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尚永亮: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作者:尚永亮 文章来源:本站推荐 点击次数:2003 次   更新时间:2017-3-9 文章录入:珍珠鸟

“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高校文史教学随想

武汉大学  尚永亮


[内容提要] “授人以鱼”强调的是传授知识,“授人以渔”强调的是传授方法。长期以来,高校文史教学多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而对方法和方法论的教学颇有忽视。要改变这种情形,首要的一点便是改变固有教学模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授人”者经验之多寡、技艺之高低,乃是需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同时,“入门须正,立意须高”,是方法传授中一大要项。从总体上看,一个有经验的“渔者”理应授“渔”与授“鱼”并重,而应避免那种一味灌输、填鸭式的知识传授。

{关键词] 授人以鱼 授人以渔 文史教学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是两则含义不同但内容相关的成语,前者说的是把鱼直接给人,后者意谓教给人捕鱼的方法。在这里,“鱼”是目的,“渔”是手段;将鱼予人,解的是一时之急;授人获鱼之法,解的是长久之饥。换句话说,“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虽仅一字之别,却代表着两种颇不相同的助人态度和行为方式。

大概是因为这两则成语既通俗易懂又内涵深刻,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常借以形容教学活动,认为老师教学生,不能只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学习的方法,不能只关注目的,还应关注达到目的的手段。细细想来,这说法确是极有道理的,而且对当下中国各层级教学活动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中国教学的惯常模式,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甚至是研究生教育,大都是老师一人在台上从头到尾地讲,学生坐在下面一言不发地听,偶有一两次提问,也多是知识性的问答,其结果自然导致丰富、双向的教与学,变成了刻板、单向的传与受。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受到限制,由此影响到其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影响到其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在很多情况下,只了解已知的,而不会由已知的推及未知的;只善于学习把握固定的、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欠缺考察变化的、立体问题的手段。简言之,这样教出的学生更适于被动的接受,而疏于主动的创造。有人说,现在的中国教育是在浪费学生的青春;也有人说,当下的高校是使人变笨的地方。话虽然极端了些,但也并非全无道理。

要改变这种情形,首要的一点便是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其一,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礼记·中庸》曾提出学习五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审问、慎思、明辨,强调的都是独立思考;《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的便是一种大胆的怀疑精神。某种意义上,怀疑源于思考,思考深化怀疑,二者相互为用,易于导向新问题的发现。其二,变换视角,多元思维。《论语·述而》有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后世所谓“触类旁通”,指的即是此种情形。这是一种讲究关联、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其好处是避免线性思维,注重发散式思维,强调对事物多角度、多层面观照,强调从动态的、关联的角度去想问题,由此最大限度地避免视野中的盲点,最终达到从“坐井观天”到“背负苍天”纵目遥瞰“而莫之夭阏”的跃升。其三,细读文本,深化理解。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而读书尤需认真。只有养成了细读文本的习惯,对疑点不轻易放过,就有可能从旧材料中读出新问题,获得新发现。其四,对常用方法的掌握。人们常说,至法无法,这无疑有一定道理,但对初学者而言,学习、研究中国文史,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步骤的,如何尽快掌握这些方法和步骤,并在熟练的基础上再有变化,是能力养成的又一关键。

既然“授人以渔”重在教人捕鱼的方法,培养捕鱼者的能力,那么,“授人”者经验之多寡、技艺之高低便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常言说:“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强调的都是“师”、“将”自身的修为。很难设想,一个既缺乏学术经历,亦无行之有效方法的教师,仅凭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能培养出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也很难设想,一个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的优秀学子,会出自一位惟书是信、惟古是从的冬烘先生门下。有什么样的教育往往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而有什么样的老师必定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由此看来,所谓的“授人以渔”,便不只是对教育方式的单方面概括,它在强调传授方法的同时,也内含对教育者自身素质、眼界和功力的要求。

进一步说,“授人以渔”还包含“渔”亦即方法本身的义项。同样是捕鱼,途径有多种,方法有优劣。或釣或捞或撒网或堵截,甚者或电击或竭泽,无所不用其极。与此相似,读书做学问之法亦不止一途,正变杂糅,或传统或新潮,或似笨而实速,或似巧而实拙,甚者以抄袭为捷径,以改头换面为本领。严羽《沧浪诗话》有言:“入门须正,立意须高。”作为教师,究竟教给学生什么方法,使学生在问学之初即立得端,行得正,“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韩愈《答李翊书》),按学术的规律来治学,便是一件不可轻忽的要务了。否则,一旦用错方法,误入岐途,想再改弦易辙,就有些困难了。用民间习武术语来说,“学拳容易改拳难”!

当然,我们强调“授人以渔”,并不简单地排斥“授人以鱼”。因为“渔”的目的毕竟是获取“鱼”,只有在授人以“渔”的同时也授人以“鱼”,才能使人在对“鱼”的熟悉中获得对它的理解,并由此提高“渔”的手段。这里,“鱼”代表的既是知识,也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转变的契机,深化的前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有言:“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是说,尽量获取相关知识,最大限度地熟悉对象,是认知事物本质的有效途径。就此而言,一个有经验的渔者在培养徒弟的过程中,理应授“渔”与授“鱼”并重;一位优秀的教师,既应传授给学生具体、实用的学习方法,也应传授给学生系统、重要的相关知识。我们反对的,只是那种一味灌输、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如此而已。

顺便指出一点:今人在引用“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时,多谓其源于老子,这是不对的。因为在今传八十一章《老子》中,并无此二语;而且在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古籍中,也不见此二语的踪影。由此可知,这两句被今人津津乐道的成语,其出现时间已是比较靠后了。

    原载《写作》2015年第4期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98516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