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波:关键词折射出什么
×高校××学院×副院长不止一次在全院教师大会上讲:人生有三大关键词:课题、奖项、论文。初听愕然,久之默然。这还是以招收学生、培养人才为第一要义的学校吗?如果是,怎么教学不是关键词?记得系初改院时,第一任院长多次在大会上讲:只有教学过得硬,才能站稳脚跟;只有科研过得硬,才能挺直腰板。十多年过去了,该位院长的话让我刻骨铭心。因为它极好地概括了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既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又要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而且院长先说的是教学,因为我们所在的是学校而不是没有教学任务的单纯的科研院所。在历史向前推进了十多年的如今,科研被细化或分解成课题(或项目)、奖项、论文,而最本职的最日常的教学工作却在学校、教师的关键词中被抽掉了!时间让高等学校的一些“精英”们对教师天职的认识产生这样大的变迁,实在令人悲哀!
社会急功近利、崇尚头衔名利的大形势、大氛围已使许多原来非常的现象、认识变得正常和合乎逻辑。曾经在报上看到一篇给高校教师画像的文章,该文章以戏谑的口吻绘出了高校三种不同的教师类型:最底层最穷的是只会上课的老师,中间的是又会上课又会搞课题经费的老师,最高层的是不上课只拿课题奖项又有行政职务的“学霸”。也许这三张画不失夸张,但大致是不差的。这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问题成堆,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已越来越功利化、商业化,教育离教育的本质越来越远。有一次与几位学界朋友谈起那三个所谓的关键词,其中有位名校的老师说:有的人名气好象很大,但不知为什么上起课来学生摇头、失望。另一位接下话茬说:老师不会上课,那不跟医生不会看病一样?真可谓一语中的!是的,老师不会上课,还叫什么老师?然而导致众教师轻教学、重课题现象滋生、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在于不当的评审评价机制和由此形成的不当导向。名目繁多的评审看的就是项目、经费、论文、奖项、头衔这些硬扛扛,而具备这些硬杠扛的大多是学校手握行政与人事资源的大小官员。除职称评定外,仅教学类,就有校、省、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教学项目(课题)奖、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奖、精品教材奖、优秀教学团队奖,课程网络建设奖,多媒体制作奖等等。哎,活得真累!仅就这些年评选的省级或国家级教学名师来说,其主要依据是参评者的知名度、表格中填写的各种职务头衔、课题与科研经费、所得的各种奖项等。故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获教学名师称号的人,却并不见其有独成体系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理论与教育论著(即使有也只是专业论著而非教学论著),有独具特色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模式,在青年教师中也不一定有向心力、凝聚力与影响力,学生对其的反映也平平。评审小组在评审过程中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过该老师的课(这也难怪,有资格参评的多是些头头脑脑或有知名度的人。再说仅听节把课能行吗?必须听多人多次的课才能进行比较),也没有广泛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和进行其它方面的深入调查。这样的评审有多大的公信力、权威性?这样的名师有多大的榜样性、激励性?评审已失去了评审应有的意义!我们曾在九十位教师中做了个问卷调查:你对名目繁多的评审有什么看法?认为是有效的激励机制的:23人,占 26%;认为助长追逐功利、实干不如虚干之风的53人,占60%,无所谓的13人,占14%。这些名目繁多的头衔、奖项决定了一个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术地位与经济收入,它们仿佛成了一个教师的全部,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反而成了附带的。现实告诉众位老师,光会上课是没有用的,尤其是教公共课的老师,没有课题、奖项与头衔,在学校就没有话语权。为了争得一两个课题与奖项,一般的教师需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在争夺功利方面用多了,花在教学和学生身上的必然就少了,教育质量如何提高?培养人才只是句空话。有课题有奖项有头衔的人就一定比没有的强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华中师范大学有一位课上得很好,极受学生欢迎的刘老师,只因他十一年来,为抵制版面费,42篇论文不发期刊发博克,故而至退休还只是个副教授。刘老师的博克点击量早已超过为二十万人次,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对学生的帮助,是发表在正规刊物上的文章无法企及的。有些发表在刊物上的文章除了自己与编辑看之外,还有谁看?可是在这个功利化的社会里,你没有头衔、没有职称,也就没有社会地位,也就没人承认你的水平与价值,社会的评价机制就是这样!更何况有几人能超凡脱俗,象刘老师一样甘愿当个学界隐士?
思考与梳理之后,方悟出教育行政部门不是不重视教学,只是正直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以及与此有关的教学活动被异化成了各种功利性的东西,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责备那位遗漏了“教学”这一关键词的副院长呢?他可是现身说法、用心良苦的经验之谈啊!曾记得教育部对各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时,学校曾要求每个教研室准备一本二年半以来教研室活动记录,绝大多数教研室根本就没有进行过教研活动,于是只好临时杜撰编造。为了应付评估,学校又从教务处调出几年来的学生试卷发给老师,要求老师们按统一批改格式逐一审查。这许多年,学风不正、行风大歪,作弊、造假、行賄比比皆是,华而不实者备受宠爱,踏实敬业者遭遇冷落,其源盖出于不当的评审、评价机制与这种机制形成的不当导向。
哎,想起了马致远的曲句:“争名利,何年是彻!
20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