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笔耕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笔耕园地

周传普:杨场桥纪事

作者:周传普 文章来源:通海口人 点击次数:2028 次   更新时间:2021/5/22 文章录入:珍珠鸟



清澈美丽的通州河自西向东流经杨场全境,如绿丝带缠绕迷人的杨场大地,边陲老街便在波光粼粼中荡漾开来。记忆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从坡场至左桥十几里路,只有一座杨场桥,连通两岸居民。 我们小的时候,杨场桥是一座木桥。桥柱是很粗的大树,用大榔头打到河底深处固定,再架上横梁,桥柱间互加斜梁支撑,桥面铺上木板,用铁钉钉牢,桥两边没有架设栏杆扶手。那个年代极少有汽车通行,运输主要靠船舶。东来西往的船舶在通州河穿行,船尾有人驾双桨划水,水花四溅,船头有人撑篙助力。人们用独轮车、板车运货,咿咿呀呀的声音传遍四野。通州河上接潜江,下抵通海口,可直达仙桃、汉口。木桥连接杨场两岸居民,也是南到姚咀、监利,北行剅河、毛场必经之路。杨场老街素有“小汉口”之称,桥下常常泊满装卸、运货的船,船船相依,煞是热闹。太阳落山后,船上灯火齐明,映照河水五彩斑斓,波光潋滟。 我们家紧靠河岸南边,住着周姓、胡姓、颜姓几户人家,称为“五家集”,常年种一些蔬菜到街上卖,故而又称为“菜园子塆”。从我们家出来,北行几十米,就上河堤,沿河堤东行一百多米便是杨场桥头。小时候背着母亲缝制的布书包,我欢快地唱着儿歌,与小伙伴到杨场小学读书,便是走这座木桥,总是小心翼翼地踩在桥板上,有点悠悠晃晃的感觉。那时可谓“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每逢细雨纷飞,则有江南烟雨濛濛、小桥流水人家之感,好一幅淡雅绝妙的水墨画。木桥留下我们童年美好梦幻般的记忆。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端午节在桥下举行的划龙船比赛。那一天真是男女老少狂欢的日子。家家户户吃粽子,门上挂菖蒲、艾叶,乡村四野弥漫粽叶、菖蒲、艾叶、栀子花的香味。


 

           半封闭的杨场桥,可供行人和三轮车通行/摄影:周传普


参赛队伍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各队挑选最好的船,精心检修,刷上桐油,晾干。端午节那天,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头顶木船,带上鳌子(划桨)、锣鼓,早早来到桥上游,将木船放入河中,先预热练习划游船。桥上游两岸站满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木桥上也有观光的人群。有头戴斗笠的,有头戴草帽的。大人头顶着小孩,也有抱小孩牵着小孩的。人们带着新小麦做的热馒头、火烧馍,还有的带麻叶子、玉兰片、京果、酥糖。姑娘伢、新媳妇穿着艳丽的新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脸上扑粉擦胭脂,荷包里放几朵栀子花,还把栀子花插在辫子上。初夏的微风吹拂,散发淡淡幽香,引得小伙子左顾右盼。


       


比赛的起点在木桥上游约三百米处,比赛的船两边坐着划水选手,指挥者立于船头,头系红带,手持小红旗。只见司令官手中的红旗猛地往下挥动,一声令下“开始”!站在两艘船前头的指挥者各自挥动小红旗“划”!船中的锣鼓齐鸣,选手挥鳌划水,向下游冲去。两岸敲锣打鼓,呼喊声震天动地,有的小孩追着龙船奔跑。指挥者边喊“彩划划彩划划,龙彩划!”边有节奏地挥动小红旗,选手一边呼喊 “划”!一边齐刷刷划水。船尾的艄公操动艄板,激起团团雪白的浪花。两艘龙船你追我赶,有节奏地起伏前进。划过大半程后,船前的左右头号划手开始挥动大鳌划水,龙船似箭一般冲锋。此时,锣鼓声敲得更响,划水的频率更快。快接近终点木桥,领先的龙船指挥者奋力一跃,摘下头标,两岸人群欢声雷动。然后,又在桥下设头标,进行第二场比赛。

 

 

如此热闹非凡的场面,正如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写的那样: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霓晕。



岁月流逝几十载,通州河赛龙舟的精彩场景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为改善交通条件,杨场乡政府决定在木桥上游建一座钢筋水泥桥。1963年选址动工兴建,备好钢筋水泥砂石料后,开始在河上筑坝截流。那时施工缺乏大型机械,全靠人工挑土筑坝,由通州河南边向北一点点推进。大坝越往前延伸,水流越来越湍急。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合龙的情景,那是春季的一天中午,两岸站满观看的人群。湍急的河水哗啦啦地奔流而下,冲刷北岸堤坡,不时有土块轰隆一声崩塌下来。乡长杨本华在现场指挥督战,几十人轮番倒土。稍有不慎,就会被崩塌下来的土块砸伤,或被急流卷走,真是惊心动魄!河岸边不时有人发出惊叫声。连续奋战几个小时,后来推下装满泥土的草包,轮番倒土的速度更快,终于截流成功,合龙了!再深挖基坑,搭起脚手架,浇筑桥墩、桥梁,最后浇筑桥面、桥柱,安装栏杆。经过紧张施工,建成了杨场钢筋水泥桥。河中有四排桥墩,每排两个桥墩浇筑有横梁。桥长40米,宽4.5米。桥面两边的方形水泥栏柱用两根圆钢串联,没有任何装饰。此桥简陋但敦实,从此,南来北往的交通便利了,为杨场增添了一道新的魅力和风景。当年上至坡场下到潘场小河口几十里河面上,只建了这一座钢筋水泥桥,成为杨场的地标,也算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站在杨场桥上远眺通州河/摄影:周传普

 

杨场桥建成后,相继在桥南建了杨场卫生所和杨场中学,为杨场及周边的人们提供医疗和读书的方便。大队卫生室看不了的病人或直奔杨场卫生所,或跨过杨场桥,到杨场卫生所就医。纵然是狂风暴雨漆黑一团的夜晚,也不用担心过不了河。
杨场中学大门面朝通州河,几排教室、宿舍、实验室、饭堂均为砖瓦平房建筑,校园内有成片的梨树林橘树林,一排排密集的水杉树掩映校外东南面。常有乌鸦筑巢于树梢,麻雀鸣叫于树丛。杨场中学最初只设初中班,有几百名学生,后来开设了高中班。每当霞光微露,便有学生在操场跑步,锻炼身体,淡紫色的雾气袅袅升腾,空气清新,有学生早读。阵阵轻风吹拂四野蚕豆花香、麦子芬芳,弥漫校园,便有朗朗书声嘹亮歌声悠悠钟声清脆哨声传遍通州河畔、杨场桥头。繁重的课业之余,偶尔有学生结伴漫步于翠绿的柳堤,看晶莹碧透的河水缓缓流淌,听浆声的欵乃,蛙声的起伏,嬉笑着走过杨场桥,去街上买纸笔橡皮作业本等文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杨场中学的鼎盛期,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仙桃名列前茅,输送了许多优秀学生,一些乡镇的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挤进杨场中学读书。

杨场桥见证了乡亲的艰辛与喜悦—— 迎着春风,顶着秋阳,一年又一年,各生产队一辆辆板车满载麦子、稻谷、棉花,经过杨场桥,送到杨场粮组、棉花站;一台台手扶拖拉机满载购买的农药、化肥、种子,突突突地开过杨场桥,驰向沈塆姚塆坡场等大队小队。 每逢晨曦初露,通州河南岸的村民或手挎装满白菜、萝卜、南瓜、黄瓜、丝瓜、瓠子、葫芦、峨眉豆、韭菜、鸡蛋的竹篮,或肩挑劈材、米糠、黄豆,匆匆跨过杨场桥,与北岸赶集的村民一起汇入杨场老街集市,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易声分外热闹。散市后,村民带着购买的油盐酱醋、火柴、烟酒、鱼肉、衣服鞋帽,迎着朝阳,返回各自的家。 待到寒冬腊月,杨场桥上不时穿过南来北往的迎亲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搬蚊帐的,依次是抬梳妆台、挑盆桶碗、抬衣柜的,紧跟着抬花轿的,后面是乐队吹鼓手、送亲的队伍。桥上锣鼓喧天,大铜锣打的庞庞庞响,鞭炮炸响,吹鼓手吹得格外起劲,欢快的乐曲在桥上荡漾。 每年征兵时节,应征入伍的青年胸前挂着大红花,颇为自豪地走在前面,唢呐吹奏,敲锣打鼓,后面是欢送的领导、家人、乡亲,桥头桥上站满欢送的人群。走过来了!走过来了!那是某某某,那是某某某!人群一阵阵欢呼,无不露出羡慕的眼神。我那时也挤在人群中,兴奋而深情地欢送芮永华、许汝云、张代富、姚道生、姚述生等熟悉的同龄人,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通州河,走向火热的军营。

 

 


杨场桥建成后,成为人们洗衣游泳、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桥下的护坡铺满石块,用水泥浇筑缝隙,十分牢固,平整光滑,是天然的好搓衣板。姑娘伢、大嫂在下游的护坡洗衣服,手拿棒槌在青石上“嘭嘭嘭”槌衣,浣衣声在河岸两边此起彼伏。我和一些小伙子则在护坡上游用木桶挑水。夏天热浪滚滚,桥下有几分荫凉,有人在护坡石铺凉席休息,河边阵阵清风吹拂,颇为惬意。 夜幕降临,桥面的暑热渐渐消散。人们吃过晚饭,纷纷拿着竹椅、板凳、芭扇,来桥上乘凉。或倚钢筋而坐,或靠栏柱而憩,有的扯家常夸野白,有的轻哼小曲,悠然自得。南边桥头则逐渐聚集了几十人,中间一位身穿灰色对襟衣的中年汉子,他是来这里为生产队种菜的河南老乡,红红的脸膛,坐在小靠椅上,手捧搪瓷杯,时不时抿一口水。他每晚为纳凉人讲故事,这里成了评书场。我也成了这里的常客,晚饭后便拿着板凳、芭扇坐下,饶有兴味地听他讲《七侠五义》《封神榜》。他面前没摆惊堂木,嗓子略有点嘶哑,一口河南腔慢悠悠地讲开来,把人们带入那刀光剑影飞沙走石变幻莫测紧张激烈的氛围中。他讲一会便喝一口水,清清嗓子接着讲,故事情节进展缓慢。


 

 
    夜空繁星点点,银河似彩带铺向天际。几只萤火虫似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在河边飞来飞去。夜渐渐深,河面阵阵微风吹来野草的清香,轻摇芭扇,渐渐有一丝凉意。 河南老乡继续讲:这两个人你来我往,一个手持长矛,一个挥舞双剑,大战三十个回合,来回五六十个照面,杀得难解难分。要知胜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人们便站起来,伸伸懒腰,各自拿起竹椅、板凳、芭扇,回家睡觉。散场后,有内行人说,他掉别个的胃口,掺了好多水,有意把时间拉蛮长。 夏天,桥的上游下游是人们打鼓泅(方言,游泳)的绝佳河道。有的游到对岸,歇一口气,又游回来。有的从桥上很远仰泳,漂流而下,到桥下游几百米才停住。还有的从浅水处游到河中桥墩处,扒住横梁爬上去,坐在横梁上看流水潺潺,看小鱼游来游去。我只会狗爬式,在浅水处游。偶尔鼓足勇气,奋力游到河中桥墩处,扒住横梁休息片刻,再往回游。技术好的人从横梁上跳水,有的还从几米高的桥上往下跳,全身直立,似箭一样插入河水中,溅起片片洁白的水花,那真是令人惊叹的表演。 桥下稍远处,几个人拿着钓鱼竿钓鱼,时不时会钓起刁子鱼、鲫鱼。河岸边,则有人朝河面呼地一下撒开圆圆的大鱼网,慢慢收网后,常有胖头鱼、财鱼、鲤鱼在渔网中蹦跳挣扎。还有人在河里推泽子(小翻斗式网),捞起来小虾、麻鼓愣子、刁子鱼、土憨巴。我们小伙伴则在河边浅水处推着木盆,摸螺蛳蚌壳,收获颇丰,拿回家或烧或烹或炖,都是绝佳的美味。那时的通州河多么美丽而富饶!


 


 
   

随着交通建设的加快,公路逐步加宽,南来北往的汽车越来越多,原先川流不息的船舶越来越少,后来不见踪影,通州河便渐渐沉寂。杨场桥头没有设立禁行载重车标志,特别是油田的勘探、公路修建,常有大型工程车通过,甚至几十吨的载重车从桥上呼啸而过,远远超过桥的负重极限,可怜的杨场老桥被压得直呻吟。

由于行政体制的变更,杨场公社被撤销后并入陈场镇管辖。上世纪九十年代,杨场中学被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停办。可叹红红火火名震仙桃的杨场中学从此销声匿迹,撤除后剩下满地残砖破瓦,如今成为一片庄稼地。


 

如今的杨场桥桥面铺装磨光、脱皮、露骨/摄影:周传普

 

清明时节,重回故乡,站在杨场老桥上,我百感交集。桥台圬工砌体缺陷,桥面铺装磨光、脱皮、露骨, I梁跨中挠度,桥墩身混凝土碳化、渗水、腐蚀,桥的南北两头砌了半堵墙,禁止汽车通行。桥头的泥土中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正灿烂,偶有自行车、三轮车缓缓通行。有的栏柱已破损倾斜,穿连栏柱的圆钢锈迹斑斑。桥的两端有几家销售食品饮料的小卖店。正午的阳光洒满老桥,洒向通州河畔,铺满两岸绿草野花。手扶斑斑点点青苔的栏柱,河水缓缓流淌,碧波荡漾,想起陈子良《游侠篇》“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我清静的感情湖水,泛起层层惆怅的涟漪。 深情的杨场老桥,饱含我们温馨甘美的童年记忆,留下一代代人匆匆奔波的足迹。多少人曾牢记嘱咐,怀着希冀,揣着梦想,走过雨雪交加的老桥,走过春风吹拂的老桥,走过艳阳高照的老桥,奔向天南海北,去求学,去军营,去工厂,去创业,去打工,开启奋斗的征程,跨越人生的心桥,闯出一片新天地…… 坚强的杨场老桥。桥是有生命的。杨场水泥桥度过了她的青年壮年,即将六十花甲,如今像一个葡伏垂暮的老人。几十载春夏秋冬,它栉风沐雨,任凭风霜酷寒的洗礼,为人们提供交通便利;她忍辱负重,人流车流从它上面通过,为发展地方经济默默奉献,真乃“桥坚强”矣!老桥犹如一头憨厚淳朴的牛,挺起坚实的脊背,历经岁月的朝朝暮暮,身躯渐渐老去。 可爱的杨场老桥,见证时代的变迁沧海桑田,见证杨场的风风雨雨,见证人们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一代代杨场人永远记得她的付出,她的伟岸英姿始终留在故乡人心中!故乡人对杨场老桥的那份痴情,那份守候,那份牵挂,如此热烈,如此执着,如此深沉!! 近日喜闻仙桃交通部门已做出规划,将拆除杨场老桥,在原址重建大桥,桥型结构从原6×5.5肋板梁到简支2×16m预应力T梁桥,桥面比原来加宽3米。杨场老桥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一座新的宏伟大桥将在这里飞架,为改善仙桃西南边陲的交通状况,为故乡的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增添绚丽的彩虹! 期待早日一睹杨场新桥靓丽的风采!


 

文字丨周传普

图片丨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丨光头陈青

音乐丨来源于网络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54261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