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笔耕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笔耕园地

周传普:响当当的铁匠师傅

作者:周传普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通海口人》 点击次数:1755 次   更新时间:2021-4-29 文章录入:珍珠鸟



俗话说: 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打铁是最具农耕文明的代表技艺之一,代表民间传统技艺和时代民俗文化,铁匠是旧社会七十二行中最苦最累的一个行当。在我的故乡杨场,就有一个响当当的铁匠——唐良银师傅。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仲春时节,又回故乡,我漫步于通洲河畔,粉红、鹅黄、湖蓝的野花点缀在小草织就的无边绿毯上,柔柔春风轻抚脸颊,朵朵白云倒映于河面,几只春燕飞来飞去,油菜花桃花的芬芳混合嫩草的清香,清新甜美的气息散发四野,使人心旷神怡。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一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学打铁…… 哼着这首小时候边唱边击掌的童谣,叮当叮当,叮当叮当……熟悉而清脆的打铁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通红的炉火似在熊熊燃烧。我的眼前浮现唐师傅的身影,这个曾经在杨场众人称赞信赖的铁匠师傅。 唐师傅常年打铁,烟熏火烤,双眼微眯,脸颊有些消瘦,红中透黑,待人和蔼可亲,热情豪爽。短短的寸平头,外出时常戴一顶黑鸭舌帽。饭后休息时,他常穿对襟蓝布褂,脚踏黑布鞋,慢悠悠地在街上散步。有吃饭的街坊热情地喊:有偏您郎嘎(方言,亲切尊称,您)!唐师傅进来坐哈子(方言,坐一下)!他便微笑地点点头,继续踏着青石板漫步。 我们家住在通洲河岸南边,河对岸就是唐师傅家。小时候,我们常到唐师傅家玩。来到河岸边,通洲河绿得似翡翠的绸带,晶莹碧透的河水缓缓流淌,清澈见底。两岸垂柳依依,芳草萋萋。走过木桥,是杨场街西段。踏着街上的青石板,街北面是唐师傅的家,一阵叮当叮当的声音便传过来。只见炉火熊熊燃烧,唐师傅和其父亲老唐师傅胸前挂着油布围裙,俩人手里的铁锤轮流上下翻飞,火花四溅。老唐师傅左手握钳,夹住火红的铁料,右手挥动小锤敲打铁料。唐师傅则甩开膀子,挥动大锤,快速打向小锤指点的地方。叮当叮当的声音震得耳朵发麻,偶有火星溅到我们的身旁。铁料渐渐由通红变成暗红再到玄黑,越打越薄,打铁的力度逐渐变小。老唐师傅把冷下来的铁料再次投入炉火中煅烧,又从炉火中夹住另一块烧透的铁料,继续锻打。 唐师傅后来告诉我,师傅持手锤实打是引导大锤的落点,且使暗劲(打得轻,落得重)挥手锤将铁器锻打成型,手锤有时在铁墩上有节奏空敲,那是指示大锤急打、缓打、停打的暗示,需根据暗示抡起大锤,照准落点用力下锤。


 

唐师傅拉动风箱,炉中的火苗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升腾,把他们的脸庞映得红彤彤的。待铁器热至通红,老唐师傅用铁钳快速夹至大铁墩上,又是一番铁锤锻打,一串叮当叮当声响,直到成型,投入水缸中,嗤地冒出一股白烟,片刻取出冷却。 唐师傅的父亲是个久经磨难的老手艺人,从十几岁开始跟杨小香师傅学习打铁,历经许多艰难坎坷,技艺日见精湛。解放后,老唐师傅继续在家打铁。唐师傅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打铁,抡大锤,拉风箱,细心观察,用心揣摩。老唐师傅耐心指导,把自己的毕生绝技和看家本领都传授给儿子。唐师傅一年后就掌钳成为上炉师傅,能独挡一面了。 杨场成立铁器社后,唐师傅率先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创始师傅。铁器社还有老彭师傅、二彭师傅、三彭师傅、赵师傅、熊师傅、陈师傅等十多人,设立营业门市部,由通海口区政府委派杨宝福任厂长。 铁器社设在杨场街西头南边,靠近通洲河,摆放六座火炉和铁墩,生产菜刀、剪刀、镰刀、火钳、铁锹、犁、耙、锄头、铁钉等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铁器社离我们家更近了,叮当叮当的打铁声在通洲河上空震荡,撒遍两岸家家户户。


                         唐师傅打造的产品(图片提供人:大海)

   

    那时,杨场老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十分繁华,享有“小汉口”美誉。通洲河停满东来西往的商船,等待装卸木材、毛竹楠竹、大米、黄豆、粉条、麻油棉油、锅碗盆瓢桶、布匹蚕丝等物资。街上有供销社、食品组(卖肉)、杨氏张氏好几家勤行铺(饮食店)、豆腐铺、陈氏中药铺、理发店、粮站、钟家榨坊等商铺,早集时人群川流不息,摩肩擦背。我们有时逛街,到理发店理完发,便到铁器社门外看师傅们打铁。只见炉火熊熊,铁锤挥舞,火星四溅,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犹如演奏雄浑的交响曲,那震撼人心的场面令人久久难忘。唐师傅的火炉是靠近大门的一号炉,他偶尔抬头瞄我们一眼,又埋头聚精会神地打铁。

盛夏三伏天,铁器社里烟火缭绕,热气腾腾,恰似火焰山。唐师傅和好几位师傅光着上身,围着油布裙,挥汗如雨地打铁。偶尔忙完锻打活,休息片刻时,师傅们端起茶杯喝几口水,有人便扯开嗓门来几句《秦香莲》中花脸的唱段: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上,尊一声驸马爷你莫要执迷…… 有人接着唱一段打趣的沔阳小曲《小女婿》: 鸦雀子珈几珈耶嘿,老鸹哇几哇,别个的女婿多么子大,我的妈妈子舍,我的女婿一嘀嘎…… 大家哄堂大笑,惊飞河边柳树上的几只小鸟。这使人联想起李白写的《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正是这样一幅色彩绚丽壮观热烈的场景。 俗话说,打铁无样,边打边像。铁匠手艺难学,有人学十年也不一定能成为上炉师傅。由于所打铁器样多形异,既无图纸,也无尺寸规范,更没有立体构型要求。全靠揣摩、观察、感觉和悟性,从实际出发,以实用耐用为准。打出来的铁器,讲究外观大方,立体角度合理,有流体感。上手方便,轻便耐用。 唐师傅聪明好学,爱动脑筋,特别有悟性,整天琢磨如何打出实用耐用的优质铁器。有了父亲的传授,加上实践磨练,唐师傅的技艺不断提高。他对铁器的选料独具慧眼,在铁料锻烧的火候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可谓火眼金睛,令人佩服。 淬火是最考验人的一项技术环节。不同的铁器浸没水中的部位,浸没的时间、取出时的温度均不相同,全凭感觉和经验,这些都影响铁器的钢火硬度。如果淬火的技术不过关,制作的铁器就不耐用或不能用。民间俗语说的好:淬火掌握好,手中铁器可当宝。经天长日久的积累,唐师傅练就了一流的淬火技艺,对此掌握得十分精准。



唐师傅打造的菜刀、镰刀、剪刀,方圆二十里乡亲有口皆碑,不卷刃不缺口,锋利耐用,唐师傅手艺声名远播,成为杨场铁器社的招牌。 唐师傅打的镰刀、锄头、菜刀、剪刀等都被提前预购。刚开始,他的产品钢戳是“1”号,但“1”号产品在门市部总见不到面,后来又改为 “唐明”的钢戳。
     过去的小媳妇、大姑娘都会做鞋袜缝补衣服,需要顺手锋利的剪刀。唐师傅打的剪刀轻便、锋利,经常有人上门求购。 裁缝师傅的裁剪,裁剪各种布料要像裁剪纸张一样利索,因而打造难度更大,也更抢手。方圆二十多里的裁缝师傅用的几乎都是盖有“唐明”钢戳的裁剪。

木匠师傅的斧头、凿子、刨铁等大多是找唐师傅定制的。就连瓦匠师傅的瓦刀,要求钢性硬度好,轻便顺手,也是他打的瓦刀最好用。


 

                      唐师傅打造的作品(图片提供人:大海)
 

    叮当叮当,叮当叮当……打铁声在通洲河畔此起彼伏,熊熊的炉火在杨场、坡场、潘场铁器社,陈场五金厂燃烧,唐师傅在这里从事五金、翻砂、模具、精工等生产制造。陈场镇企管会非常倚重这位老师傅专家,企管会领导称赞他的技术呱呱叫。 1972年4月,通海口手工业联社组织全区锻工大比武,赵社长任指挥长,有通海口、官路、沔城、红庙、潘场、姚咀、杨场共七个代表队。厂长杨保福派唐良银(上炉师傅)、刘士林(下炉师傅)、龚汉林(整磨师傅)代表杨场铁器社参赛。比赛这天,在通海口铁器社,七个火炉和铁墩一字摆开,要求锻打镰刀、锄头。各代表队抽签对号站位,摩拳擦掌。时针指向上午九点,一场高手云集的比赛正式展开-- 五号炉的唐师傅三人迅速就位,选料、裁料。龚汉林点火生炉,风箱拉得呼呼作响。熊熊的炉火燃旺后,立即烧铁锻打,接着上钢、塑型、淬火、整磨,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叮当叮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在通海口铁器社震荡,恰似进攻的号角劲吹。各队纷纷使出看家本领,你追我赶,比体力、比技巧、比智慧、比毅力。犹如武林高手,刀光剑影中搏击厮杀,好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 五位德高望重的老铁匠师傅作评委,认真在场内巡视观察。杨场代表队最先将产品交给评委。五位评委根据流程用时、产品外观、立体角度、刀面厚度、平整度及刀口的锋利性、耐用性等指标,对各队产品综合评议。最终,杨场代表队获得最高分九十六分。手工业联社领导向获奖代表队颁奖,并当场宣布,杨场铁器社唐师傅技术拔尖,晋升锻工八级!全场掌声雷动,向这位锻工最高级别获得者表示热烈祝贺。 春风吹拂唐师傅满脸汗水激动的脸庞。他由此名声大振,成为全区锻造行业响当当的金牌师傅!



    1996年冬的一天,寒风凛冽,唐师傅正在姚咀吃喜酒。陈场五金厂周厂长开车到姚咀,对唐师傅说,厂里今天有重要的大件模具淬火,请唐师傅帮忙救急。唐师傅匆匆穿好棉大衣,告别众亲友,坐车急奔陈场五金厂…… 原来,唐师傅曾在陈场五金厂从事模具制作多年,带有众多徒弟,深得厂长周远松的信赖和赏识。唐师傅退休后,厂里模具的制件、淬火等工艺由几个徒弟做。每逢有较大的或重要的模具淬火,还得请师傅出山。 他们来到陈场五金厂,车间的火炉旁,好几十人早就等着,有书记、厂委,还有镇企管会的邓主任,加上闻讯赶来的工人师傅、同门弟子,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炉火正旺,唐师傅脱下棉大衣,穿上工作服,找来一块铁板,放在火炉上,让徒弟们准备好一桶水和一桶油。他将模具放在通红的铁板上,用钳子夹住反复锻烧。待模具烧得通红后,随即置入水中,伴随“哧哧”声响,白色的水气弥漫车间。瞬间工夫,唐师傅取出模具,放入油桶中,一会儿再取出放到支架上冷却。 模具冷却后,经检验与图纸数据要求吻合,丝毫没有走样变形。结果宣布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人伸出大拇指:“老师傅就是不一样!真是头上站鸭子——顶呱呱!”企管会邓主任紧紧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谢谢唐师傅!谢谢!”周厂长拿出五佰元酬金,唐师傅连连摆手说:“这就见外了!我这攒退休了,仍是厂里的人,有么事尽管找我。”

    多少岁月,在炉火中煅烧得通红;火星四溅,恰似闪烁的霓虹。唐师傅和这批铁匠洒一把汗水,倾满腔心血,为支持农业生产、方便群众生活做出了贡献,为推动民间手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炉火熊熊,映红唐师傅烟熏火燎的笑脸,映红他的通海口区先进生产工作者,杨场公社、陈场镇劳动模范奖状。 铁锤挥舞,打铁声叮当叮当……唐师傅打出不计其数的刀镰用具,不仅打铁的手艺响当当,更锻打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毅性格,锻打为人称道的闪光人生。他是个热心肠的人,乐于助人,只要有人找他帮忙,无论亲疏,他都满口应承,且尽量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 我到武汉工作后,几次春节回家,看见唐师傅穿件深蓝对襟棉袄,饱经风霜的脸黑里透红,渐渐添了皱纹,腰微微有点弯。2002年,唐师傅因病去世,带走了他精湛的手艺,令人痛惜。 冬去春来多少载,挥一把铁锤,锻造锋利刀镰,技艺精湛,无人不赞;花落花开仍旧红,怀一颗爱心,帮助困难乡邻,品德高尚,有口皆碑。这句话是对唐师傅一生的诠释。他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的“铁匠精神”,激励人们去弘扬,做好各项工作,成为一块响当当的优质钢。 写到这里,雄浑激昂的《国际歌》旋律在耳边响起: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会成功! 是的,一块块铁料,要经过炉火烘烧,铁锤锻打,然后淬火,可谓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优良的用品。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也要在社会的熔炉里磨练,不停地锻打、淬火,洒下多少汗水,才能逐渐成熟,成才有为,收获硕果。一个国家在前进的征途中,要克服许多艰难险阻,才会有美好的明天。正如《国际歌》唱道: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如今,要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宏伟蓝图,全靠中华儿女拼搏奋斗,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曾几何时,因行政体制变动,杨场公社被撤销,铁器社随之烟消云散,老街便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粮站、食品组、钟家榨坊等商铺及杨场中学也撤销解散了,繁华的杨场老街逐渐冷清沉寂。 重回故乡,再也难觅民间手工打铁的踪影。徘徊于通洲河畔,我不禁有些怅然失落。在几十年的火花四溅和叮当叮当的韵律中,唐师傅虽已去世,但其风貌美德仍为众多乡亲传颂,那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似绵延悠长的优美乐曲,在人们心头久久回响……



   图片提供人:大海                             




 

文字丨周传普

图片丨除署名外均源自网络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88029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