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张之权:“武汉性格”补议

作者:张之权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433 次   更新时间:2022/6/16 文章录入:珍珠鸟


每个城市都是有性格的。

    有位叫唐十三的人做了一个视频,给武汉总结出了几个性格——轴这里提到了楚覇王对武汉的影响),码头文化——俗现代化——时尚。他说还可再拉高一些,武汉应有更高追求,比肩重庆,可以做直辖市。

    这个评论是积极的,主旨也不错,里面有些说法我们没有必要分出是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对于论述的不足之处,我们还是可以作些补充的。

 

  一、武汉在历史上不出名,但三镇各自很有名

    

现在的武汉市是武昌、汉口、汉阳的合称,新中国建立前只称武汉三镇,不构成统一的武汉市。因此武汉作为一个统一的市级行政单位在旧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近一二百年,有时会说到“武汉”,是地域概念,不是行政区划。

    但是这三个地方在中国历史上各自很有名气,它们的出名与楚国并无什么联系。唐十三说武汉人“轴”“霸气”是楚人彪悍的反映,他因此还说到了王。这是很牵强的。

    楚国最早建都丹阳(今丹江口地区),后迁郢都(在今湖北荆州),在此建都400多年。楚国在其发展过程中,消灭大小诸侯国50余国,其最终统治的地区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最后鲁国也被楚国灭亡,势力范围达到了山东。地方五千里,兵员百万,物产富饶。从这一点上说,楚国对于中国的统一是有贡献的,它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就将南方大片土地统一了,让秦的统一省了不少事。

    楚国幅员辽阔,国都多次迁移,后从郢都迁出到鄢都(今湖北宜城),又迁至陈都(在河南),最后迁到寿春,即现在的安徽合肥以北的寿县。所以楚覇王项羽的家乡在江苏北部的宿迁,不在湖北。这里离楚国国都不远,离武汉二三千里,说武汉因为楚王而有气,“轴”,这是将楚国国都恒定在荆州产生的认识。

    王的气十足的活动也离湖北较远。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力能扛鼎,24岁随叔父项梁在会稽(现苏州)起兵时,他杀死会稽守,会稽守手下一百多人围攻他二人,项羽力杀数十人直到余众降服。他后来北上救赵,亲手杀死不肯出战的主将宋义,自为主将,领兵渡河,破釜沉舟,迎击秦军,以弱击强,俘虏秦主将王离。项羽率部作战英勇的气势,吓坏了不敢与秦军作战只能“作壁上观”的十几路诸侯,战事结束,项羽传唤他们,他们进到项羽辕门,都膝行到项羽面前,不敢抬头,其气如此。他与刘邦决战垓下,31岁自刎乌江,这些事都不在湖北。

    汉高祖刘邦是徐州附近的沛人,也是楚国人。史书上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国被项羽、刘邦等人灭亡,确实是楚人亡秦。不是湖北荆州一带的楚人,是苏、皖、豫一带的楚人。

    如果一定要说楚人对武汉的影响,项羽不如刘邦。刘邦建立的汉朝传承400余年,对后世的影响不可替代。这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

    再说,楚国建都郢都时,武汉地区也属于古云梦泽,到处是湖泊沼泽,围垦的零星村落是有的,哪里会有一个武汉留有楚国气的影响?


(一)汉阳

    传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使臣在汉水入江口附近弹琴,遇上了懂音乐的钟子期,二人结为“知音”,成为交友的典范。这个地方在今汉阳。但是那时没有汉阳这个地名,楚国的国都还在丹阳,也扯不上楚国对汉阳的影响。

    三国时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孔子的后人孔融很有文才,向曹操举荐了一个24岁的知青。此人叫祢衡,很有点才气,但傲气更大,对曹操极其无礼,出言不逊。曹操想杀他,却不愿落个嫉才的恶名,就将他推荐给了荆州的刘表。刘表也不愿落骂名,就把他送到了据守江夏的黄祖。祢衡忤犯了黄祖,黄祖是武将,一怒之下就把祢衡杀了。据说祢衡就葬在汉阳。但三国时这里统称江夏,不叫汉阳。

    汉阳在唐朝时就已有名。崔颢的名诗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卢伦的诗句也有“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汉阳之名从此传扬古今,远播海内外。

    到了解放前夕,汉阳是汉阳县政府所在地,县级。从前也做过汉阳府,管辖着汉口。

(二)武昌

    武昌,在解放前是湖北省政府所在地,与汉口不搭界。

    武昌在历史上不叫武昌,称夏口,鄂州才叫武昌。三国孙权在鄂州建武昌城——取“因武而昌”之意。夏口的军事地位越来越突出,夏口建城,武昌的府治向夏口转移,夏口就变成了武昌。

    夏口,是夏水入江之口。汉水古代也称夏水(也称沔水,从襄阳至沔阳的一段也称襄河),从陕西汉中发源,流经襄阳至汉阳汇入长江。武昌城正对着夏水入江口,故称夏口。这是明朝成化之前的入江口,在现今汉阳的锦绣长江小区一带。古人取地名的规律是“山南水北曰阳”,那时汉阳县政府在汉江以北,故称汉阳。明朝成化年间,汉江上游发大水,原来的河道淤塞,汉水改道由现在的集家嘴、龙王庙入江。从此,汉阳县政府就处在汉水以南,变成了汉阴,汉口才是真正的汉阳。

    夏口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北宋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句子这里的夏口还是如今的武昌,这里的武昌还是鄂州。此处是山绕着水,水绕着山(山川相缪)的地方,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美不胜收。

    传说屈原在流放时曾路过武昌。南宋名将岳飞的帅府设于武昌,“怒发冲冠”的词就是在武昌写的。他死后平反被追封为鄂王,也是缘于此。

    清朝设立湖广总督。总督湖南、湖北二省,总督府设在武昌,武昌成为两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之洞总督湖广时,开展洋务运动,在汉阳办了兵工厂,铁厂,在武昌也办了一些工厂。武昌驻军也多,还办了陆军小学,同盟会二号领导人黄兴(湖南人),同盟会另一重要领导人、后为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湖南人)都在武昌读过书,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叶挺(广东人)就毕业于武昌陆军小学。武昌地区的革命组织发展蓬勃,武昌的新军中革命党人也多,导致武昌起义在新军中爆发,革命取得成功,武昌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对中国革命贡献很大。

    这是武汉人感到自豪的地方,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武汉的成师性格而言,我们可以说,不必说“覇气”。


(三)汉口

    汉口,因其在汉水之入江口而得名。在北宋以前的五代即有汉口之名,《资治通鉴》载:“荆南节度使高季昌遣兵屯汉口”明清时汉口镇因商业繁盛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四大名镇是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帝国主义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时, 逼迫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那是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帝国主义不满足于南京条约获得的利益,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开辟十口通商。十个口岸有四个在长江内河,即南京、镇江、九江和汉口。万吨轮可达汉口,汉口沿江都是轮船码头,汉口靠近汉水出江口的码头聚集着沿江、沿河的万千木船,桅杆之密远远超过森林,极为壮观。我对那些桅杆的高密度引起的心灵震憾至今在脑海里还未能抹去。

    内地城市,汉口有五国租界:英租界、法租界、德租界、俄租界及日租界。租界带来了欧洲的建筑风格,有些建筑如今还在。

    汉口为平汉铁路的终始点,武昌为粤汉铁路的终始点。

    民国时期,汉口曾经作为中央的特别市,设有海关。凡中南地区申请出口的货物,只要在汉口报关经检验合格即可放行出口。有一个时期,沿海最大最繁华城市是上海,内地最大最繁华城市是汉口。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农民在乡里造反,湖南的地主一等的跑到上海,二等的跑到汉口。

    武汉还曾起过一个重要作用。1924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国民党左派主张从广州迁都武汉,蒋介石中途叛变,带一部分人迁到了南京,武汉成为了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活动中心。毛主席在这里开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八七”会议,决定毛泽东赴湖南主持秋收起义。没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很难说的。而决定秋收起义的“八七”会议会址,就在汉口的鄱阳街。所以武汉是给中国革命胜利第一束星星之火送去火种的伟大城市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南京接连丢失,抗战人士云集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抗战中心。

    武昌、汉口的行政地位如此重要,交通条件如此之好,商业如此繁荣,吸引着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士聚集武汉,在此安身立命。解放前,我只是一个初中学生,我身边就有广东人、宁波人、江苏宜兴人、四川人。武汉容纳了全国各省市的人群。

    武汉三镇作为通商口岸 、铁路枢纽、江汉码头,世称九省通衢,必然带来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上海那边,聚集的苏北人、安徽人多,大多为下层劳动人民。城市大,谋生门路多。武汉也是如此,许多河南人去不了上海,京汉路南下直接就到了武汉,因此武汉河南老乡多,至少有几十万人。紧挨着武汉的黄陂、孝感、汉川、天沔、鄂州、纸坊等地的农民流入武汉的更是不计其数。很多所谓低等的工作,如码头搬运、人力车夫、煤炭行业、蔬菜鱼肉贩运、理发沐浴等都是外来人口承担了,没有他们,武汉一天都运转不开。

    解放前,汉口在许多方面紧跟上海,上海有的,不久汉口就有了。比如,1947—1948年之间,美国生产了全球第一部彩色电影《出水芙蓉》,不仅在上海放映了,1948年汉口放映了。大概这就是唐先生说的“时尚”。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汉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的地位没有削弱。由于三镇合一,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使三镇真正合成了一个整体,建成了牢不可分的武汉市。

     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上现今已建成的一百多座长江大桥的老大哥,是全部长江大桥工程的奠基性工程。

    武汉是中南地区的重工业基地,著名的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企业在国家工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所共知,武汉高校在校学生在全市人口中的密度,超过北京、上海,为全国之最。从这一点,就不能将武汉文化局限在码头文化。码头文化,也不能笼统而言,看什么码头。看那些小木船,“俗”,其实是大众化。看汉口码头那些大轮船,看京汉、粤汉两大铁路带来的,就新潮。雅俗融于一城。 

 

三、武汉的性格


     城市的性格是由人的性格决定的。不同的城市性格,反过来也会影响生活其中的人的性格。我们的人,是社会人,不是原始人。社会人生活在社会活动及不同的经济地位中,他们的思想、品行、性格,总体来说,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经济地位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所处阶级不同,思想、品行、性格也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实际空谈人的性格和城市性格。

    我们所出的结论依据,不是朦胧的缥缈的历史事实。联系楚国,确有其事,却又抓不着,这就令人想信而不确信,欲否而心难否。人群的性格或地域、城市的性格,必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原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做出的结论,必来自于生活实际,必有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加上精神作用互相滚动构成我们今天的认识。

    我们只有实际考察了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交通各方面的历史状况后,我们才能总结出比较接近真实的武汉的城市性格。

     包容性。它接纳天下客。

     灵敏性。武汉人聪明,反应快,因为四方来客杂处,见多识广。

     勤劳刻苦。这是因为武汉接纳了周边地区大量的贫苦劳动群众,形成了这一性格。

     敢为人先,勇往直前。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最能说明这个特点。孙中山领导多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唯独没有领导在现场的武昌新军(许多是本地人)起义取得了成功,非常英勇,贡献极大。武汉人敢为人先,也是它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决定的,不是我们随便说说就能有的。武汉曾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领先于周边地区,有优越性。从时尚方面说,解放前,总是先上海,后武汉。周边没有一个地方超过武汉的。比如,发型、衣著、化妆、文化娱乐等,总是武汉走在周边地区前面。武汉时尚的“楚楚动人”“衣冠楚楚”(唐十三语),都是这么来的,是现实社会条件造成的,与楚国没有关系。

     不服输。武汉人这一特点极明显。唐十三说是“轴”,覇气,大概指的就是这个性格。这是因为武汉人来自四面八方,各有所长,在互相交往中自己有一手,不肯服输。从消极方面说,就是有时候好“斗狠”,在码头上混,不愿示弱,觉得谁示弱谁吃亏。因此武汉人养成一种暴脾气,几句话不对,就吵起来。

     讲义气。武汉人对生人不示弱,但是对熟人又讲义气。不是亲兄弟,也是“拐子”不离口。武汉人称自己的哥哥为“拐子”,当他们称外人为“拐子”的时候,是赋予了亲如兄弟的感情的。


四、武汉人的缺点


     武汉人的主要缺点是做事坚持性不够。举例来说,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武汉搞了个荷花牌洗衣机,没多久,扔了,不搞了。有一个莺歌电视机,也是搞了没多久,扔了。人家外地都坚持下来了,如青岛的海尔,就坚持下来了,成了名牌产品。其他还有好几个例子。如武汉柴油机,武汉太阳能汽车,都不了了之。


结束语


城市的性格——例如武汉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政汉、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而变化。在新中国形成的“性格”,和旧中国的就有很大的不同。武汉在新冠疫情期间展现出来的优秀品格,又比疫情之前有了很大升华,本文尚未深入触及。因此本文只是有感而发,抛砖引玉,仓促成文,挂一漏万,至于精理确论,就留给各位读者了。


  2022年4月12日,遥寄于美国西雅图)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56128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