等用语,修辞效果极佳。

“葫芦僧”、“葫芦案”中“葫芦”与“糊涂”有谐音成分,言外有意,一语双关,表述幽默,讽刺了官场的黑暗。“葫芦”一物,深有寓意,它有着一层包裹严实的外壳,容易给人以“葫芦里买的究竟是什么药”的联想,提示这里面很玄乎,有“阴谋”。“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题名,也能促使读者产生“糊涂官打糊涂百姓”的系列流传故事的联想,官也好民也罢,他们究竟是真糊涂还是不得不糊涂?在一个道德严重滑坡、信仰严重缺失,贪官污吏肆无忌惮、作威作福的社会环境里,谁还敢做明白人?

“护官符”是当时当地社会的一种流行行为,触犯权贵是官场大忌,明哲保身是官场的潜规则,“护官符”这类见怪不怪的事物,揭示了官场的黑暗,是一种黑色幽默。

2.通俗形象。

红楼梦的行文很接地气,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耳濡目染的社会现实,读来亲切。

1)人物语言。

贾雨村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属于社会士人阶层、政客人物。古人读圣贤之书,重在修身养性,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仪表,斯文大雅,老成持重是修身的理想境界。与市井村夫不同,贾雨村的言行举止,应该文质彬彬,垂范公堂,何以咆哮公堂,居然气不可遏,飚出一句:

“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 ”

他的这番话是说给在堂听审的一干人等听的,就像现时流行的“形式主义”作风一样,意在“摆拍”,在老百姓面前装装样子,以便形成为官清正廉明的口碑,创造清明政治的政绩。至于冯渊之死,不过兔死狐悲。但“放屁”一语俗不可耐,不免太过失态,有损斯文。当他正要发签提人之时,看到门子使了一个眼色,立马见风使舵,停了下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的举动前后矛盾,其实与凡夫俗子无异,是一个人格分裂的典型。

2)谚俗口碑。

“护官符”一共四句,是官场腐败的铁证,也是一面照妖镜。这四句是: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四句流行语,展示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富贵与权势。我们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段子,都是句式整齐,字数相当,句尾押韵,琅琅上口的。但这个“护官符”句子长短不齐,体例规范不一,整体看来又不十分押韵。这正好说明其为民间口头创作,没有谁来字斟句酌,润色加工,注重的是社会效应,讽刺效果,没有那么多的句式文法讲究。
  读者都知道,曹雪芹是文学巨匠,以其文字才华,如果只是想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联络有致,横行霸道,祸害一方,他完全可以写出更生动、更工整、更富有韵味、琅琅上口的“护身符”来。那为什么会写成现在这个样子呢,无非就是要显示这个“护身符”更具有底层性、更通俗、更真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这就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文学作品永恒的生命力。矫揉造作其实是一种骈俪文风,生命力反而很脆弱。

(五)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贾雨村和门子(葫芦僧)两个人物形象。

    1.贾雨村形象分析
    贾府贾政与英莲父母都是贾雨村的恩人。但在断案中,因甄家落败,而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有权有势,这就决定贾雨村为了一己之私徇情枉法,偏袒薛家,胡乱断案,使杀人犯薛蟠逍遥法外。对人命关天重案尚且如此,对普通民事纠纷的滥审滥判可想而知。
    本文运用对话和神态描写刻画了贾雨村这个卑鄙小人的性格特征。一副阴险狡猾、心狠手辣的嘴脸跃然纸上。
    1)神态描写

初听案情他“大怒”,要“发签”拿犯。俨然一幅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样子。贾雨村犯有“贪酷”前科,为官不仁,他不可能立地成佛。他这样做,与其内心世界不相吻合,属于虚伪。不过装装样子,“取信于民”的政治资本。当贾雨村见门子使眼色阻止,他老于世道,“心下狐疑”,知道事情决没有那么简单,担心惹来麻烦,立即打住,不敢发签。如此充分说明他是一个政治嗅觉敏锐、熟谙吏道、善于见风使舵的伪君子

贾雨村知道“护官符”的告诫真实案情后,对恩人之女如此不幸的遭遇,仅感“骇然”,对薛蟠打死冯渊也只“叹道”,并没有丝毫正义感。最后设下骗局结案表现了他是个利欲熏心,忘恩负义,精于吏道的人。

在神态描写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要属笑貌描写了。小说多次写到贾雨村的“笑”,这“笑”里大有文章
     得知门子是当年的小沙弥,忙携手笑道……,

——这里表现出来的“笑”一种虚伪的笑“笑”并非发自内心;

门子不敢坐,贾雨村笑道……

——急于探听门子使眼色之谜,是奸佞的笑

听说了“护官符”和案情后,便笑问门子……

——心里有了底,幸好没发签,是庆幸的笑

引诱门子说出办法后,笑道:“不妥,不妥……”

——成竹在胸,欲擒故纵明说“不妥不妥”,实为“甚好甚好”,意的笑

可见贾雨村笑里藏刀在本文中,“笑面虎”之态惟妙惟肖。
   2)对话描写

文中最突出的手法是运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
“原来还是故人。”“你也算贫贱之交了;此系私室,但坐不妨。”

——善于随机应变,为人虚伪。贾雨村怕暴露贫贱往事,原本是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

——心中主意已定,却引诱门子说出,拿门子当挡箭牌、替死鬼,为人奸诈。
“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

——用装神弄鬼掩盖徇情枉法的企图,为人狡猾。第一章交代贾雨村得了甄士隐的赠银,并不相信“黄道吉日”之说,当晚不辞而别,即刻赴京应考。他并不迷信。

“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

——第1句肯定门子所言,2句是说要报效朝廷。而四大家族正是封建官僚集团的代表。“竭力图报”和“因私枉法”看似矛盾,实则是贾雨村奴才哲学的充分表达
    “不妥,不妥。等我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

——连说“不妥”,是装腔作势,虚情假意。所慎重的是如何既当婊子又立牌坊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对贾雨村留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像贾珍贾赦这些人,一出场就不是好东西,属于反面角色。贾雨村可不是。应该说,贾雨村在考取功名之前,不仅有抱负,也确实是个道貌岸然、才学卓越的谦谦君子,所以他会得到甄士隐的看重和资助后来的贾雨村不仅为官不仁,还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徇私枉法,把英莲推入了火坑。小说着力刻画了贾雨村虚伪、奸诈、狡猾、阴险、毒辣、趋炎附势的人格特点,貌似衣冠楚楚,实则衣冠禽兽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官场上左右逢源。这个人物形象在官本位社会形态里是有典型意义、有其存在价值的。别说曹雪芹那个年代,就是在现当代,官场也是一口大染缸,好端端的人进去了,灵魂也得被扭曲。一个饱读圣贤之书的知识分子一进入官场就被恶性感染,人格异化。满嘴仁义道德、满脑子男盗女娼的坏人坏事至今也没有在人间绝迹。甄士隐好人没有好报,女儿被拐,房舍遭焚,岳父唾弃,最后只得投身空门!贾雨村到头来也只能落个“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的结局。看来社会道德滑坡要追查社会根源,不能一味地归咎于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修养的缺失与薄弱。湖北天门市被媒体斥之为“吹、卖、嫖、赌、贪”五毒书记的张二江,还有一个名衔是“中国古文献疏通解释专家”。社会道德滑坡,应该从制度层面查找原因。    

2.门子形象分析
    门子是封建衙门里的下层人物,是一个熟谙世故的差吏。他出身低微,曾经是葫芦庙里的一个沙弥,与贾雨村有过一段相知经历。葫芦庙被火后,他走投无路,便蓄发还俗,在衙找了个做门子的小差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衙门环境使他养成了趋炎附势的奴性刁钻使坏的恶习,谄媚巴结、狡诈世故,油嘴滑舌,学了一肚子坏本门子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作者时而粗描淡写,时而浓彩重墨,将他阿谀逢迎、阴暗险恶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

1)事前准备充分。

……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

……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

……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 “护官符”来,递与雨村……

……门子笑道:“不瞒老爷说,不但这凶犯躲的方向我知道,一并这拐卖之人我也知道,死鬼买主也深知道。

……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一个极好的主意……”。

从以上这些叙述与描写中可以看出,门子如何拉拢新任知府,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他知道新任知府与自己有过一段交往,也知道新任知府酷爱面子的短处,所以他攀世交,拉关系,百般讨好献媚。命案的前因后果门子了如指掌,并解说“护官符”,主动帮贾雨村出谋划策,安排得周详备致。在作者的笔下,门子是一个心怀鬼胎又老于世故的小人。

2)事中奴颜婢膝。

……这门子忙上来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

……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 ”

……这门子听说,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

在上面的表述中,写到了门子的两次“笑”,分明是媚笑之态。当贾雨村叫门子坐下时,门子怕冒犯了主仆规矩,惴惴不安,不敢入坐,最后还是“斜签着”告了坐。“斜签着”一语真是神来之笔,把具体情境下的人物地位、关系、微妙的心理活动给写活了。

3)事后卸磨杀驴。

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了个没主意的人了!……”

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

……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

上面引文中也发生了两次“笑”,前一处是“嘲笑”,意在激发贾雨村当机立断;后一处还标明了是“冷笑”,意在嘲讽时弊。门子卑躬屈膝讨好上司,无非是想得到主子的欢心、赏识和提携。最后这两处冷嘲热讽的“笑”,有所得意忘形,让他的主人贾雨村不乐意了。但贾雨村深藏不露,直到时机成熟了,还是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落了个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的下场。这个奴才的可悲下场,充分反映了尔虞我诈,彼此利用,相互倾轧的官场恶习

三、主题思想

故事通过系列铺垫,揭穿了此案无人作主的秘密,案情明了,但涉案嫌犯权势显赫,秉公审理危及办案人等自身安全,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故事通过葫芦僧之口“护官符”的隐情,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赫的财富和炙手可热的权势。他们在生活上穷奢极侈、挥金如土,在政治上权倾朝野飞扬跋扈。而且“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上通皇帝,下连官府,形成一个庞大严密的封建统治网络,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哪怕是一粒唾沫星子,对于人民来说,都是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劳动人民头上。贾、史、王、薛这个腐朽、寄生的封建官僚集团的活动,就是一幅封建专制社会罪恶缩影。贾雨村为了升官进爵,必须同他们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护官符”这段文字是解读本文的一把钥匙,在《红楼梦》全书中,它也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凸显全书主题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通过葫芦僧解释“护官符”和贾雨村徇情枉法等故事情节,揭露了封建官僚、贵族集团奉行礼教制度、维护封建道统、相互庇护、狼狈为奸、欺凌弱小、鱼肉百姓的罪行,揭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本节所呈现的社会场景,衬托出全书叙事的宏大社会背景,也是贾宝玉与林黛玉叛逆性格生成的社会成因。因此,“葫芦案”也是《红楼梦》渲染主题不可多得的点睛之笔。

【拓展阅读】

(一)课外阅读《红楼梦》第一回(下)

1.进一步认识贾雨村

在《红楼梦》一书中,作为政客,贾雨村是社会政治腐败的代表。人们常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来评价《红楼梦》,而通过贾雨村这面镜子,读者可以从中照见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及官场的阴暗险恶,人生的得失荣辱等等。在人教版《大学语文》教材篇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节中,贾雨村只做了一回短暂的甚至有点被动的表演,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贾雨村其人,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贾雨村人物形象的丰满度,建议课外阅读《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全文请见《中华大学语文网》教学资源栏《红楼梦》第一章(下)。网页链接:http://www.hbdxywyjh.com/news.asp?id=1081

在《红楼梦》的开头,作者为了增加小说的厚重感和神秘色彩,特别讲了一个近荒诞的顽石“幻形入世”的故事,并借甄士隐之梦描绘了所谓的“太虚幻境”,并告诉读者此书是虚拟的“贾语村言”。第一回交代贾雨村原先家境贫寒,是寄宿在甄士隐隔壁葫芦庙里的一个落魄书生。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且出口成章,诗兴盎然,颇受甄士隐的赏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不甘平庸,渴望飞黄腾达。“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他于秋月下吟出的这两句联语,足以表明了他的志向和抱负。后来甄士隐慷慨资助他赴京应,这才使得他能够名登金榜,做了知府。但不久就因“贪酷之弊”被政敌参了一本,削职为民。后来又靠拉关系走贾政的后门,得以“起复委用”,做了应天知府。在审理“薛蟠人命案”时又有丑恶表演,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这一龌龊形象的认识与憎恶

2.悟透《好了歌》

《好了歌》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中的甄士隐早年生活富足,晚年靠岳丈,十分困窘。他经历这番生活磨难后,看破红尘,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跛足道人的一番念念有词,既是对士隐人生的总结,又是对士隐晚年的劝诫。全诗都是大白话,朗朗上口,精辟破解世情,令人大彻大悟。这首《好了歌》有曹家自身败落的缩影,亦有警示世人看淡功名利禄的处世情怀,批判意义悚然,佛道色彩浓厚,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3.甄士隐与《好了歌解注》

甄士隐在小说中秉性恬淡,家有薄产,淡忘功名,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饮酒吟诗为乐,是个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不尽相同,一个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一个消极出世自我完善,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追求,在《红楼梦》里得到了透彻的阐释甄士隐本来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庄子说至人无情功德圆满的人心无牵挂,但有一个叫英莲女儿,就有了亲情牵挂,生出许多事端来。元宵节那日,他的仆人霍启(祸起)走失了英莲,又遇到了火灾家产全部烧掉,甄士隐只好变卖家产投靠岳父,又被岳父嫌弃,万事皆空幡然醒悟,所以就为《好了歌》作注。《好了歌”解注应该是全书的写作纲领,是所有红楼人物梦幻一般的宿命。许多红学家认为,高鹗所续后40回没有把握好这一写作纲领和既定宿命,脱离了原稿最初的写作意图。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官员上朝面君时手持的记事板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跛足道人唱《好了歌》是要启发甄士隐“觉悟”;而甄士隐是聪明的读书人,而且有了家破人亡的切身经历,心有灵犀,一听就懂了,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这篇解注,进一步申发了《好了歌》的思想内涵,其实是《好了歌》读后感“好了歌”解注》写出了世俗荒诞、世态炎凉,荣辱兴衰,变幻无常,人性之恶,人世之苦,皆因苦于不知足。

甄士隐在整部《红楼梦》里,只是个引子的人物,是真人真事,很多红学家认为,作者曹雪芹就是甄士隐的艺术原型,后来流于“假语村言”,真事既隐,就没有甄士隐的戏了,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形象贾宝玉。甄士隐贾雨村性格相对在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一个性善,却家破人亡,最后悟透人生,遁入空门;一个性恶,却升官发财,最后身败名裂,饱受牢狱之苦。《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在于揭示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由衰而亡是其必由之路。甄士隐、贾宝玉和贾雨村都是这条路上的一个匆匆过客,是社会衰败的一个真真切切的缩影。

(二)收看或阅读《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是2005-2007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图书,作者是著名的伤痕文学作家、“平民红学大师”刘心武。本书是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红学”讲座的书面结集。该书共四册:从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着手,详细考证了书中各色人物的生活原型,复原了《红楼梦》诞生时的时代风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是一部红学研究领域集大成之作,表述通俗生动,受到广大“红迷”的高度赞赏,一度荣登王府井、西单等各大书店排行榜第一名。读者亦可登录央视网视频百家讲坛”收看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网址:http://tv.cntv.cn/video/C21311/d933e2c019a84ba22fc9ffb7e680294a

刘心武涉足红学研究,是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的,经过深入考证,他创作了学术性小说《秦可卿之死》,揭示了秦可卿死于自杀的内幕,扑朔迷离,沁人心脾!刘心武的这一研究成果得到前辈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充分肯定,是关于《红楼梦》的探佚学的可喜收获。周汝昌的鼓励使刘心武一发而不可收,遂有《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四部红学巨著的问世。在这四部著述中,作者将《红楼梦》所存谜团一一破解。内容包括林黛玉、秦可卿、妙玉、王熙凤等的命运之谜、贾宝玉的人格之谜等,考证了曹氏家族的盛衰史,还原了人物原型的真实性,肯定了曹雪芹的写实手法,从而完整地表达了作者忠于原型红学”观点读者踏上了精彩纷呈“红楼揭秘之旅”。本书还参照周汝昌汇校本《红楼梦》,对被高鹗等人篡改歪曲了的《红楼梦》进行了古本复原,并对八十回后内容进行探佚。作者誓将《红楼梦》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为红迷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提供了全新的解读方法和视野

【推荐阅读】

(一)课外阅读《红楼梦》(学生版)/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图书简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但因其成书年代较为久远,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典章制度、风俗俚语、文言词汇,给现代青少年阅读带来了许多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时代文艺出版社特推出“《红楼梦》(学生版)”,对文中所出现的繁难字词予以随文注释,让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轻松掌握更多词汇和文学常识,对其掌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有所帮助。

(二)观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87版全剧(共36集)

制作简介:1987年中央电视台首播的央视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摄制的一部古装连续剧。由王扶林导演,周汝昌王蒙周岭曹禺沈从文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该剧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后7集夏金桂撩汉、司棋之死、海棠花开、贾宝玉丢玉、林黛玉焚稿、薛宝钗出闺、惜春出家、获罪抄家、雪地里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出家等主体剧情仍采用程高本后四十回,另外抛弃了宝玉中举、兰桂齐芳、家复中兴的小团圆结局,并根据脂批红学探佚学研究成果对香菱之死、探春远嫁、贾母之死、巧姐获救等情节进行了修改,又重新创作出狱神庙探监、凤姐死于狱中、湘云流落风尘、贾府家人亡等剧情。该剧播出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补充注释】

1.沙弥:指七至二十岁以内初出家的小和尚,佛教徒最低教级。

2.罕然:罕(hǎn),稀少;如果把“罕然”理解为“少有的神态”,在这里似乎解释不通。据考,庚辰本、己卯本、甲戌本、梦稿本和程甲本、程乙本都作“罕然”,唯有俄藏本(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藏《石头记》80回孤本)作“突然”,“突然”意为遇到刺激神情突变,反应快速,符合原文语境。可能因“突”“罕”形近而发生了抄写笔误,以至于其后的所有抄本、刻本以讹传讹了。 

3.夙孽,过往的。前世的冤孽,含有冤家对头因果报应的意思。
4.顺袋:古代一种挂在腰带上盛放物品的小袋。

5.心中大不乐业乐业,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乐业在这里可作“乐意”来理解,贾雨村担心门子说出自己当年贫贱经历会妨害了自己的仕途、事业,心里很不痛快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51128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