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彭书雄:大学语文应该成为独立学科

作者:彭书雄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点击次数:2306 次   更新时间:2017/5/8 文章录入:珍珠鸟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本文主要内容发表于2014721日第623期的《中国社会科学报》语言学版):

        

大学语文应该成为独立学科

 

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

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彭书雄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中国教育报评选出了该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十大热点问题,其中第八个热点就是大学语文教育问题。大学语文教育问题为什么在近十年(2003-2013)能够得到媒体与民间的持续高度关注,而官方却始终难以作为,这的确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关于大学语文学科化问题,早在1986年,我国现代大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匡亚明教授和徐中玉教授在《大学语文应该成为独立的学科》一文中,已经明确指出:“大学语文业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大学语文是一门边缘学科”。随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谭帆教授、副会长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等都相继提出过这个话题。但20多年来,没有人专门就这个问题展开研究。笔者曾于2010年宁波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13届学术年会上,做过“中国大学语文三十年”的主题发言,并就这一问题做过简单论述,也在笔者2011年出版的《大学公共母语教育问题研究》这部专著中,设单节进行过研究,还在2012年海南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上,做过“大学语文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的专题发言。该问题的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张富贵教授的回应,他在大会的专家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大学语文成为学科是必然的,关键是我们要做好大学语文的相关基础理论准备。截至今天,有关大学语文是不是学科或能否成为学科的问题,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依笔者之见: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能够有效参与国家文化战略构建,其地位不可或缺,十分独特。大学语文应该成为一个学科,也必将会与“汉语国际教育”一样独立成为一个学科。

 

二、学科内涵与大学语文能否成为学科

 

要理清大学语文是不是学科或能否成为学科,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学科?以及作为学科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何谓学科?《辞海》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界定:一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一是指教学的科目,这是指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在1997年的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学科目录中,对学科条件作了相应的界定,即: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开展有效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上述四个方面的学科标准或学科条件,是我们进行学科认定和学科建设的内容和内在依据。

大学语文要成为一门学科,必须有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同时满足。从外部环境看,以基本具备大学语文发展成为学科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语文成为学科,是全国数以千计的大学语文教师的共同梦想。推动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能够让广大大学语文教师找到学科的归属感,解除他们专业归属十分尴尬的处境,以及产生的待遇差别,极大地提升教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提高大学语文的教育质量。二是大学语文成为学科,是打造高素质大学语文专业教师队伍的主要途径。今天的时代,母语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已经凸显。作为承担大学高素质人才母语素养教育的主干课程《大学语文》,一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大学语文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来发展,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学科研究,产生丰富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为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理论支撑;也有利于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大学语文专业化与职业化教师队伍。三是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是实现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工程的需要。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规定: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两个《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把我国从一个“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在《纲要》发布会上,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了《强国必强教  强国先强教》的重要讲话,文章特别谈到:“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尽管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出全面的良好素质。究其原因,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的结合使他们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因而获得广泛的成就。”上述每一项国家政策的出台,都与大学语文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联系甚至是直接而又非常密切的。我们必须以宏阔的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来看待大学语文教育问题。 大学语文只有走学科化的道路,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国家赋予本学科的历史任务,才能够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工程”,完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教育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从内在条件看,大学语文要想成为独立学科,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其一,必须具备独立的大学语文学科体系和专门方法。大学语文学科体系应该包括三大层面的内容,即学科支撑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美学等)、学科基础理论(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教育学、大学语文学科标准、语言学理论、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和学科应用理论(应用语言学、大学语文教学法、文学文本解读法等)。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教学科目,其源头应该追溯到民国时期,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前身)等校在预科开设了“经学”、“诸子”、“辞章”,师范科设立“诸子”与“作文”等课程,这大概是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始。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大学规程”,规定在大学预科开设“国文”科,在师范院校,“国文”科除了是预科必修课程外,更列为本科四年必修课程。由于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文课统一开在大学一年级,故称“大一国文”,这就是百年大学语文课演变的历史渊源(中间停开25年: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停开-1978年恢复开设)。历经百余年的大学语文科目之所以能够在大学讲坛开设延续至今,应该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和内在的独特性。与中国语言文学底下其它各二级学科以及中小学语文学科相比,大学语文作为学科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八个独特”:即发展历史独特、教学背景独特、教学对象独特(面向广大非中文专业学生)、教学定位独特(主要着眼于人文素质培养和高级母语能力提升)、教育地位独特(新兴边缘学科、高教体系中不可或缺)、教学内容独特(表现为教学内容综合,是跨学科性学科)、教学方法独特、学科标准独特等。这就决定了大学语文已经具备区别中文学科其它各二级学科的条件,具有了作为新兴学科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学语文作为学科发展还有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30多年的大学语文研究,研究成果90%以上都集中在大学语文教学法方面,而构成学科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如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教育学、大学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大学语文学科标准等基本都是空白,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多,但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理论成果少。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大学语文作为学科发展是有问题的。大学语文学界必须集中力量,协同攻关解决这些问题,这是目前大学语文研究的前沿核心问题。

其二,必须具备优秀的大学语文教育家群体和研究专家群体。作为独立学科的大学语文,应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和权威的学术专家。如民国时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造就了大批大师级的国文专家,凡重视国文教育的高校,都安排最好的教师上国文课。如历史上清华大学讲授“国文”的专任教师真可谓大家云集,如杨树达、张煦、刘文典、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浦江清、许维、余冠英、李嘉言、沈从文、吴晓铃、何善周、王瑶、范宁、叶金根、朱德熙、王宾阳、郭良夫、吴祖缃等。在西南联大时期,“大一国文”的教师队伍更是令人瞩目、空前绝后,清华、北大、南开的名教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魏建功讲《狂人日记》,等等。北京大学也是如此,担任大一国文课的老师是著名的沈从文、废名、唐兰等大家。新中国成立后,像郭绍虞、朱东润、施蛰存等等大家继续执教大一国文课程。1978年,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后,徐中玉、匡亚明、吴小如、温儒敏、钱理群、陈洪、王宁、王步高等专家执教大学语文,这些形成了我国大一国文和大学语文教育的大师级群体和优秀专家群体,也成为支撑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大学语文研究专家群体队伍相当薄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许多权威专家并不研究母语教育问题,语言学家也大多从事语言本体研究,较少从事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这就成为制约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其三,必须具备专门的大学语文研究机构、教学单位和学术团体并有效开展活动。大学语文的学科化发展,必须有专门的大学语文研究机构,如各级各类大学语文研究所或研究基地 ;必须有独立的大学语文学部或大学语文教研室;必须有国家级、省级的大学语文研究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研究机构缺乏是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的软肋。省部级研究机构没有,全国唯一的一个校级大学语文专门研究所创办在民办高校宁波大红鹰学院;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虽然也研究大学语文,但主要是研究中小学语文;南开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建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以研究大学语文为主;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把大学语文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出版了我国第一、二部大学语文研究专著,填补该领域研究空白。全国部分高校设有专门的大学语文学部或大学语文教研室,并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如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成立30多年来,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学术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大学语文的教学,为大学语文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像北京、上海、浙江、湖北、福建、陕西、江苏、吉林、广东等省都建有省级大学语文研究会,并有效开展活动,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在理论研究、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起着引领和推动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的作用。

其四,必须有一批大学语文研究成果(课题、专著、教材、论文、奖项等)。大学语文的学科化发展,必须有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做支撑,大学语文理论研究成果必须回答和解决大学语文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这是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夯实。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不足以支撑大学语文的学科化发展。百年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学科体系、大学语文学科标准等涉及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都集中在大学语文教学法的探讨方面。大学语文专著,全国仅有6部,大学语文国家级课题仅有一项,省部级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也很少见。大学语文研究至今没有进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指南,大学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生态环境依然严峻。有关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研究获奖成果,国家级、省部级虽有少量,但不能有力支撑大学语文的学科化发展。因此,做好大学语文基础理论研究,成为推动大学语文学科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三、推动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必须有“四个意识”

 

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的最大软肋是其制度保障缺位、研究力量薄弱、研究平台缺失,支撑大学语文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严重不足。因此,必须以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大学语文平台建设和学术研究为抓手,以文化传播为主要途径,去推动大学语文的学科化发展。

一要有学科意识。所谓学科意识,就是要站在学科的高度,按照学科要求和学科发展条件,开展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百余年时间里,中文系支撑了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的人文声望, 中文学科是支撑一所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阿基米德点,它会对全校整体学科建设乃至整体精神文化产生重要的辐射作用,是实现文化强国梦想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样,大学语文课程或大学语文学科也是如此。做好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必须首先做好大学语文学科规划,找准自己的位置,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弄清学科发展前景和学科发展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团队建设、基地建设、学科制度建设和学术环境建设,构建科学的大学语文学科体系。

二要有有文化意识。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文化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这为人文学科、中文学科和大学语文的学科化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有文化自觉的意识,站在文化传播的高度,把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学语文教育,看着是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的母语文化传播事业,把面向国内大学生的大学语文教育和面向外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看着是“国家的事业”和“民族的事业”,看着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双基工程”。母语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根和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标志。全球化背景下的母语文化教育,联结着文化认同。母语教育作为文化载体教育,以其特有的文化品性,自觉地担当起传承母语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使命。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大学语文教育、大学语文学科,大学语文不仅不是边缘学科、弱势地位,而应该是国家的中心学科、强势地位。

三要有学术意识。学术意识提升教学素质。所谓学术意识,一般是指教师要有教学和科研的意识;要有问题意识;要有追踪学术前沿的意识;要有在本专业领域内取得建树的意识;要有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增强大学语文学术意识,不但能够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而且能够提升教师的学术修养和治学水平,对于提升大学语文教育质量,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的瓶颈,较大程度上在于大学语文教师学术意识不强。因此,推动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必须增强教师的学术意识。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在主流学术圈发出有力声音;参与跨文化、跨语际、跨学科的对话交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拓宽发展空间;介入当代社会改革和文化建设,成为当代思想文化创造者和人文精神建设者。

四要有平台意识。平台就是一个能够为人的发展提供展示才华和学识的场所、事业和空间。大学语文的学科发展,必须要有平台意识。学科发展平台包括精品课程与优秀视频课程平台、重点专业平台、研究所与研究基地、学位点、优秀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等。 大学语文学科化发展之所以艰难,就在于大学语文的平台竞争力太弱,资源有限。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各类平台竞争力,通过提升平台竞争力,获得学科发展的各方面资源。

 

     彭书雄:湖北经济学院语言文化传播研究所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6755748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