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功德碑林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功德碑林

献祭吴建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和合公魂

作者:佛光文化 文章来源:归元福地的博客专栏 点击次数:3075 次   更新时间:2016-6-20 文章录入:珍珠鸟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和合公魂



人民版国际理解教育示范教程即将付梓

仅以此书献祭于国际和合外交家

国际理解教育家吴建民先生灵前


    杰出的外交家吴建民先生在武汉因不测横祸不幸身亡,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上海世博会的丰碑依然屹立,推动国际理解、力主和合外交、世界和平发展的外交风范与世长存!吴建民在担任中国驻法大使、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部发言人、外交学院院长期间,不怕背负“卖国贼”、“外卖部”、“满清式外交”的骂名,一反“得道多助”、“三个世界”、“反殖反霸”、“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等传统的“外事口径”和冷战外交模式,不屑环球时报大腕的“鹰派”姿态、激辩罗援将军“不打不杀不成世界”的壮语豪言,狠批民粹主义抵制改革、民族主义抵制开放。吴建民77岁高龄,还不辞劳苦,冒着被“食肉寝皮”的生命危险,仍忙于奔赴自己下一个讲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人民版国际理解教育示范教程即将付梓,不免说“东”道“西”,无视“敌对势力”,敢于冒犯“宇宙真理”,需要何等勇气!此举足可告慰灵前:安息吧,吴建民!


际理解教育(Education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在于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之间的人们相互了解,相互包容,促进和平,加强合作。由于世界各国相互间的依存度空前加深,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在很多国际场合多次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全球观,在信息化、全球化大背景下,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告诫我们要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努力创造“既造福本国,又兼济天下”的和谐发展局面。墨子尚同非攻,儒家谋平尚中,道家阴阳主和,佛门合掌向善,和合观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走向和最终归宿,是人类大家庭永续发展的公魂。我国教育界积极响应顶层设计,顺应时代潮流,将国际理解教育置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深入地、慎重地进行理论与应用研究,目的在于联结中外,沟通世界,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事业服务,为“地球村”的和平发展服务。

构筑和合文化全球观,理解教育首当其冲

国际理解教育与跨文化交流教育、东西方文化通识教育学理相通,一脉相承,都是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分化出来的一系列衍生概念,他们的提出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与教育形态。现代国际理解教育是经济全球化运动催生、助长、催熟的结果,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教育体制建构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观尽管一码归一码,但弄得好则相辅相成,造福天下,相得益彰;弄不好则易走极端,两败俱伤,后患无穷。和合观是现代国际理解教育的灵魂。

狭义的跨文化交流充当着“翻译”角色,广义的跨文化交流深入到了文化的内核——价值层面,这与后来兴起的通识教育的内涵叠合。大学通识教育吸收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的文化成果,建立在比较文化学的基础之上,是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最佳培养平台。通识教育缘起于19世纪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的相关提议,并在美国推而广之,在美国高校中,诸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他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与表述均有不同,有经典阅读,也有专题讲授,诸如“文史”“哲社”“科普”“才艺”及其模块组合,由此形成了众多别具个性的通识教育模式。美国是大学通识教育的策源地,后经英国教育家马修·阿诺德等竭力倡举,逐步受到了欧美乃至世界大学教育的普遍认同。通识教育在它的起步阶段,就已然纳入到了教育国际化的大旗之下,成为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方面军。1948年,全美教育协会发表题为《美国学校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报告,美国教育界正式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它其实是通识教育的强化版。其后西欧各国以及日本、韩国等众多亚太国家默契跟进,国际理解教育刮起了全球风,形成了大气候。

发轫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面向“列国”培养通用人才,与现代国际社会流行的“通识教育”古今呼应,是一种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策略。通识教育有别于专才教育、专业教育,而是一种素质教育、宽知识平台教育、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属于职业技能教育范畴,通才教育则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要求,“专”“通”兼备,不可偏废。单纯地强化专业技能教育而忽略通识教育,是一种“有知识,没文化”的畸形教育,受教育者往往文化素质不齐备,人格发育不健全,创造性能力低下,社会适应性较差,更谈不上跨文化适应了。为此,我们曾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方法进行补救,但素质教育的课程林林总总、数以百计,不仅无法克服学生选修过程中的“偏食”习惯,而且更加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收效甚微。面对这一困惑,武汉船院“通识学科综合化课程研究”课题组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一部洋洋洒洒赋言百万、方方面面融汇百科的新书——《大学通识通教》(以下简称《大通》)呱呱问世了。

《大通》由前武汉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作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源于作者原著《东西方文化导论》(武汉出版社,2005),对国际现代文化及其孕育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大学通识学科综合化”课程设计领域首开先河,也是比较文化学、跨文化交流学领域里的新作,我国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课题成果之一。作为一项教育科研成果,“通识教育学科综合化”的创新意义十分明确,它是国际现代文化与价值背景下的国际理解教育教程。

我国是全球化进程的积极推动者和维护者。改革开放使中国脱离了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吸纳了国际社会一系列进步成果,特别是引进了市场经济制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前有“上合组织”,后有“亚投行”等措施的紧密契合跟进,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带动了沿线国家在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中国旋风席卷全球,中国梦正在感染全世界,中国已全面介入国际社会,全球化进程正在提速。在这个发展的节骨眼上,我们需要大量的国际人才,既需要造就大量的“西方通”“中东通”“非洲通”“加勒比通”,也需要通过国际中文教育造就大量的“中国通”,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要大胆地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但是,冷战思维还没有彻底退出我们的视野,狭隘民族主义的痕迹仍有残留,我们的国际理解教育明显落后于形势。如今,改革开放成就斐然,我们已经跃入世界经济大国前列,“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教育的当前面貌与我们所处的国际大国地位不太相称。我们不仅是自然资源大国、制造业大国,而且是人力资源大国。不仅产品市场,而且劳务市场也正在形成世界依赖。全球化进程不仅形势喜人,而且形势逼人,国际理解教育时不我待,《大学通识通教》意在补足我们的这块教育短板。

《大通》先总论通识教育原理,后按专题分别介绍了东西方思想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产经文化、科教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和休闲文化等文化通识教育内容,特点是“多学科立体交叉、大文化视野纵横”,有“素质教育一本通”的美誉。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相对薄弱,“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大通》的教育正畸功能,堪比“十全大补”良方。

输送“一带一路”国际通,高等教育责无旁贷

如何处理或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如何保持自由和谐的发展状态,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课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全世界各民族人民都绕过圈子、走过弯路、吃过苦头、尝过甜头,由此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国际现代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文明充分提炼后的理念概括,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代升级版,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重要思想成就和理论建树,也是《大通》写作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大通》的读者适应面很宽。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分析了中优西缺、西优中缺、中西共识等民族文化价值表现,提出了“自由观 + 和谐观 = 科学发展观”的见解,主张中西合璧的文化融合创新原则。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在改革开放强国大计中培养具备科学发展观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适用人才,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以及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重建,巩固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都是大有裨益的。本书为教育国际化提供通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以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文化比较知识修养以及跨文化交流水平,还是企业白领、政府公务员、教育工作者以及包括涉外工作者在内的各业从业人员增强个人文化涵养、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国际理解教育读本。

在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方面,我国教育国际化重大课题组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中期成果,大多局限于基础教育。基本定位是小学四年级版《认识世界》,初中一年级版《理解世界》,高一版《走进世界》。其实,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深入实施,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人才需求量猛增,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要从娃娃抓起,而且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戏份很重,紧迫性很强,应运而生的《大通》建立在国际比较文化学的基础之上,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式教育范式在高等教育界的成功突破。

与中小学教育相比,大学教育的情形发生了质的变化,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学生的知识面与接受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对文化概念的整体认知与识别能力。中小学教育期间,学生感受到的国际理解教育是碎片化的、浅层次的。他们对国家、民族、地球、历史、科学等概念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上存在的认知能力很有限,很感性化,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不成熟。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则不一样,他们具备了对这些感性素材的整合提炼能力,学生能对既往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用以建构国际文化整体观,用以搭建健康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茁壮成长的宽泛平台。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大学应该不失时机的实施集中教育。

2.国际理解教育实际上是传统教育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教育的升级版。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在世界文化的整合中,跨文化交流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个概念的提出虽然时代不长,但历史渊源久远。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长期融合的文化复合体。早在希腊化时期,亚里士多德等文化先驱就出访亚述和埃及,在吸收东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古希腊文化的精髓。文化的碰撞由来已久,使我们的地球村很受伤。在现代社会,人类开始认识到和平的意义。在新的国际文明的节点上,高喊着理解万岁的口号,国际理解教育从理解的角度赋予了跨文化交流教育崭新的内涵和形式,高等教育责无旁贷。

3.国际理解教育促进大学生完善心灵塑造。大学生和小学生、中学生不同,他们已经具备了价值识别和价值取向的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不像中小学时期那样肤浅、迷惘和抽象。他们逐步地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历史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常识,有了人性层面的是非优劣的分辨能力。在这样的时刻,大学生们需要在世界大文化背景下涵泳、甄别、取向,使个人的文化面貌更丰满,价值底蕴更充实,人生信念更坚定,融入社会更实在,事业发展更踏实。其中帮助大学生毕业后和谐地融入国际社会,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目标。

4.国际理解教育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职业能力并不全等于专业能力,还包含环境适应能力。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天下无敌的人力资源富国。我们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几乎占了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比重。我们的人才质量咋样?能否适应国际人才市场,实现满世界流动?这一点显然是我国现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人才国际流动的关键因素取决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水平状态,国际理解在跨文化交流能力结构中属于关键中的关键。国内人才趴窝现象已成为过去,理解才是人才融入国际社会的法宝。国际理解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阶段不可或缺,也不是单纯的外语教育所能简单奏效的。

5.大学阶段适宜实施人文素质学科综合化教育。采取整合式、浓缩式、集中化模式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在满足国际理解教育多样化知识需求的前提下节缩课时,给专业课程让路。以往的渗透式教育是一种多头多向度的教育方式,通常开设的课程有“思想品德”“政治”“哲学”“社会科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民俗”“军体”以及“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艺术”“收藏艺术”“养殖艺术”等素质教育课程,往往耗时费劲,收效甚微。每门学科教育都只能是点到为止的“概论”而已,学生既不可能形成深刻娴熟的专业造诣,在纷繁复杂的课程结构面前,反而眼花缭乱,也不可能全面吸取有效的价值营养。国际理解教育学科综合化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单一课程的面目出现,教育目标取向纯粹,可以在节约课时的基础上集中进行,从而“多快好省”地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的既定目标。

随着社会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迅速,专业教育课业被不断刷新、不断加码,大学生学业负担呈现超级饱和、超级紧张的趋势。大学生们面临着走向社会生活,面对着今非昔比的就业压力,顾此失彼,这种压力往往容易使文化素质教育被旁落以至于被忽略。人文教育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物质、金融和人才的市场流通日益频繁,面对这样复杂的就业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不仅不能减弱,而且还应当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在各类学科教育中仍然有继续推进的必要,而且还要进行整合式、集中化的课程建构。这种课程建构与教育实践不仅停留在理解层面,而且需要学生进入不同文化背景的时候具备应对能力,即在利弊权衡后作出一个合情合理、均可接受、互惠互利、和平友好的解决方案。这种整合式、集中化、培养应对能力的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国际理解教育学科综合化,它是通识教育学科综合化的翻新版。如果把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称之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走进世界”的话,《大通》的基本教育功能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世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由于现代社会“拜权”与“拜金”风气左右逢源,国人的阅读情趣与阅读习惯已出现扭曲变态,导致具有“心灵鸡汤”之谓的低俗读物乘虚而入,厚黑、求财、淫秽、神道书刊泛滥成灾。近些年来,又由于千姿百态的新媒体的涌现,以及传统媒体的不甘落后,一些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优秀读物有力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这些阅读材料过于芜杂和碎片化,除非专家,作为通识教育教材尚存难度。《大通》的作者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广泛的收集、甄别、遴选和提炼,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注入真知灼见,最后将他们有机地整合起来,营建并还原了一个既琳琅满目又具备整体观的国际现代文化的立体面貌与价值表现,给广大读者建造了一条“一本书读懂世界”的高速通道。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41886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