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大语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语博客

张友文:永不熄灭的“小油灯”

作者:张友文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971 次   更新时间:2017-12-4 文章录入:珍珠鸟



永不熄灭的“小油灯”


——赏析游守林的《河润情思》


张友文

 

初得游守林的文集《河润情思》,只觉封面淡雅清香,步入字里行间,方知五味杂陈,有对社会的思考,有对人物的追忆,有对时光的慨叹。虽来不及篇篇细读,无暇字字入眼,但部分篇什却让我刻骨铭心,总有那么一股言说的冲动。

俗语说“文品即人品”,一个人性格、修养和才情会通过其文字自然地流露出来。我因钦佩游守林的人品,言说其作品乃顺理成章。“文如其人”,读着游守林的文字,仿佛看见他那笑容可掬的样子。10多年前,我被借调到省公安厅办公室和政治部帮助工作,与游守林共处达三年之久。当时,游守林在办公室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并不显山露水,也不与人争功,不与人套近乎,本真地做人,踏实地做事。他留给我的印象是质朴的、美好的。当他将正式出版的文集赠送与我时,我对他的人品与文品更加刮目相看了。

在这个世俗的时代、在这个平庸的当下,富有诗意情怀的国人已经不多了。当他人在热衷谈钱炒股,媚权溜须之时,游守林依然坚守本心,不易,不易!还有一点不可不提及,那就是主修理科的他仍然坚守着文学梦,实属难能可贵。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我得为游守林笔下的文字说上几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此文集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现以战友身份说几句真心话,不足之处,出格之语,还望守林兄海涵。

我与守林兄都属“大荆州”老乡,其笔端的故乡情结和方言俚语自然引起我的共鸣。我与他的经历酷似,从小生活在农村,从小与油灯为伴,随后迁入县城,再奔入省城。相似的经历让我自信地说我能读懂游守林。

守林兄与笔者对农村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毕竟我们是在“木(匠)、瓦、窑、石、漆,带刀(指的是剃头师傅。他们走乡串村揽业务时,总得带上几把剃头刀和剃头布)坐下席” 民谣声中长大的。文学史经验证明,作家创作资源有二:一是童年,二是故乡。作品的深层意蕴中总是少不了作家童年经验的印记和故乡的影子,游守林的作品当然也不例外。

游守林的文集中有小说、诗歌和散文三种文体,其中散文居多,也写得最好。散文中有小品、杂感、随笔和通讯。我不准备将他的文章进一步细化,只说说自己真实的读后感——率性而言,毫无保留。

在《黑夜中的一盏小油灯》《一条乡村小街的没落》《乞丐大战恶犬》等篇什中的“小油灯”、“大堤”、“70后代的剃头布”等作为传统生活的意象,均散发着温暖的泥土气息。目睹上述物件,“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正是这些意象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看似“落后”的东西虽与现代文明相距甚远,却能大大地激发我的想象力,足见其文学价值。研读这些文字,分明感知到作者对浮华的现代文明深刻地批判。

《一条乡村小街的没落》就是一曲时代的挽歌。现代化进程致使楼房鳞次栉比,水泥沥青遍地,可诗意家园荡然无存。正如文中所描写的那样:“沔洪县际公路拓宽了,碎石路变成了沥青路,汽渡原址上又架起了一座东荆河公路大桥……在经济发展和和交通发达的背景下,逐渐冷落,逐渐萧条……

东荆河这一意象在文集中数次出现,不仅仅是强化文集的“整一”性,更重要的是作者托物咏怀。此河是守林心中的母亲河,神圣而肃穆。她承载着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寄寓着童年的梦想和希望。守林正是从此起程,迈向省城,走出国门……毋庸置疑,此河是作为精神家园而存在于文集中的。作者总是不忘此河,旨在借此来表达自己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生命体验。甚为遗憾的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导致此河面目全非,碧波不再荡漾。现代工业文明使家乡失去富有诗意的栖息之地,宁静的家园遭到了破坏,古老而美好的童年记忆正在逐步消失。作者在痛惜文化失落的同时,更多是对当下现实的批判。

《意外的收获》这篇短文与《黑夜中的一盏小油灯》血脉相连,堪成互文关系,脐带则是那盏小煤油灯。为何作者对那盏小油灯情有独钟呢?窃以为,此物留给作者是美好的回忆。围绕此物,可以有多种解读:青春年少时,小油灯伴着他刻苦攻读,如今换来体面的生活,这是其一;黑夜里孤单害怕,是小油灯为他驱除黑暗,给他壮胆,这是其二;其三则富有象征意味,那就是物质日益充盈的今天,多数国人理想不再,信仰迷茫,是这盏小油灯给他指明了人生方向,让他目标明确,理想坚定。小油灯之所以让游守林魂牵梦绕,恋恋不忘,是因为她带给他希望、力量和信心。正如《黑夜中的一盏小油灯》文尾所言:“每当我困守愁城,在等待中不知所措时,那块‘光荣军属’匾牌的光辉便闪耀起来,那盏小油灯便明亮起来,为我指引今后人生的道理。”

在我品来,此灯又何尝不是文学的象征?作协主席铁凝说:“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

文中小油灯寓意丰富,无怪乎湖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兼职秘书长刘美兰女士《序》中写道:“他(游守林)的笔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只是一缕风,一张笑脸,一片绿色的树叶,一群从蓝天飞过的大雁,一条蜿蜒东去的大河和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他都会充满新鲜和好奇地去捕捉、体味、描摹和感悟,夜深人静时,守着他心中那盏永不熄灭‘小油灯’,以诗歌、散文、纪实等形态的文体,畅快淋漓地尽情张扬和展现自己。”

此外,我还从这盏小油灯中读出了作者的警察情怀。守林兄在警营生活三十多年,警察意识蕴藏在字里行间。当年背完书的同学弃他先行,他看着那被黑暗笼罩的教室,恐惧之心油然而生,但他终究还是想方设法克服了困难,战胜了恐惧。

如“前面是黑的,不敢往前走。后面是黑的,也不敢留下来。不朝前走又能怎么办?”

“向前闯!”

……,……

“四周的黑,围困着我。我走到哪,它追到哪。我奋力撕开了前面的黑,它却从后面迅速地包抄过来,不作丝毫妥协让步”。

……,……

上述引文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心酸,但也读出了作者细腻的感觉,还有智慧、勇气等警察意识。

守林兄在被黑夜包裹时,毅然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是不是受其父影响呢?《心中的楷模》中的父亲“胆气十足,精明过人。别人不敢闯的,他敢闯。别人不敢动的,他敢动。脾气很大,是个不好捏的硬柿子”。

“老子英雄儿好汉”。不用说,游守林受其父亲影响很深,也是颇具胆识的,否则当不了人民警察。他能写出《过河》,再次见证了其胆识。

如果说《一条乡村小街的没落》是对文化失落的批判,那么《过河》则是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前者抽象,后者具体。

如果《黑夜中的一盏小油灯》中的胆识是环境逼出来的,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动或豪气,那么《过河》敢于抨击官场不正之风,则是游守林长久理性观察和思考的结晶。面对官场的潜规则,游守林没有保持沉默,而是借助笔端发声。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原来和霭笑容常挂脸上的游守林胸中也有一股有浩然正气。有一次与他喝酒,我问他,你这么好的脾气也会动怒么?他说,作为一个男人,怎么会没有脾气呢?男人就得有血性。我虽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守林兄呲牙咧嘴,但是从他的文字里间还是嗅到了他的火气和锐气及正气。

《过河》是一篇揭露官场黑暗内幕之作。作者借助文学的含蓄性这一优势浇了心中的块垒,隐喻意义包孕其间。过河本来是一件极为平常琐事,在江汉平原大地上随处可见。可智慧的游守林却能从司空见惯的活路中悟出官场的潜规则。如果我没有误读的话,主人公武断先生则是隐喻某行政长官,他利用人民赋予他的权力耍套路、玩心机、搞帮派。他凭借多年的官场经验,灵活运作,把自己圈子里的、他的关系都送到河对岸,即加官晋级。按常理,过河排队,先来后到得有讲究,此规矩连小孩都明白。可是武断先生非常武断,不按常理行事,而是按自己的套路出牌,从而打乱了布局,把一些不符合条件的,没有文化基础的也暗箱操作成功,让他们先渡河。

由是观之,作者对官场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他能借助笔端隐晦地表达,没有几分真勇怕是不能行文的。在此,我不能“过度阐释”,因为我是一个胆小之人,谨记言多必失这一真理,进一步解读怕伤及无辜。游守林写小说却不能像他从事史志撰写工作那样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即一是一,二是二,用语必须准确无误、庄重得体、朴素平实。这部带文学性的文集与史志话语体系截然相反,亦庄亦谐,还是蛮有趣,蛮有味道的。守林他那平淡的话语中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或幽默。如果不细读并作深入思考,估计不谙其意。我以为这本看似文字平实的文集,“道”深着呢!

守林从童年的梦想出发,直至成年后为人夫,为人父的生活点滴在文集中都有痕迹。虽然称不上“自传”,但我基本上从中读出了其全部人生历程,包括其家庭的和睦及爱好的广泛等。我与守林兄共事三年,对他了解实在太少,而这本文集所提供的信息资讯实在太多。甚至夸张一点说,我从中读遍了守林兄的“前世今生”。这么说来,守林兄不愧是时代的记录者、现实生活的书记。

纸短情长,就此打住。《河润情思》值得言说的文本还有不少,如《邻家小“妹”》《猫狗逞强》《乞丐大战恶犬》等表面是写狗,实际上是写人,传递给读者的是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从给狗购火腿肠等细节,我就知道守林兄善于观察,热爱生活。

游守林把自己的情绪、爱憎、思想及全部的精神生活皆放入作品。而这些作品似乎并不让读者去“看、读、了解”,而是叫读者去“感觉、想、回味”。如《游泳》中的水声,若没有亲身体验是断然写不出的。我也像游守林这么亲历过,才知他没有说假话,才知他的感觉是真实的。

    整部文集中那盏小油灯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她含义丰富,言说不尽,便以《永不熄灭的“小油灯”》为题来统摄全文。

不足之处,几篇游记缺乏文化蕴藉和历史氛围,可惜得很!愿老游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弥补这一缺憾。(注:游守林的《河润情思》,于2015年9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附游守林小传:游守林,又名游顺程。男,1965年3月生,湖北仙桃市人。供职湖北省公安厅,中共党员,一级警督,计算机工程师,法学学士,中国警察史研究所(湖北警官学院)特约研究员。编纂了《湖北省志公安》(1979-2000)和《湖北公安志》(1949-2009);《中共省公安厅党组织史》(1998-2002)、《湖北年鉴公安》(2004-2016)等,发表史论文章和文学作品多篇。

1985年入警后,先后在湖北省公安厅科信处、指挥中心和办公室工作30年,在基层派出所和咸丰县山乡工作3年。曾获得省委办公厅授予的“全省党委信息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省人力社会资源厅和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授予的“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中共咸丰县委、县人民政府颁授的“咸丰县荣誉公民”。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附张友文简介:自号功不唐捐斋主。湖北警官学院青年教师,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现就读于苏州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侦探小说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全国首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作者、全国地方公安院校首次开设“公安文学”选修课主讲者、全国首家“公安文学网”创办者二十多年来,在教学的同时,专注于公安文学评论,成绩斐然。曾出版公安文学评论专著四部:《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曾受邀到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等重点高等院校及新疆公安厅、杭州市公安局等公安实战部门讲授“公安文学”25场次,并在部分高级中学和高校进行励志讲座数场次。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88227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