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叶琼琼:论对外汉语视域中国现代文学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叶琼琼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991 次   更新时间:2020/11/1 文章录入:珍珠鸟



摘要:“一二三多”(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个阶段,多种考核方式和答案)教学模式秉承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围绕“提高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这个中心展开,强调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课前知识输入,课堂知识内化、深化,课后知识固化、拓展和升华三大阶段,课程考核采用多轮习题检测、课堂表现等多种考核方式。该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良好的自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潜力,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区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区别,语言教学要与文化教学水乳交融,互相推动。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掌握一门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语言交际能力则由语言内容、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识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组成[]。胡明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中指出如果学习一门语言不去学习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就很难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在实际运用这种语言时就会发生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是文化课的骨干课程之一,“留学生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在历史的相关性变迁中更深刻认识当今社会,同时感受和学习中国现代优秀作家跨文化交流的胸襟与意识,从而在面对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明显差异中自觉地建立跨文化的交际意识,一旦留学生自觉地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将对自己更深入地学习汉语、对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都大有益处。”[]随着对外汉语学科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外汉语教学部门设置了中国现代文学课,在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比较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与理论上的日益重视相反,在实际教学中,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被视为“冷门”和难点,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很多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练习-输出”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过多依赖课堂,对课外时间无法有效利用,忽视学生间的差异。[]留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亦有高低之分,传统教学模式模糊了诸多差异,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最后必然导致大部分留学生觉得中国现代文学课很难,“畏难”使课堂出勤率不断创新低,反过来又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恶性循环的结果是限制了该门课程的发展,阻碍留学生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改进中国现代文学课教学方法是对外汉语学科深入发展的应有之义,应提上日程。自2011年以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进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运用该模式进行积极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笔者通过对翻转课堂教学理论的潜心研究和留学生课堂上的反复实践,摸索出一套“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个阶段,多种考核方式和答案多样化”的“一二三多”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个中心是指课程的学习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进行。两个主体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同等重要,都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推动者,画龙点睛者,总结归纳和深化拓展者;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质疑者和变化者,在教师的引领和点拨下,在激烈的课堂讨论中,在延伸拓展的练习中,学生思想增厚加宽,产生教学双方都意想不到的变化,绽放出璀璨的火花。三个阶段是指课前知识输入,课堂知识内化、深化,课后知识固化、拓展和升华三大阶段。考核方式不再以期末考试作为主要的评测标准,而是以线上学习成效,课堂表现,课后学习报告等多种形式予以评测。现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名篇《再别康桥》为例,对“一二三多”教学模式进行具体阐述。

一、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看实施“一二三多”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笔者是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国现代文学”是笔者所在院系的必修课程,笔者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十余年,对该课程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笔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经验,能够深刻意识到教学对象的不同带来的诸如教学方式、教学要求、学习需求以及考核标准等各种差异,能够根据这种差异因材施教。笔者具备成为“一二三多”教学模式教学主体的实力和能力。反之,要想成为对外汉语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一二三多”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体,必须具备这两门课程的理论修养,要有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经验,并能够区分其中的差异。从教学内容来看,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有盛名的诗人之一,其人生经历与价值观在中国历史巨变期很有代表性,能够充分折射出中国现代社会的面貌与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其情感经历一波三折,跌宕多姿,故事性强,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优美的意象、浓烈的情感、和谐的节奏、通俗易懂的语言也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教学对象看,笔者所教的学生大多由三类组成,一是交流生,这些学生专业多为本国的中文系,毕业后要从事与中文有关的工作,交流时间多为一年,非常珍惜在中国交流的机会,有比较强烈的学习意愿,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自控力较强,是非常容易体会教学意图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对象,汉语水平大多是HSK五级或六级,年龄大多在20-23之间,国籍大多为韩国、日本,偶尔会有来自法国、德国、匈牙利以及美国等欧美学生;其次是自费生,他们大多是为了外贸、人际交往等实用目的主动进高校课堂学习汉语,对文化尤其感兴趣,身份多为商人或职员的家属,学制一般为一年,少数延长到两年。他们也有比较强烈的学习中国文化的愿望,但是自控力不如交流生,有的已成家,不能保证高出勤率。他们的语言技能水平大多不太均衡,口语和听力很好,能够比较流畅地与中国人交谈,但是说和写掌握程度较低,大概在HSK四级左右。他们年龄跨度比较大,大致在25-40之间,性格外向,常常主动与中国人交谈,上课发言积极。这类学生大多来自非洲。第三类是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他们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选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属于学历生,呆在中国的时间非常长,短的至少三年,长的甚至十余年,大多数是四五年,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在4-6级之间,能够比较流利地与中国人交流,但是读写能力比较弱,他们有强烈的了解中国文化,融入周围环境的愿望,有些人有定居中国的计划。他们的年龄跨度在25-45之间,他们自律性强,非常配合老师,但是部分年龄大的学生比较害羞,不敢开口,理解力也稍弱,这类学生大多来自非洲、中东、西亚或中国周边国家,如也门、伊朗、沙特阿拉伯、孟加拉、缅甸等。不难发现,这样的班级像一个大拼盘,文化背景、年龄、学习动机、智力水平、汉语水准都有很大的差别,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显然只有部分学生可以达成教学目标。若是采用翻转课堂,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学,设置不同程度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互相帮扶,可以最大限度弥合这种差异性。同时这些学生都有比较强烈或是非常强烈的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和动机,他们也初步具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语言技能。这为实施翻转课堂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实施“一二三多”教学模式的教学设想

本课堂的教学对象是留学生,教学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教学目标首先是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而加强对中国现代社会形态以及该历史时段中国人精神状态、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其次是通过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的学习来帮助留学生提高语言技能,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试想若是一个留学生能够抑扬顿挫地朗诵《再别康桥》,能跟一个中国人讨论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双方的距离感一定瞬间缩短。不同的教学目标必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本课堂有以下设想:

首先是基于内容的教学“翻转”设计

1.语言知识的翻转。区别中国本科生与留学生不同的语言背景,虽然是文学课,但是语言教学仍然必不可少。《再别康桥》总体上比较好懂,但是还是有些拦路虎,诗歌中特有的“雅”词比较费解,如“作别”“河畔”“放歌”等;有些是比较生僻的字,如“漫溯”“笙箫”。这些在传统课堂中讲授的内容“翻”到课前。教师提前制作有关小视频,学生提前预习,视频中学生不懂的地方,发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区,懂的学生答疑或老师在线答疑。

2.时代背景与人物背景知识的翻转。教师要区别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现代中国国情,不了解徐志摩性格特点、人生经历与情感经历,就很难领会徐志摩诗中飞扬的激情、浓浓的甜蜜与浓郁的感伤和怅惘。要求学生上网搜索中国诗歌革新和徐志摩人生经历的相关资料,看不懂的建议使用翻译软件,观看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指定片段,台词有不懂的地方,在讨论区提问,懂的同学答疑,或教师在线答疑。

3.诗歌朗诵艺术的翻转。充分利用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网络上有关于徐志摩和《再别康桥》大量的音频与视频,要求学生,欣赏徐志摩诗歌朗诵音频,学习朗诵《再别康桥》。

4.诗歌鉴赏的翻转,基于诗歌的艺术特点,就意象、意境、主题、情感、节奏等提问,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讲解。

基于教学方式的设计:

1. 所有阶段的教学活动均以分组方式进行。在自由成组的基础上,尽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搭配为一组,班的规模一般为15-20人,三到五人一组,互帮互助。

2. 整个教学框架分为课前知识输入,课堂知识内化、深化,课后知识固化、拓展和升华三大部分。知识输入部分,教师提供有关资料,设计任务清单,精心制作短视频,设计测试习题;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任务清单进行资料的搜索和有关知识点的学习,并进行初步测试。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展开讨论。知识内化和深入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对任务清单学习的情况进行汇报,每个小组一个专题,同时其它小组对汇报情况进行质疑或补充。汇报完毕后,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评点和补充,然后就某个专题进行深入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式讨论。下课后进入知识拓展和升华阶段,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本课学习报告,再就相关的作品进行延伸阅读。这个过程可用表格形式予以更清晰的表现:

 

             

三、 “一二三多”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以《再别康桥》为例

     (一)线上知识输入阶段。

教师要做的:

1.教师提供四部分文字资料,包括这些:《再别康桥》产生的时代背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经历;徐志摩以及同时代人渴望求新求变以推动中国发展的爱国思想和情怀;《再别康桥》的文学史地位。

2.教师提供电影《人间四月天》中有代表性的片段,帮助留学生了解《再别康桥》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提供《再别康桥》朗诵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体会《再别康桥》优美和谐的韵律。

3.教师进行设计任务清单,要求学生一一完成。任务清单包含的内容如下:

  1)生僻字以及诗歌中特有的“雅词”的发音和意义。

  2)轻轻,悄悄这些词汇在汉语中叫什么词?有什么共同点?

  3)寻找韵母相同的字,并想一想这些字在诗歌里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4)寻找诗歌中让你深刻的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们国家的诗歌中有类似的意象吗?

  5)诗歌中每一部分抒发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体会朗诵艺术的特点,学习朗诵《再别康桥》,鼓励背诵。

4.最后教师设计习题,对留学生学习成效进行第一轮评测,这一轮题目比较简单。

学生要做的:

  1.学生分成三组,开始网上学习。

2.阅读资料,文字资料可以使用百度翻译软件,翻译成所在国的文字,理解诗歌的时代特色和徐志摩思想与情感世界。

3.扫清词汇障碍,领略诗歌的内涵。(提示:三类词汇:生僻词,雅词,叠音词)

4. 找出诗歌中押韵的诗行以及每一节中有哪些字押韵,这些字处在诗行的什么位置,讨论押韵给诗歌带来什么样的感觉。(提示:可从听觉角度去思考)

5.观看视频,体会朗诵艺术,学习朗诵诗歌,将自己最好的朗诵音频发到网上供教师和同学进行评点。(教师会打分)

6.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体会意象的特点,并思考这些意象给诗歌带来什么阅读效果。(提示:从视觉的角度去思考)

7.找出表达诗歌情感的词汇,体会诗歌的情感。(提示:诗歌每一节表达的情感都不同)

汉语水平在四级左右的留学生会有点吃力,可在网上求助,其他学生和老师都可以答疑。同一组的学生互相协作,完成任务清单。

8.经过协商,每组各选一个专题作为课堂汇报研究对象。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进行分工。比如若是选取诗歌背景这个专题,那么组员之间就可以分别就时代背景,诗歌艺术发展背景,徐志摩人生经历和思想背景,徐志摩情感经历这几部分来汇报。可以分别汇报,也可以汇总,由一个人进行汇报。

9.每个组分别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网络论坛发出,学生们进行回答,其他学生可以就回答进行评论,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学生完成评测习题。这一轮习题多为填空题,选择题,少量简答题。

这各阶段的任务教师提前一周下达,学生在一周内完成。

(二)线下知识内化阶段(课堂讨论和讲解)。

1.每个小组分别上台汇报网上学习的成果,一个小组汇报的时候,其它小组认真聆听,并就不同意见进行质疑,就该小组疏漏的地方进行补充。

2.教师对汇报成果进行评点和补充,并汇集线上学习阶段产生的疑问进行答疑,重难点内容重点讲解。

3.教师根据线上学习和汇报中产生的问题,选择一个专题,如徐志摩诗歌中的节奏或徐志摩诗歌情感的多样性进行深入讲解。讲解中采用问题法、对比法(如与古代诗歌对比,与西方诗歌,尤其是留学生所在国诗歌对比),深入感受徐志摩诗歌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4.专题讲解结束,教师对本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谈谈学习感受,自评、互评学习的得失。

这个阶段的课时为2-3个课时,一半时间学生分小组汇报,另一半时间教师作专题讲解,根据每一届学生汇报和讨论的情况调整两部分时间的分配。

(三) 知识的拓展阶段

教师要做的:

1.教师设计第二轮考核习题,这轮题目比第一轮难度大,均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部分是复习和考核上课学过的内容。部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重点启发学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特点进行思考,增加对中国的历史与一代知识分子的了解,增加对中国现代诗歌的了解,初步学习鉴赏新诗的能力。后者的答案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回答,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符合历史事实,教师都会给予较高的评价。      

2.提供拓展资料,如徐志摩名篇《偶然》《雪花的快乐》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朗诵、鉴赏、评论等,学习吃力的学生可以不看拓展资料。

3.鼓励学生寻找本国类似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4.教师从课前预习成效、课堂表现,课后拓展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学生要做的:

1.完成课后习题。

2.阅读拓展资料

3.寻找本国类似作品,如告别诗,抒情诗等,与《再别康桥》进行对比。                     4.仔细分析教师的考核,尤其是评语,总结得失.

5.提交300-500字的学习报告。

上述作业三天内完成,部分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延长到一周。

 、“一二三多”教学模式的特点

本教学模式是利用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有如下特点:

 1.“一二三多”教学模式的“翻”是引导与探索。所谓“翻”并不是单纯地把课堂讲授知识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自己学习;而是通过仔细的甄别和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探索与课程相关内容,并在相互的讨论中发现问题。翻转课堂的先驱伯格曼(J.Bergman)和 萨 姆 斯 (A.Sams)认为有些内容通过视频学习非常有效,有些必须由学生课前独立发现,有些最好在课堂上直接讲授,还有些则需要通过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来完成。[]“翻”的内容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过程,这符合学习规律,能够消除留学生的“畏难”心理,获得自我探究和发现的快乐与成就感。

2.“一二三多”教学模式倡导双向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很多学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一二三多”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地位与学生同等重要,两者都是这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精心组织,学生没法找到正确高校的学习途径,往往在词汇的层面就败下阵来。没有教师的讲授、评点、归纳、总结,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无法内化和深化;没有教师的拓展作业,学生的认识得不到升华,能力得不到更大的提高。无论是哪一个环节,教师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从搜集材料、组织教学、及时答疑、准确点评以及敏锐发现教学中问题并及时解决等等,这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准以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要更新知识储备,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与时俱进。应该说,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二者齐驱并进,水乳交融,互相牵引,互相推动。

3.“一二三多”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套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罗可 (A.Roehl)等在论及翻转课堂的意义时指出:“如果教学目的是为了产生理解,那么教育者就必须从知识和事实的死记硬背转变为‘深度学习’,即通过‘积极和建设性的过程’来发展理解。”[]可见,翻转课堂的根本目的,一方面在于使课堂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则强调“积极和建设性的过程”。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呈现出积极和建设性的过程,则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就呼之欲出了。“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作为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翻转课堂不只是让学生死记一些基本知识和事实,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形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不只是着眼于知识,而是十分关注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获取相应的学习方法。”[]习题、任务清单、专题汇报等种种教学设计都是为了用多样活动代替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引导和驱动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获得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与透彻掌握,提高学习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

4.“一二三多”教学模式始终围绕“促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民族思想情感、性格特征的了解和认同,提高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个核心目标进行。因此,教学活动的设置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出发,首先要进行语言障碍的清除;其次从留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不流于浅层面的学习,避免挫伤留学生急于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留学生虽然汉语水平不能与汉语是母语的人相提并论,但是他们是正在接受或已经接受了大学教育的成年人,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丰富的感悟能力。再次是文化障碍的清除。比如在讨论徐志摩人生经历时,来自也门的留学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徐志摩非要离婚,因为也门是允许一夫多妻的;而来自匈牙利的留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张幼仪在离婚以后,还帮徐志摩侍奉双亲,打理家事。不同的文化在文学作品与历史中产生强力碰撞。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通过翻译、讨论、讲解,经过教师的层层引导与自身的努力和相互的激发,留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达到了深层理解,对很多句子在具体场景中的运用有了深刻体会。

5.“一二三多”教学模式中翻转课堂中“翻”和“转”的内容不是固定的,“翻”与“转”的时间也不是固定的。这个模式有很大的灵活性。面对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甚至不同性别、不同经历的的留学生,“翻”和“转”的内容应有所不同。教师要通过学生网上自学、讨论和课堂汇报环节,敏锐地发现哪些内容学生已掌握,哪些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哪些还没有掌握,哪些内容有文化冲突(这一点在留学生教学中尤其重要),从而灵活调整专题讲授环节和延伸拓展内容,灵活调整“翻转”的时间。因为“翻转课堂不必模式化,也不能模式化...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反拨,是指明一个方向,而不是规定一个模式。教学应该是在此方向上的灵活创造,而不是对某种固定模式的简单模仿...翻转课堂围绕学生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而展开,其过程必然是生成性的,因而是最难遵循固定模式的。如果强行固定其步骤并保持步骤间的线性联系,则反而会违背其本质追求。”[]

6.“一二三多”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多样化,习题答案不唯一。在本模式的教学活动中,知识性答案固定,比如词汇发音,诗人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等,但认知性、体验性、感悟性、拓展性的问题答案不要求固定和唯一,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鼓励留学生根据自我认知提出有自我特色的创见。比如“轻轻”这个词,在诗句中连用两次,你读出了什么感觉?有的学生说读出了诗人离别前,小心翼翼,不想惊动康桥,不想承受更大的离别的伤痛的感觉,就像妈妈舍不得离开孩子,偷偷离开一样;有的说,“轻轻”是叠音词,连用两次,有一种轻微的弹跳感,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有的说“轻轻”写出了诗人对往事的留恋与珍藏,我们对珍贵的东西都是轻手轻脚,生怕打破了;还有的说,“轻轻”是有一种绵绵长长,无穷无尽的感觉,写出了诗人心中无尽的惆怅。这些答案都是留学生在朗读和讨论中得到的切身体会,其精彩度不亚于母语是汉语的学生。这也体现了翻转课堂的特点,一方面尽力向外开拓,探索,发现外界的精彩,一方面向内挖掘,发现不一样的我,认识内心深处的我,翻转课堂是最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寻找和自我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

7允许使用英语进行表达。虽然教学对象是汉语水平等级较好,部分学生水平在六级以上,大多能比较流利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讨论环节强调尽量使用汉语,但是在找不到正确表达方式的时候,允许学生使用英语或法语等本国语言,因为有些内心深处的感受只有用本国语言才能表达得更加合适。当然这对教师的英语或法语水平也提出了要求。

8文化学习与知识学习水乳交融,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抓住机会进行语言教学。当学生在表达、讨论、辩论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大量语法错误,不必每一个都纠正,纠正得太频繁会让留学生失去学习汉语的信心,发现典型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并强化正确表达方式,这种在文学教学中顺势而为的语言教学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留学生对有关语言知识点理解更准确,记得更劳,体会更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学教学要与语言教学水乳交融,利用文学教学促进留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会激发更加浓厚的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形成良性互动。往往也是在文学或文化教学中。

面向汉语非母语的留学生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课对实现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解中国、熟悉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的“中国通”的目标上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绝非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理论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来实践和推广,“一二三多”的教学模式是运用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对外汉语中国现代文学课上的尝试,最后调查结果满意度达到95%,可见这种模式若是加以推广和完善,或许有望普遍提高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教学质量,提高中国现代文学课的地位,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向纵深发展。

 

作者简介:叶琼琼,女,湖北省黄梅县人,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中国现代文学。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55184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