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孙丽丹: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途径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途径
武汉商学院 高静 孙丽丹
摘要: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每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成才影响日益深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随之凸现,其负面表现屡见不鲜,亟待求解。众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并探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意义与途径。我们通过分析当前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解析潜在的显性和隐性原因,提出了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相关途径,以求培养网络公民意识,推动大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原因、建设途径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几大主体之一,其网络道德水平对网络环境具有重大影响,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影响更为深远。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其心智有待成熟,在网络的世界中稍不留意就容易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当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并不十分乐观。调查表明,上网时遭遇过网络灰色情调、受到过不良攻击的约占44%,近86%的大学生调研对象认为网络文明状况堪忧,提倡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1]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存在颇多。所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就是大学生上网时所表现的不符合道德理性和法律规范要求的行为[2]。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如何让大学生安全、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大学生大学生网络道德是建设良好网络环境的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是上一辈的希望和骄傲,是晚一辈的榜样和模范。因此,大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的关注,对其他群体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网络行为方面也是如此。此外,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接触新生事物快,中小学阶段就熟悉电脑、手机等网络媒体的操作运行,上大学后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对电脑和手机网络媒体的操作能力与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群体。作为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大学生们对网络的认知、接受和利用程度都很高,是新媒体世界的主干力量。大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对网络信息的真假辨识尚不成熟,而人数又占据了网民数量的一半以上,故其网络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社会的平和稳定,决定着信息社会的和谐健康,甚至影响着信息社会的安全,左右着网络舆情的走向。因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设,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推动文明上网理念的贯彻,而且有利于推动文明上网观念的传播,更有利于推动文明上网行为的落实,进而维护社会秩序,平定网络舆情。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建设是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的基础和前提。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与原因
(一)学术道德失范愈演愈烈[3]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在本科教育中,高校对大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体系,网络道德俨然成为这一体系中的一个新成员。面对这个新成员提出了新要求,那便是更加重视网络环境的育人作用,一方面,鼓励通过网络传播更加广泛地浏览和吸取专业知识,谋求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在网络环境中对包括学术不端行为在内的负面行为的禁止和惩治。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大学生平日不注重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关键时刻为完成学术论文或科研项目结题,常常利用网络的共享信息资源,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东拼西凑,以求完成毕业或课程结业论文的写作。更有甚者,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作者还在直接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首先,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潮背景下,各种思想激烈碰撞,传统与现代对接,东方与西方交汇,鱼龙混杂,真假莫辨,均以各自的方式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社会阅历和自身能力的限制,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面对考试,他们只能借助网络手段。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不断扩充,这虽然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也给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
(二)随意传播虚假及负面消息
高校当中,普遍存在转发他人消息的现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当中,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经验导致信息分辨力不高以及网络道德意识薄弱而随声附和,转发虚假信息。此外,另有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过于情绪化,将网络看作私人空间,毫无顾忌地发泄个人情绪,经常在公众平台上发表消极言论,传播“负能量”。虚假及负面消息的传播,一方面会危害学生的财产安全或人身安全,另一方面易引起不满情绪通过网络蔓延,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其中的原因也来源于多个方面。就国家层面而言,国家缺乏严格的网络法律规范,忽视细小的网络道德行为;就高校而言,缺少合理的网络道德知识宣传,导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浅薄;就学生个人而言,社会经历少,欠缺足够的信息识别能力。大学生网民的公民意识较弱才会诱发传播虚假及负面消息的不良现象。公民意识是一种平等平权意识,不仅在于个体权利的维护与争取,更在于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运行与公共安全。
(三)网上失仪,粗言秽语
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的行为受到老师、熟人、行为规范等无形的或有形的道德约束,在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方面往往表现得彬彬有礼,合乎礼仪,不至于招致白眼。但进入到网络虚拟环境中以后,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网络行为难以受到传统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加上学生的欠成熟性会导致网络道德自省、自律能力偏弱也是原因之一。部分学生在网络交流中不经意间就爆粗口、说粗话,网络却不能因此做出适时反映,予以约束,学生便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无忌惮,把握不住自由的边界。因而,会诱发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
(四)不经思考,盲目跟风
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自主思考,自主思考就是独立思考,能够打破思考局限,在思考过程中能够与信息及信息载体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产生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成果。这是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人才品质。但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部分大学生凭借浏览式的阅读方式,对信息一览而过、浅尝辄止。这不是科学的浏览方式,“浮光掠影”式的浏览方式容易遗漏重要信息,妨碍阅读主体对信息的整体把握与全面思考,他们在相关言论中出现片面性就在所难免。而在面对他人发表的评论时,一些大学生往往不经思考,不加辨别就采信网文的说法,兴头之上还盲目跟帖,人云亦云,不仅缺乏自我见地,而且以讹传讹,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网络舆情的混乱,常常是不良网民网络道德失范的后果。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而其网络道德的提升更是任重道远,从目前的有效运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完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和载体,加深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认知度
这是基本前提,也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基础。多年来,我国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偏重于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轻视了信息传输特别是网络传输过程中的道德素质的日常培养。我国高教人才规划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纳入重中之重,学生为了满足这种人才考量标准的刚性需求积极报考,导致人才培养“有知识、缺操守”的畸形发展。至今,在大部分的高校中未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当中。因此,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普遍不高。这虽然提高了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滞后,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和载体不完备,远远赶不上网络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和载体。各高校可开设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或定期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讲座,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要性,认识加强网络道德素养的必要性,引导大学生自觉培育网络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校可通过提高本校的办学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二)增强大学生网络公民意识,培育大学生网络公民责任感,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
网络公民是指在现实社会中的公民在网络社会中的角色延伸和特征表现。[4]公民意识是建立在权利义务法律基础上的自我认识,体现着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通过采用实名认证制的方式使大学生如同处在现实社会中置身网络环境,准确定位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身份,无形中造成对大学生的约束,提高其自控力和自省力,谨言慎行,成为一个良好的网络公民。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5]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公民意识,让网络公民意识深入大学生的心,使大学生更加合理的使用网络,更加科学的使用网络。
(三)加强网络优秀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传播优秀现代文化。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对网络不良行为的惩处力度
优化网络环境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重要保障。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文化作为意识的形式之一,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加强优秀网络文化的建设,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观念主导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在互联网全球化的虚拟社会中,不能放任自流,加强优秀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弘扬,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主导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文明上网、乐观上网。其次,可通过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控制避免不良网络消息进入网络,净化网络环境,为国家乃至地球村创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列宁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鉴于此,可通过培育网络舆论的“正能量”意见领袖,向学生宣传积极健康的思想方式和网络行为方式,让积极健康的舆情占领网络领地,让消极病态的言论失去市场。大学正是大学生思想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需要正确的指引。只有把他们置身在正确的文化氛围下,才能更便捷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注重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关键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需要各高校积极贯彻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大学生由高考选拔而来。他们从小学至高中,一直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习惯了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环境,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自主思考意识薄弱。而在大学教育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究解惑,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开发。此外,高校可通过开展读书大赛,举办读书节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有去思考的内容。阅读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大胆猜想,才能让学生有更大的进步。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转变阅读模式,由粗看到细读,由细读到精读模式转变,提高学生阅读质量。只有增量提质,才能集腋成裘,既可促进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丰富其自身知识储备;又能推动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谨慎处理网上信息,懂得慎独,理性阐述自己的观点,理性上网。
参考文献:
[1]乔玉川,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途径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张玉,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2012
[3]赵燕 、张赟,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67-68
[4]李成学、刘文华、朱炎,论加强大学生网民的公民意识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75-76
[5]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5 6
作者简介:
高静,女,1970——今,湖南人 ;武汉商学院中文教授 研究方向:文学文化学。
联系电话:18971507029
邮箱:441691661@qq.com
孙丽丹,女,1994——今,江西人。武汉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
联系电话:18879302373
邮箱:24821056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