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文:从谏如流 宽容得福
从谏如流 宽容得福
——收视刘兴林老师《大秦崛起》有感
张友文
国庆长假八天,诸多国人相时而动,倾巢而出,争相目睹祖国的大好山河,而我却宅在家看着与众不同的风景。此风景不是鲜花秋果、险山激瀑,而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人是现供职于海口经济学院的刘兴林教授。当年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念书时,刘老师给我们讲授先秦文学,至今还记得他给我们讲苏秦未发迹前回家时的情景,各色人等冷淡地对待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刘老师感叹道:苏秦的父母、妻、嫂都不是些东西,太势利,太没人情味!如今听了刘老师讲授的《大秦崛起》之后,方知“大秦人”才配做人。无怪乎美国的雷蒙德·卡佛说:“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
秦国开国国君秦襄公继位,其位还是他哥哥世父让给他的。世父作为嫡长子,他要去为祖父报仇,坚决不做太子。世父被西戎活捉,沦为俘虏。秦襄公与另一个西戎部落联姻,通过斡旋,让西戎释放世父归秦。这样的家风自然演变为国风,有如此国风传承,秦国不强大都难。
只听了这一则小故事,便对秦国,乃至秦始皇的看法都有了彻底地改观。中学阶段学历史时,笔者对秦始皇看法并不好,因为他焚书坑儒,听了刘老师的讲述,窃以为有必要形成讲授古代文学故事的新风尚,毕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掀起重写文学史的热潮。我这么说,并不是说要改写历史。历史不能改写,而历史中的人文精神却可以发掘,可以发扬光大,励国教民。
《2017年国务院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中指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聆听《大秦崛起》,感受大秦人文精神,的确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战国七雄中,秦国建国最晚,领土最少,地域最偏,而秦人长期奋争,从西周的附庸成长为东周的一方诸侯,然后逐渐壮大为大秦王朝、大秦帝国。秦人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几经曲折,多少次潮起潮落,他们愈败愈战,愈挫愈勇,始终不屈不挠,凭借血性与骨气,礼法兼用,威德并施,崇文尚武,精诚团结,同仇敌忾,浴血奋战,铸就了自身的灿烂辉煌,成为中华文明的正源。孔孟老庄哲学重要,秦人的奋斗精神同样重要。
刘兴林老师认为,大秦崛起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诚哉斯言!《大秦崛起》讲座恰好在国庆长假中播放,意义深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每次出访,不论是会谈、交流还是撰文、演讲,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梳理习主席4年来的出访演讲可以发现,他着重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由是观之,刘老师主讲的《大秦崛起》正是在着重讲好中国优秀文化的故事,具体表现为:
第一,亲民意识。秦相百里奚勤劳国事,从不坐车,不打伞盖,不摆架子,内外施行德政。百里奚去世后,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舂米的人也因悲哀而不喊号子。魏国将军吴起也是如此,行军不乘车,不骑马,与最下等的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亲自为士兵吮吸脓疮!这样的将军自然“能得人之死力”。秦献公即位之后,断然废止野蛮的人殉制度,革除三百年的陋习,堪称人道主义之举,深得民心。这些诸侯将相的亲民行为,对当下的领导干部如何为人,如何做官,不具有启发教育意义么?
第二,诚信待人。《春秋榖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有这么一段:“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魏文侯之所以能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首先是因为他取信于民。有一次他与官员们饮酒,酒酣耳热之际,想起与一个山林小官有个打猎的预约,便毅然决然解散酒席,到指定的地方等候虞官取消预约。那时外面正下着大雨,他们之间的约定因雨而流产,但魏文侯一诺千金,坚持在约定的时间前往约定的地点。除了守信之外,魏文侯是如何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兴内外交困——内缺贤臣良将,外面强敌压境的国家,一步步发展为战国“首霸”的呢?
第三,善于用人。魏文侯主政期间,吴起前来效力。关于吴起的非议很多,譬如杀妻求将、母丧不归、与老师绝交等,李克依据传闻,说吴起贪财好色,而军事能力无与伦比。魏文侯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吴起。后来证实魏文侯决断正确,富有远见,识才识人,因为吴起的确是一代军事家,且为人廉洁,珍惜名节。
第四,宽容得福。秦穆公的良马走失,被岐下百姓宰杀分食了。官吏抓捕到食马者,欲从重处罚。秦穆公却说,君子不因牲畜伤害人,听说食良马之肉不饮酒,容易伤身,便给食马的百姓送去好酒。秦晋韩原之战,秦穆公陷入危机,那些食马的百姓冒死相救,以报答“食马之德”。这不是典型的宽容得福么?
到目前为止,只看完《大秦崛起》上部,急切地想看下部,就是想知道秦献公之后秦国如何雄起。回首上部,发现了一条规律:即凡是国家强大,开明的君主是必不可少的,如楚庄王从谏如流,秦献公亦然。孔子曰:“宽则得众”。晋文公流亡19年归来即位,向寺人披问罪,为何两次急着追杀自己。寺人披讲出一番忠臣忠道。晋文公换位思考,觉得寺人披说得有道理,便放他一条生路。寺人披这才说有两个前往国境假惺惺地迎国君归来的家伙,今晚图谋不轨——欲放火烧死他。寺人披的话得到了应证,晋文公得以避过一难。晋文公从谏如流,没杀寺人披,宽宥了他人,也挽救了自己。秦国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指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上述君主胸怀博大,“宰相肚里能撑船”,因而成就功业。
相反,“昔者晋灵公杀膳宰以淑饮食,弹大夫以娱其意”。他一不高兴就杀人。厨师仅仅没有蒸熟熊掌,他便把人家杀掉,没有丝毫的度量,因此,他被后人称为“独夫”。“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此昏君竟然谋杀尽忠直言的赵盾,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真是下作不堪,正中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箴言。
刘老师的讲座中,有两个人物不愧“这一个”之称:一个是豫让。他想法设法为主公复仇,毫不顾惜身体,以至于涂漆吞炭,变相失声。几次刺杀赵襄子而不得,他仍不死心,矢志不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赵襄子再次抓住行刺的豫让后质问他: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当门客,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复仇,反而投靠了智伯,何故?现在你也可以归顺于我,为什么就一定要替死去的智伯复仇呢?”豫让振振有词地说:“我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之时,他们根本就不把我当人看;而智伯却视我为知己,我怎么就不为智伯尽忠呢?
豫让临死之前,竟向赵襄子提出一个请求,即拔剑击斩赵衣,以示完成为主公复仇的夙愿。赵襄子成全了他。豫让之举悲状矣!忠诚矣!据说豫让死后,赵国侠士都为他的侠义而泪流满面。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至少情感是真实的,学生从此记住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来源出处。
另一个是大将吴起。吴起起身离家之时,有壮士断腕之决心,有点类似一位伟人当年出门的情形:“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在受人非议之后,并没有退步,而是坚持自己的梦想,苦练本领,终究事业有成。
义士壮士,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堪称英雄,且为精神英雄,而非权力英雄和财富英雄。当下因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涌入,真诚贬值、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豫让、吴起两位英雄则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刘老师的讲座是一场精美的文化盛宴,不仅传承人文精神,而且对接现实社会,意义不可小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毋庸讳言,刘兴林老师讲述的《大秦崛起》正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为国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作者简介:张友文(1971——),男,湖北省松滋县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警官学院教师、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研修班学员、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公安文学研究。
通联:430034 武汉市桥口区解放大道86号 湖北警官学院(南院) 张友文
电邮:youwen2039@163.com电话:1397141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